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属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⑤②①③④⑥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③⑥①④
D.②⑤①③⑥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本段议论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内容上的领起句,所以排前。①⑤分别讨论树的颜色和木的颜色,⑤承开头的疑问,故在①前。③是①的论据。⑥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空格后文字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
?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好事无好报。折射出的是人与人的冷漠、不信任,令人深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报到新闻报道题纲提纲挈领
B.评薪凭心而论委屈委曲求全
C.奇谈夸夸其谈成功计日成功
D.艰苦坚苦卓绝旁证旁征博引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题纲”为“提纲”;B“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C“计日成功”应为“计日程功”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很多观众跟随节目进程做汉字听写自我检测。有观众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听写结果,其中不少常用字都被写错或忘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网上调查(2517人参与)显示,65.7%的受访者正在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 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况。
关于提笔忘字的原因,调查中,92%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习惯使用方便快捷的电脑输入法,手写越来越少;72.3%的受访者认为与人们热衷看电视,很少阅读文字读物有关;43.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前汉字文化受重视程度降低;20.1%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少儿阶段汉字书写基础打得不牢。
将以上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要求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20字。
?
参考答案:越来越多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
本题解析:答题时,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六要素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如找到事件的主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时间7月1日;事件的结果是启动。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______________》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诗缘情,亦蕴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蕴含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说明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参考答案:(1)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是故乡明? 琵琶行
(2)更上一层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无边落木萧萧下? 病树前头万木春? 题西林壁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