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8-08 00:52: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可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跋来跋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革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拙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臭沟通是不可能的。
B.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3、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所表达的意味,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B.相濡以沫,甘苦共尝?
C.学比翼鸟,做连理枝?
D.彼此平等,相对独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⑴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⑵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⑶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⑷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⑸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一一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⑹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在《蝉赋》里把蝉喻为品德纯正的贞士。大约是因为这点吧,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蝉的叫声也变得美好起来。古人甚至认为,人若要不虚度此生,有八种声音不得不听,夏日的蝉鸣就是八声之一。连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极欣赏蝉鸣。他的《赋得弱柳鸣秋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把那个蝉写得可以说是趣味无穷。难道古代人不懂欣赏?还是蝉那时叫声的确婉转?不过我想,现在这玩意总不会有人再歌颂它了吧?但我又错了一一-台湾女作家简媜在《夏之绝句》里就对它褒扬了一番:“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引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愁……”看吧!蝉还有这等功效!着实让我又大跌了一次眼镜。
  ⑺继续翻阅资料一一又发现,我真的不了解蝉:可怜的蝉,为了等待“金蝉脱壳”、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要在地下过上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不同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美国有一种“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呆的时间竟然长达十七年。是世界上生长周期最长的昆虫。不过这些在地下度过十七年暗无天日生涯的虫子,却只能在这光明的世界上度过短短的几星期。
  ⑻法布尔这样写道:“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黑暗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所以生命短暂,但它用抵押的美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翔。?
  ⑼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⑽记得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间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是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
  ⑾因为它是害虫吧,是的!我们把它--弱不禁风的蝉定为了害虫,我们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似乎就成为了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盘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今天再看到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时——我的确说不出什么,只觉得弥散在心的是真正的惭愧。
1、试简要说明下面划线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
  “虚幻形象”指__________________ ;“确凿的存在”指__________________。
(2)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真正“站在蝉的角度思考”,人对蝉有哪些误读?试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写“我”驱蝉开篇,第⑽段又写了荆棘鸟的传说。试比较这两处写法的异同,并说明它们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虚幻形象”指以生命为代价来歌唱的荆棘鸟的形象;“确凿的存在”指蝉为了几个星期的歌唱,的确要在地下度过若干年暗无天日的生活。
  (2)蝉为了短暂的幸福-- 一夏的鸣唱和飞翔而甘愿经历漫长的痛苦。
  (3)蝉在即将从地下爬出,就要飞翔、歌唱的时候被做成了油炸食品。(意对即可)
2、(1)把蝉的鸣唱当成对人的生活的破坏与干扰,因而深恶痛绝。
  (2)因蝉吮吸树汁为生的习性而将其定位为害虫,必欲除去而后快。
  (3)古代把蝉视为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喻之为品德纯正的贞士。
  (4)认为蝉若干年的地下生活和一夏的飞翔是若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答对3点即可)
3、文章开篇处和第(10)段都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所不同的是,开篇处用的是反衬手法,用“我”驱蝉的气急败坏来衬托人对蝉的误解之深;而第(10)段则运用了正衬的手法,用传说中的荆棘鸟的形象,来突出经过若干年地下生活才获得短暂飞翔、歌唱权利的蝉的难能可贵。这样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像蝉一样按照自己的生存规律顽强生活在大自然的生物的敬意,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
盛大林
(1)孙中山斗康熙,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别误会,我说的是“戏”。2001年,中央电视台同时推出了两台大戏:一是《孙中山》,一是《康熙王朝》。结果《孙中山》输给了《康熙王朝》,《康熙王朝》的收视率竟高达11%!
(2)同样是一代风云人物,同样曾登上权力顶峰;孙中山距我们不到一百年,而康熙已远去三四百年。按理说,年代近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什么人们对孙中山如此冷遇,对康熙却如此热烈呢?陶醉于戏中的人们也许无暇考虑这些,而笔者却觉得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
(3)怀念“辉煌”淡忘“伤痛”也许是个原因吧。是啊,康熙时代的中国是何等的“风光”!康熙大帝君临天下六十年,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威震四海,胡族蛮夷,纷纷来朝。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当然也是“扬眉吐气”。相比之下,孙中山时代的中国实在是“不堪回首”!积贫积弱,列强欺凌,“大清帝国”,气息奄奄;而后又是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可怜孙中山,哀民生维艰,悲国运多舛,誓推翻帝制,望民主救国,然谈何容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之一,还回忆它作甚!
(4)“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康熙时代虽然也有过几次叛乱,但那是边疆的事,而且为祸不长。沐浴皇恩,百姓终于吃饱了肚子,也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虽然是做奴才,但这奴才却也过得“滋润”。巴望着康熙爷“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指望安安稳稳做奴才。上千年了,习惯了,能永远像这样多好啊!可你孙中山非要“革命”不可,今天这里搞搞暴动,明天那里又搞起义,结果呢?好不容易把皇帝拉下了马,国家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军阀割据,内战频仍。你口口声声搞“民主”,民主在哪里?民主是什么样子?你东躲西藏,出生入死,倒是很辛苦,但何苦来哉?如此乱哄哄,无终日,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我们还不如像当初那样做奴才呢!
(5)其实,孙中山对此了然于胸。他说,“中国百姓并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因为他们太穷,所以迫切想发财。所以,一些人士争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老百姓无动于衷,胜利了也不激动,失败了也不悲恸。如果有人打土豪分田地,用发财去号召百姓,立即一呼百应。”他还说,“中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
(6)何止那时候如此。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何尝不是如此呢?孙中山至死都没有实现民主的目标,二十世纪的他“输”了。如果他生在二十一世纪会如何呢?至少在“戏”中,他又“输”了,输得一塌糊涂!——一个是拼命地维护封建帝制,一个是玩命地推翻封建专制,该“欣赏”谁?面对这样的抉择,更多的人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康乾盛世”中。
(7)或许有人要说,不就是两部“戏”遭遇不同吗?岂能如此上纲上线!殊不知,社会也是个“大舞台”,看戏也能看出价值取向。从《乾隆皇帝》到《雍正王朝》再到《康熙王朝》,每一个“好皇帝”,都能勾起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都能让众多国人“陶醉”好长时间,直至唱出了让康熙“再活五百年”的赞歌。
(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天尚且如此,上个世纪的孙中山怎么可能成功呢?“仍须努力”的太多了。而当务之急,莫过于让民众了解什么叫民主什么是专制,让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作者认为“孙中山斗不过康熙”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文题能否改为“《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请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以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为引子,引出下文议论;(2分)然后对比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2分)最后对我国的民主现状表示忧虑,并指出我国民主建设任重而道远。(2分)
小题2:(1)怀念“辉煌”淡忘“伤痛”的民族心理;(2)国民深入骨髓难以根除的奴性;(3)国人民主意识淡薄(答“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或“国人只注重物质利益”也可)。(每点2分)
小题3:不能。(1)文题让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相斗,看似荒谬,实则耐人寻味,启人深思,能激发阅读兴趣;(2)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只是文章的引子,只是一种现象,文章旨在通过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而不是比较两部电视剧的优劣。(3)文题中的“孙中山”、“康熙”已不仅是两个人名,而分别是民主和专制的象征,以此为题形象地揭示了专制意识对国人的毒害之深和我国民主历程的艰难。(每点3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结构侧重于“分”——把文章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把握思路侧重在“联”——理清不同的几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概括思路时要注意不同的文体特征,如本文则是一篇议论文,就要按照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分析。
小题2:第三段的要点比较好概括,第四、五段就要注意,看起来是一个要点,其实讲到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小题3:这类开放性的题目看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宜顺着作者作品的原意答题比较保险,不必因求新而贸然否定原作意图。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