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00:24: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圬者①王承福传?
唐?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动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注:①圬:涂刷墙壁。②镘:抹墙用的抹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征发
B.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称:称呼
C.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悴:衰败
D.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畜:养活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圬者王承福喜爱自己职业的一组是? (? )
①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②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③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④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
⑤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⑥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承福是一个自食其力、乐于助人的人。务工吃住在雇主家,他必以劳动所得偿还,还常常资助路上弱者。
B.王承福懂得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方面认为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另一方面认为大家应各尽所能,互通有无地生活。
C.本文作者承袭“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的传统说法,此种说法是出于维护封建制度的需要,是不足取的。
D.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5分)
(2)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泥镘子去嬉戏。“怠”“ 殃”“故”“以”各1分,句意1分。
(2)况且我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如果成家而能力又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若”“任”“虽”“判断句(吾所谓劳力者)”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称:适合)
小题1:( ②表明王承福有善心。③举例谈社会分工。⑥王承福对自己的评价。)
小题1:( 本文中心是赞扬王承福自食其力的精神,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人,体现作者亲民思想。)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荻辎重、牛畜万计。率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于军徇:示众
D.事,万世和好集:成功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被胁迫相从者不予追究,很多人因此得以平反。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马尔泰拒给援军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十分惧怕,唯唯诺诺,只有傅鼐直言不讳,在果亲王说话时,当场打断并指出其所犯的具体错误。
D.傅鼐忠心侍奉世宗,受到过雍正帝的褒扬,也曾受到贬谪与责罚,后来因“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 但那已是乾隆朝的事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2)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束战争。(“会”“盈廷”“罢兵”各1分)
(3) 傅鼐被关进监狱,生了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在自己家里求医治病,皇上答应了。(“病”解释为“生病”,1分;“私第”前省略了“于”,补充后为状语后置句式,拿到“就医”前面,1分;“许之”前面补充主语“皇上”,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病:疲惫不堪。
小题2:③表现的是他的远见,④只是回答皇帝的问话,⑤表现的是他的勇敢。
小题3: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庐江寻阳焉弘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访同姓名者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应访访作长岐枨距之
D.弘大掷宝物城外又破之,奔临贺
小题3: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③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0.5分/个)
小题4:(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3)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应为“赈济”;B项应为“收获、扣留、收监”;D项应为高兴的降服。
点评:此题一般四个选项三个正确,而本题却是四个选项一个正确,所以此题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住这种题的做法,出什么题都难不倒,因此要掌握一些方法,如代入法、联想法等。
小题2:A:于是,就;趁机。B:介词,跟,同;C:连词,来,用来;D:介词,到。
点评:划线虚词均为考纲规定范围,而且用法都是平时所学的用法,难度不大。
小题3: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另外还要观察动词以及后面的宾语,往往动宾结构是比较常见的结构。
点评: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小题4:翻译中注意的字:(1)相:他;妻:名词用做动词,许配。(2)鲜:少;自称:称赞自己。(3)察、除:表被动;之:动词,到。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确定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然后再翻译。本题难度不大。
【参考译文】
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因:于是,就。家:名词做动词,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振:本意,救济,赈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功曹: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省略句,荐之。),与他结为好友(相:代词,他),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妻:名词做动词)。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倒装句)。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寻:不久。省略句。),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枨 chéng 木柱)来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倒装句)。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患:意动用法),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倒装句)将士因此更敬重他。
周访训练兵马,精简士卒,想进攻中原,慷慨激昂而有平定河洛之志。他善于安抚招纳军民,众兵士都愿意为他赴死。他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对他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有叛乱的心思,但在周访去世前都不敢为非作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①哉?(《论语·为政》)
②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注:①廋:隐藏。②瞭:明亮。③眊:暗昧不明。
孔子和孟子在识人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6分):同:孔子、孟子都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或了解一个人的为人)。(2分)异:孔子识人注重行动,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2分)孟子识人注重精神,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或眼神变化来识人。(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动机,要看他采取的是什么方法,看看他安心于哪些事情。这些都弄明白了,人的真实世界也就无法隐瞒了。人之表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本质的东西。
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膫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
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孔子说: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一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饰一个人的丑恶。内心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哪能隐藏得住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
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
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
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
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①,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之子奇谋,以马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赵王敖弗敢宫内:通“纳”
B.厉王母亦系:囚禁
C.厉王失母,常附吕后蚤:通“早”
D.厉王有材力,力能鼎扛: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为筑外宫舍之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
B.厉王母家在焉令从者魏敬刭
C.立子长淮南王臣谨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D.上亲故,常宽赦之厉王此归国益骄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D.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杀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2)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扛,读gāng,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形容力气大。A《鸿门宴》中有“据关,勿内诸侯”“内”也是通“纳”,接纳之意。? B《陈涉世家》中有“陈王怒,捕系武侯等家室”中的“系”也是此意。C《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也是通“早”即早早之意。?
点评:文言实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考生要善于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同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通过检索迁移过来。
小题2:试题分析:A都为连词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代词,代辟阳侯。C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
点评:文言虚词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考生要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例句来记忆高考范围中的18个常见的虚词,尤其是“之、以、而、为”等虚词的用法。
小题3:试题分析:D是厉王称孝文帝为“大兄”。
点评: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把题支中的信息放回到原文中去,注意排查,注意时间先后、事件的逻辑顺序、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官职变化等。
小题4:试题分析:注意(1)“奉(抱着)”“诣(到)”“母(动词 抚养)”的解释,及“真定”前省略了“于”是介宾短语后置句。(2)“王(动词 称王 )”“危(动词威胁、夺取)”的翻译。
点评:文言文翻译是考查的综合能力,考生要从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省略的要补出来,讲求“信、达、雅”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你小时侯聪慧,才质异于常人,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动颜祝贺,对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然而自从癸酉年你科举中第,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骄矜自满。好比那邯郸学步的年轻人,把自己本有的忘了,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答应,结果你遭受挫败。你学艺不精,我埋怨你又有什么用呢?可是我庆幸地对自己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又想到你会记住再次失败的教训,肯底下头来遵守规矩。哪里想到一年里,你越写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是你的才质不聪敏吗?大概还没有小时候聪慧,长大很懵懂的人。是你不够努力吗?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可是才学造诣平常,定然是你好高骛远,想广涉猎而使得自己疲倦,这就是南辕北辙啊!还想进步,这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人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然而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都不多见。我早年年少登科,得到了人们附会的好名声,胡乱品评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认为自己才质异于常人,科举及第也是很轻松的事情,于是放弃原来的学业,仿效古人。到过了三年,学习古典的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继续以前放弃的学业,学习不分昼夜,发奋努力,侥幸学业有所成就,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文学界夺得头筹。 而今你的才能,恐怕不会超过我,可是不放低姿态沿袭我的路径,而要重蹈我的覆辙,这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靠读书发家,我一身艰苦学习,要留给你们后人的,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高尚道德。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将这种精神道德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咸这些人一起,彪炳史册。哪里只是想以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宗族!我爱你那样深,对你的希望那样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甘愿做柴门前守门的狗!
现在你既然希望我对你不闻问,我自然也是不会严厉指责你。但是你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自暴自弃。如果是才质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你有能力却不去作为,这又能怪谁呢?自己性情怪僻,却归咎到命运,这糊涂得很厉害呀!譬如说写字,我教导你几年了,可你还是这样潦草,没有一点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写字是小事情,但是任随时间流逝(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