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0:27: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潘家华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酌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量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衡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这完全是误解。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要是没有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事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从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就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那么,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从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厂、小水泥厂;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经济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注】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用简要的语言直接点明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自然引出下文。
B.文章用丰富的例子来反驳“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的观点,并说明我国完全可以发展低碳经济。
C.搞低碳经济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因为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D.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这砦产品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低碳经济并不遥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分析了我国对低碳经济存在的五种误解。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我国对低碳经济会存在这五种误解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因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因此,低碳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
3.①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②害怕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使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③只顾眼前利益,欠缺长远策略;④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在技术上对发展低碳经济欠缺信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北京的小胡同
季羡林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的一个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北大与清华各考三天,考得我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
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在黄昏时候,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也会令人不快。我们却甘之若饴。耳听镪铿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人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回到公寓,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王致和臭豆腐!”其声悠扬、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这声音把我送人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这一次是住在东城的一条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则在东厂胡同,据说就是明朝的特务机关东厂所在地,是折磨、囚禁、拷打、杀害所谓“犯人”的地方,冤死之人极多,他们的鬼魂据说常出来显灵。我是不相信什么鬼怪。我感兴趣的不是什么鬼怪显灵,而是这一所大房子本身。它地跨两个胡同,其大可知。里面重楼复阁,四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
第二进院子里有很多树木,我最初没有注意是什么树。有一个夏日的晚上,刚下过一阵雨,我走在树下,忽然闻到一股幽香。原来这些是马缨花树.树上正开着繁花,幽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西单的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当时我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现在成了中年人。相距将近二十年的两个我,忽然融合到一起来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还是五十年,都成为过去了。现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变,层楼摩天,国道宽敞。然而那些可爱的小胡同.却日渐消逝,被摩天大楼吞噬掉了。看来在现实中小胡同的命运和地位都要日趋消沉,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坏事。可是我仍然执著地关心我的小胡同。就让它们在我的心中占一个地位吧,永远,永远。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
小题1:结合语境,分别说说第③段中“悠扬”、“深邃”、“凄清”的含义。(5分)
小题2:第⑤段中“这样复杂的内容”指代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句话的?(6分)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4分)
A.文中几次提到花的幽香,流露出对小胡同的爱和眷恋之情。
B.它的文化哺育了我。
C.倒数第二段中的“吞噬”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可爱的小胡同,却日渐消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摩天大楼”的怨恨之情。
D.全文通过对北京小胡同生活片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已经结下永恒缘分的北京小胡同及其所代表文化的眷恋。

E.文中多次写到“臭虫”,看出作者对这种“与臭虫搏斗”生活的无奈和对北京小胡同生活的淡淡的遗憾。


参考答案:
小题:“悠扬”:叫卖声时高时低,和谐婉转,悦耳动听;“深邃”:叫卖声从胡同深处传来,又像是从遥远的过去传来,表现出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凄清”:叫卖声中透露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小题:重楼复阁,四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
小题:.外表看似简单而内部结构复杂的小胡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胡同,住过许多不寻常的人,演出过不少人间的悲喜剧,显得神奇莫测。
小题:CE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C“怨恨”不当,E“淡淡的遗憾”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陌 生 人
(法)普鲁斯特
多米尼克坐在熄灭的炉火旁边等待他宴请的宾客。每天晚上,他都要邀请几位爵爷和一些风趣的人跟他共进晚餐。由于出身高贵,富裕而且好客,他从来不会孤单。火把尚未点燃,屋子里的日光已经颓然消逝。突然间,他听到一个声音,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声音对他说:“多米尼克。”——他分明听到那声音在呼唤,在很远又很近的地方呼唤:“多米尼克。”他吓得浑身冰凉。他从未听见过这种声音,可这声音多么熟悉,他清楚地分辨出那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已经死去、出身高贵的受害者的声音。他寻思自己究竟犯下了哪条旧时罪孽却又想不起来。然而这声音的语调分明在谴责一种罪恶,一种无疑是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而又负有责任的罪恶——他的悲哀和恐惧便是明证。他抬起眼睛,看见他面前站着一个严肃而又亲切,模样混沌不清而又动人心魄的陌生人。多米尼克用几句充满敬意的话向他的那个忧郁而又自信的权威致意。
“多米尼克,难道我是你唯一没有邀请参加晚宴的人吗?你想用我来弥补旧日的过失,那是错误的。当你衰老的时候,我要给你介绍从未来过这里的其他人。”
“我邀请你参加晚宴。”多米尼克带着他也不明白的诚挚回答道。
“谢谢。”陌生人说。
他的戒指底座没有印刻任何徽饰,他通过言语传递的思想不曾结出锋利闪光的寒霜。然而多米尼克对他那亲如手足而又强劲有力的目光一见如故,陶醉在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之中。“不过,如果你想把我留在你的身边,你就必须打发走其他客人。”
多米尼克听见客人在敲门。火把尚未点燃,屋里一片漆黑。
“我不能把他们打发走,”多米尼克回答,“我害怕单独一人。”
“其实,跟我在一起你还是单独一人,”陌生人悲哀地说,“可是你必须挽留我,你从前错怪了我,你必须弥补。比起他们来我更喜欢你,让我教你怎样谢绝他们。当你衰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的。”
“我不能。”多米尼克说。
他明白自己刚才牺牲的是一种高高的幸福,遵奉的是一种不可推脱而又庸俗不堪的习俗,他为服从这种习俗所付出的代价根本没有乐趣可言。
“赶快选择吧。”陌生人傲慢地恳求道。
多米尼克去为客人开门,与此同时他头也不敢回地问陌生人:
“你究竟是谁?”
已经消失的陌生人对他说:
“你今天晚上牺牲我去服从这种习俗,到了明天你给我造成的伤口流出的鲜血将会更多。你遵奉的习俗一次比一次专横,它每天都使你离我更远,迫使你给我带来更大的痛苦。你很快就会杀死我,你再也见不到我了。然而比起其他人来,你欠我更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会抛弃你。我与你融为一体而又始终离你很远,我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是你的灵魂,我就是你本人。”
客人们进来了,他们走进餐厅,多米尼克想把他与失踪的来访者的谈话讲出来,然而,看到晚宴主人的一脸烦恼和显而易见的疲惫,他的朋友吉罗拉莫不想让大家和多米尼克本人扫兴,他用这样的结论打断多米尼克的话题:
“永远不要单独一个人待着,忧郁是孤独的产物。”
接着,大家重又开始饮酒;多米尼克毫无喜悦地与人交谈,然而他却得到了所有到场的显赫贵客的一致恭维。
(选自《普鲁斯特随笔集》)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词语“幸福”和“习俗”的含义。(4分)
幸福:?
习俗:?
小题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陌生人”改为“孤独与热闹”,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小题4:赏析文中多米尼克的形象。(不超过100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幸福:跟自己的灵魂在一起的充实而又清醒的生活。习俗:贵族名流浮华虚荣的社交生活。(4分,各2分,意近即可。)
小题2:①与开头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从“毫无喜悦”可看出多米尼克内心受到了震动,也许此后将有所改变,从“一致恭维”可看出其他人仍将继续下去;③客观而冷静地批判了延续不断的贵族名流浮华虚荣的社交生活。④文章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余味无穷。(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小题3:“陌生人”合适。①“陌生人”在小说后半才予以点出,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② 自己的灵魂是陌生的,可见肉体与灵魂分离之远,突出文章的讽刺意味;③“陌生人”带给读者一种“梦幻”感觉,是普鲁斯特小说的风格。或:“孤独与热闹”合适。①两者形成反衬,外在的热闹衬托着多米尼克内心的孤独与空虚;②两者是对立关系,孤独是永久且幸福的,而热闹是短暂且“毫无喜悦”的;③两者是辩证关系,“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共5分。有观点1分,写出1点理由可得1分,写出2点理由可得4分。)
小题4:多米尼克“出身高贵,富裕而且好客”,因为频繁出入那些所谓高雅、时髦、五光十色的上流社会的聚会而麻木,内心逐渐空虚且孤独,那天晚上,“梦幻”般的陌生人触动了他心中仅存的“灵魂”,使他开始去思考追寻“高高的幸福”。(6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看,这两个词语是词义相对的两个词。从“他明白自己刚才牺牲的是一种高高的幸福”句意,可从上文找到“幸福”之线索,再对应下文可知“幸福”就是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的生活,而“习俗”那就是抛弃自己的灵魂和社会名流虚伪的社交生活。
小题2:题干要求简析末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应先联想已有的知识储备,即尾段在文章中常有哪些作用。然后联系具体的文章对号入座。这类题要注意句段中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就不同。具体解答时,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内容”包括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除形状、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面的作用。但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答题不具体、笼统,只是写了几个术语;二是面面俱到,即把自己所知道的作用都答在里面。
小题3:可从小说的要素出发,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与主题等方面去考虑。小说的标题是近年高考的命题的热点之一。对这类题目的解答,可着眼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考虑小说标题对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可着眼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考虑这个标题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可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考虑这个标题是否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等。
小题4:人物形象的分析应从人物的身分、地位、行为表现和思想实质等几个方面考虑。一般的答题模式是: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他们是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知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表明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彩色)和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再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见,视锥细胞能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杆细胞也可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过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屏幕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结论。
1.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哪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表述,在哪几种情况下欣赏者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l)相同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意对即可)
2.(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
  (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
  (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时。(意对即可)
3.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
  没意义。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描述了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其中翠翠和天保的相识是在龙舟赛事上,天保一举夺魁后发生的。
B.《老人与海》中“狮子”在作品中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老人甚至在梦中都出现了“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C.《家》中觉慧挺身而出不怕冒犯尊长痛骂陈姨太和众人,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突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使人看了痛快淋漓,扬眉吐气。
D.《药》描写了革命者为民族复兴流血牺牲却不被国人理解,其鲜血反被用来做成人血馒头治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既揭示了国民麻木愚昧的灵魂,也剖析了这一个革命失败的教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在龙舟赛上翠翠认识的是傩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