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以日晚方记得秦以攻取之外 B.仿佛如有鬼神之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独孤生乃无一言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D.竟不知其所去某所,而母立于兹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小题1: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
⑵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了,然而,笛声中掺杂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朋友?
本题解析:
小题1:举:考中科举
小题1:B取独。A因为/凭借? C却/只? D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处所,地方
小题1:错在“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为了突出独孤生技艺的高超,作者没有笨拙地继续描述他更高妙的笛声,而是让他指出李謩吹奏中有夷乐,并断定李謩师事龟兹人,还指出李謩演奏的失误,更“神机妙算”断定李謩的笛子都不管用。最后才描述独孤生的笛声。
小题1:每划对两个得1分
小题1:⑴处”译为“居住”1分,“率”译为“都”“全都”,1分。语句通顺1分。⑵“杂”译为“掺杂”1分,“得无”译为“莫非”“莫不是”“难不成”“难道”“恐怕”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
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
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剌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言之。”第: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剌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发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4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4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0分)
(2)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极尽忠心,可以吗?
评分建议:①见疑:怀疑我。(1分) ?②虽:即使。(1分)?⑧得乎:可以吗。(1分)
(3)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好。
评分建议:①书:信。(1分)②艾:停止,完结。(1分)③释:消除。(1分)④安:使……安定。(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夺:强行改变。如李密《陈情表》中“舅夺母志”。)
小题1:(①写其外表、才识、人品。④是在表示效死的决心。⑤是行动,不属于“谋划”’)
小题1:(“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纫秋兰以为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朝搴阰之木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阿母为汝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D.俟我于城隅/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B.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C.拖其衣裘、取戈剑者
D.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