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殊途同归”的启示
徐红梅
在古今中西激烈碰撞的20世纪,面对时代赋予中国画的课题,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以各自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应。
潘天寿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立性。“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是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便考察了外来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交流的历史脉络,认识到中国画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的艺术体系。他不排斥中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但他认为,东西方绘画“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终以深厚的传统学养紧扣铁马金戈的时代巨变,造就了奇崛沉雄的现代花鸟之境。
李可染是推动中国山水画变革的苦行僧,强调借西润中突破传统。有着中国画功底的他曾转入西画专业,专攻素描和油画,后因抗战爆发从事宣传画创作,其后又转回中国画创作。兼习中西绘画的他,以西式的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为切入点,把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观察方法、创作技巧融合在传统的山水体系之中,“逆光山水”的图式,写山水实境,推动了中国山水画传统表现程式的革新。
黄胄则是响亮回应时代的开拓者,强调从生活入手的艺术实践。同科班出身的潘天寿、李可染不同,黄胄没有受过任何学院派的美术教育,他年轻时拜赵望云为师,将生活放在了艺术创作的第一位。在生活里“闹”出来的他,心中没有中西艺术的陈规,也少了许多牵绊。他将西式速写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融入中国人物画创作,边观察边画、边学边画,以速写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再根据创作的需要学习传统,对西北少数民族风情的深情描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现场生动的艺术感受,开中国人物画新风。
三位大家独有的气质在创作中发挥到了极致,个性都如此鲜明:潘天寿性格宽厚倔强,作品也雄阔大气,其指画巨作,常在丈二匹以上!危岩苍松的雄强,在浓重老辣的用墨中展露无遗,满是气概与豪情,通过视觉的震撼直达心灵;李可染性格内敛朴实,作品也朴拙严整,他的五张《万山红遍》,尺寸、构图、章法各不相同,丛林染红了江山,静谧的山村溪水叠映,墨色与朱砂的层层积染中,尽显浪漫诗意,更有“苦学派”的踏实和“李家山水”的厚重;黄胄性格爽朗,其作品风格也最为欢快,在少数民族同胞的辛勤劳作和欢歌笑语中,线条在旋转,色彩在跳跃,绚丽而不失质朴,生动又无滑腻之感。
无论是“体”与“用”的价值取向,还是“学”与“达”的途径,三人都表现出独立特异的精神品格。他们因何皆能独立于世?
艺术有“常”有“变”。转益多师,守其常而求其变,是三人一致的艺术态度。潘天寿对于文化的传承,倾向于坚守,但他也一直在求变。李可染对于艺术的传承,倾向于借鉴与创新,但他从未轻视传统。他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对于传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并且“所要者魂”。黄胄是极富创新意识的画家,从西北来到北京之后,他对传统心生敬畏,为创新而有分析、有取舍地研究传统。他起步于深入生活的速写,亦得益于对传统愈渐深入的理解和选择性的学习。可以说,三位大家一辈子都在“常”与“变”之间学习、研究、探索。(选自2011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1.对潘天寿绘画特点和观点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天寿认为东西方绘画“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也就是说中国画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的艺术体系。
B.?潘天寿强调“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也就是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立性,捍卫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C.?潘天寿的作品都雄阔大气,在浓重老辣的用墨中展露无遗,满是气概与豪情,通过视觉的震撼直达心灵。
D.?潘天寿能够造就奇崛沉雄的现代花鸟之境,是因为他能够凭借深厚的传统学养紧扣铁马金戈的时代巨变。
2.?对李可染绘画特点和观点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可染的创作无不以西式的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为切入点,运用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观察方法、创作技巧。
B.?曾转入西画专业,专攻素描和油画的李可染强调借西润中突破传统,并且用自己的创作实绩推动了中国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
C.?李可染借西润中有大成效,是因为他对于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并且“所要者魂”,也就是说他对传统理解、把握都十分到位。
D.?李可染的作品,和中国传统绘画相比,借鉴与创新的成分更多一些,这具体表现他运用“逆光山水”的图式,写山水实境。
3.?对黄胄绘画特点和观点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胄创作时心中没有中西艺术的陈规,也少了许多牵绊,这是他没有受过任何学院派的美术教育的结果。
B.?黄胄强调从生活入手,边观察边画、边学边画,以速写感受生活、积累素材,但并不排斥学习运用西方绘画艺术。
C.?响亮回应时代的开拓者黄胄对西北少数民族风情的深情描绘,完全保留了现场生动的艺术感受,开中国人物画新风。
D.?黄胄一直对传统心生敬畏,有分析、有取舍地研究传统。他起步于深入生活的速写,亦得益于对传统愈渐深入的理解和选择性的学习。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低碳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了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2009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过度依赖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生活中每个人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基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1.下列对“低碳经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首先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
B.“低碳经济”也意味着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C.“低碳经济”需要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
D.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有三种,戒除“便利消费”、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和“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2.下列有关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主要途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戒除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B.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并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C.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必须完全戒除。
D.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所以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
B.一些减肥群体依赖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会增排温室气体。
C.不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上学,不过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就可以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D.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至5000公里,可是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可见在中国使用私家车都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一种嗜好。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能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能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
C.第四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