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0:24: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选择题每题3分)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②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②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求余作《沧浪亭记》(急忙)
B.园于子城之西南(修建)
C.淮南纳土(到、等到)
D.乘时奢(超越本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锲而舍
B.亦治园其偏徘徊斗牛之间
C.子美之亭则施施
D.乃释子所钦重如此故之文以志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被广陵王的外甥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建成别墅,北宋时为诗人苏子美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来僧人住在这里,沧浪亭就成了大云庵。
B.本文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并于议论中见出深意,这也是此文很重要的特点。
C.文章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来衬托苏子美的沧浪亭长留天地间,由此感叹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D.本文从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中,得出一个结论: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品德文章。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2分)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2分)
②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小题5:①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②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本题解析:
小题1:A “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í”急迫的、迫切的意思;一个是“qì”屡次的意思,“亟求余作《沧浪亭记》”结合上文应翻译为“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所以此处应为“屡次、多次”的意思。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A之:的,结构助词代词,代镌刻之物? B于:在,介词? C 而:然而,表转折连词表示承接 D 为:被,介词为了,介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A 原文中说“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不是外甥。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姑苏之台”“五湖”“群山”都是名词, “太伯” “虞仲” “阖闾” “夫差”“子胥” “种”“蠡”都是人名, “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对称句式,根据这些信息这个句子的断句就容易完成了。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第一个“记”名词,指文章,第二个“记”动词,译为“记载”;“胜”名词,译为“美景”;“所以”表原因,可译为“……原因”“……缘由”;“为”动词,译为“建造”。②句中“遗事”古今异义词,译为“遗迹”或“遗址”;“复”动词“修复”;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状语后置句,“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时代变化了,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和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曾经在这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这里争雄,子胥、文种和范蠡曾经在这里经营他们的事业,如今都不存在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镠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下传了四代。他的子孙和姻戚乘机奢侈享乐,超越名位,修造的宫殿和园圃盛极一时。这些都无人纪念,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才被一个僧人钦佩重视到这般地步。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
文瑛爱读书,喜欢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详——审:慎重
B.郁然公辅望——负:怀有
C.内阁撰敕——趣:通“促”,催促
D.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顾念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
  (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都门帐饮无绪——帐饮:设帐饯别
B.刘郎才气——才气:指雄才大略
C.一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D.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少女十二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猾闭门自敛,不敢法——干:冒犯,冲犯。
B.何以士勇——贾:激励,激发。
C.吾固得一城不足制敌——审:仔细考察
D.果诉忠嗣兵——沮:阻止,阻挠。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忠嗣“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
①数以轻骑出塞
②恐所得不雠所失
③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
④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⑤数上言禄山且乱
⑥至互市,辄高偿马直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九岁时父亲战死,皇帝将他养在宫中;等年纪稍大,雄毅寡言,通晓兵法,皇帝很器重他,试着让他做代州别驾,豪强恶霸吓得闭门不出,收敛行迹。
B.王忠嗣曾奉诏派兵协助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他不愿牺牲几万人来换取一个官职,所以 军中没有设立奖励制度,董延光过期没能攻克,归罪于王忠嗣。
C.王忠嗣曾坚决反对攻取石堡城,皇帝对他很不满意,后来时机成熟,哥舒翰率兵攻下了石堡城,因此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哥舒翰是一代名将。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预计攻取石堡城得不偿失(或:所得不能抵偿所损失的),用高价买马以便使敌人战马匮乏,断定安禄山有叛乱迹象,可说是深谋远虑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延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3分)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本题解析:
小题1: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小题1: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
小题1: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
小题1: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小题1:(1)本题考查对于文言文句子的断句能力。注意一些虚词如“者”“也”“之”等。
(2)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