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01:24: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城乡有别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味道最美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 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池塘里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淡的火焰上,一条似乎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脆嘣嘣的,有滋有味。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事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蔬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种,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写满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澄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我只有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上面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人口的62%以上。可否这样说:如今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离开小山村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我”在乡下吃饭、与老农亲切交谈的经历和“我”的感受,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反映的问题重大,引入深思。 B.老农在烤鱼时只放了盐,没放其他任何调料,而“我”却吃得有滋有味,觉得是味道最美的食品,这说明盐其实是最好的调料,只要有了盐,其他调料是可有可无的。 C.老农向我询问之前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咽下了几大口唾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说明问题在他看来确实重要,一方面表明老农城府很深,问还是不问,颇为犹豫。 D.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旁边一个偷听的小伙子主动出来给“我”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 E.对于老农坦言的“城乡有别”,“我”“心中满是惘然”,说明“我”意识到了生活中一些美好东西的丧失;而“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则表明“我”对“城乡有别”现象的理解。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写道:“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3:作品中的“老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4:小说后面加※号的几个段落是议论成分,有人认为,作为小说,这样写是多余的,不合适。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BD不得分。 小题2:①表明老农从心底里还是羡慕城里人,尽管城里人每天吃着受污染的不安全食品;②这样写使小说题目“城乡有别”具有双重的含义,特别耐人寻味;③这样写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3:①热情好客,真心待人:对“我”这陌生的客人很热情,拿出平时留给他们自己吃的东西招待“我”。②性子率直,实话实说:毫不隐讳地对客人说出吃的东西“城乡有别”的真相。③有点心计,狭隘自私:说话时“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询问前又是清嗓子,又是咽唾沫;自己吃的东西用土法,没污染,卖给城里人吃的东西则用另一种种法。(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4:观点一:这样写是合适的。①这几段是“我”听了老农坦言后的所思所想,是小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这些内容画龙点睛,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③这些议论给读者指明了理解作品主题的方向,具有启发性;④这几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小说显得充实、厚重。 观点二:这样写是不合适的。①小说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讲究用形象和事实说话,不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把主题直接说出;②这样写使小说主题表现得非常直白,没有了余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蛇足之嫌;③删去这些议论性内容,小说的内容、结构依然完整,并且能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④这样写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认为小说可以大段地进行议论,小说主旨可以直接说出。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错,不是为了说明盐是最好的调料,而是为了说明这些粮食在种植时没有用化肥农药的好处。C项错在后面 “城府很深”,老农还是朴实的,但又感到这种做法不够道德,才不好意思。D项小伙子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他的回答却恰恰引起了“我”的悲哀与惘然。 小题2:出题点在文章的结尾,所以对相关内容的“意图”既要从内容上去考虑,也要从结构形式上、艺术手法及效果上去考虑。所谓“意图”,在此也可说成是“作用”。 小题3:对老农的形象把握,要注意分寸。他既有农民的优点,也有农民所具有的小农意识方面的一些缺点。同时,在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时,还要结合相关的情节内容来分析。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从理论上看,应该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都可以,但考生答题一般以顺着文章原有的思路为好,便于拿分。理由阐述每点2分,不论持什么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城南旧事》的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院子里。英子一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一边跳着过来,走向北屋。 英子:妈妈,我告诉您一个好事儿。 妈妈(在旁门口出现):什么好事儿? 英子:您猜。 妈妈:考了满分啦? 英子:才考过哪能又考啦? 宋妈:那就烤糊了。 英子:你别瞎胡说。 妈妈:快告诉我吧。 英子:韩老师说,欢送毕业同学的时候,要开游艺会,得早点准备。她从一、二、三年级选了几个人来表演《麻雀与小孩》,老师今天找了我,说“林英子,你当小麻雀”,我当是做梦,原来是真的,我高兴死了。韩老师还说,“回去叫妈妈给准备一件小麻雀的披风,当翅膀。”妈妈,啊,您不是有块淡色的头纱么?借给我跳舞用好么? 妈妈:好,好,我找找看。 英子:现在就找。 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 宋妈:这可不得了啦,英子要演戏啦,叫我去看么? 英子:不知道,不知道学校里让不让? 宋妈抱着小妹妹高兴地欣赏着。 妈妈:我给你四个角上缀上四个小铃儿,这就更好了。 英子(高兴得拍手):妈妈真好,好妈妈! 课堂里。同学们的课桌都堆在一边。 韩老师踏着风琴,《麻雀与小孩》的旋律缭绕着,夹杂着悦耳的小铃儿的响声。 英子披着淡色纱巾,装着小麻雀飞来飞去,周围站着几个参加演出的小学生,还有一些看热闹的同学。隐约有雷声,刮风了,窗外的树枝摇晃着。 小同学(望望天):要下雨了,快走! 沙沙的雨立刻洒了下来,天空打着闪。 韩老师:不要乱,雷阵雨,很快会过去,练我们的。 课堂里的风琴声又嗡嗡响,“小麻雀呀”的歌声又唱了起来。 白云在飞奔,蓝色的天又露了出来,雷雨已过,又放晴了。 操场上,雨过天晴,天上有条虹。英子昂着头走了过来,后边,韩老师骑着辆女式自行车,微风吹拂着英子的童化型的头发,好漂亮。韩老师的车赶上了英子,英子转过头去喊了声:“韩老师再见!” 胡同里。英子走进了胡同,她一面走,一面想起了草堆里的人。草堆里地上的包袱在眼前一闪。英子又走进了草堆,草叶还带着水,因为刚下过雨。那个人坐在那根横在地上的大梁上,嘴里咬了根青草。 厚嘴唇的人:放学啦?(招手让她坐到大梁上)怎么不回家? 英子:我猜你在这里。 厚嘴唇的人:你怎么就能猜出来? 英子:刚刚下过雨,我想你一定会来看看你的东西,另外,我想听你讲故事。 厚嘴唇的人:你的心真好,故事我一定会讲的,可是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儿呢。 英子:英子。 厚嘴唇的人:英子、英子,这名儿好听,可是功课好么,考第几? 英子:第十二名。 厚嘴唇的人: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名,准是爱玩儿。 英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厚嘴唇的人:我小时候就是贪玩,书没有念好,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小学毕业了还要进中学、大学,可凭我这没有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们家吃窝窝头么?(英子摇摇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你明白我的话么?(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摇摇头)不是好人?(指指自己的鼻子,英子又摇摇头)不是坏人?(他哭了,流出了眼泪。) 英子: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她抬起头来)你分得清海跟天么?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厚嘴唇的人: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分得清楚的,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事别跟别人说,就连我的兄弟算上。 画外,一阵乱轰的脚步声和嘈杂声:“快,快,快去看一一”“来了,已经过琉璃厂了”…… 英子侧着头在听。眼前闪过许多人的脚在石板地上奔过。 1.对这段戏剧节选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表演《麻雀与小孩》而高兴、兴奋的心理。 ? B.这段节选,运用了成年人的视角,审视了童年生活的无知和无奈。 ? C.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麻雀与小孩》时,突遇狂风暴雨,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意在表现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辛酸的本色。 ? D.所选部分反映了英子天真活泼、无知无畏,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征。 ? E.这段节选以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笔调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2.“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是好人?不是坏人?”在英子的眼中,“厚嘴唇的人”是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来认识这个“厚嘴唇的人”呢?小英子由于年幼而难以做到,你是怎样认识这个人的?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他是希望小英子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3.“娘儿仨,奔窝头,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对于这些,英子觉得他善良;但又因为自己太小,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4.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残酷社会现实才是逼良为盗的根源,“厚嘴唇的人”本意并不想干这一行,只是迫于生计而为之。国家和平了,生活富足了,他肯定不会再干这一行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如果说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姻”象征着封建婚姻,那么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则象征着自由恋爱。其结果都是悲剧。(《红楼梦》) B.贾探春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李纨自告奋勇当了社长,迎春、惜春当了副社长。(《红楼梦》) C.高老头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贵族,二女儿嫁给银行家。两个女儿只爱父亲高老头的钱。高老头死后,由拉斯蒂涅张罗着高老头的丧事,两个女儿女婿也参加了父亲的葬礼。 (《高老头》) D.拉斯蒂涅本来是到巴黎上大学的破落子弟,到巴黎后,巴黎的繁华就使他产生“向上爬”的欲望。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教他要善于作假,成为他“向上爬”的第一个领路人。 (《高老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是有关对文学名著和作家作品的考查。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此处C选项中“两个女儿女婿也参加了父亲的葬札”错,原文是两个女儿女婿只派了两驾空车跟在灵柩后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题。 念想儿 叶稚珊 ? 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我们能做的,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汛情通报,是捐出一些钱物。 (1) ? 捐过钱,再来找物,应该是件不难的事,家里的橱橱柜柜被不大穿的衣服塞得满满的,薄衫厚袄样样不缺。可拿起来又放下,舍不得出手的正是这些。 (2) ? 好像还不到中年,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了恋旧怀旧的情绪。我对什么东西都不做专项收藏,但一枝一叶关乎感情的物品,不论它价值几何,对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称为遗产。父亲去世时,我们五姊弟每人挑选了一样与父亲有关的东西作纪念。我选择了父亲须臾不离身的钥匙,那上面有他永远的体温。丈夫和女儿,这两个活生生善良的人,是婆家给我的聘礼和遗产。他们的粗手大脚、粗枝大叶,他们的不会察言观色,我行我素,他们的勤奋和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以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像我的婆婆。 ? 我怀着无限感激接受婆婆留给我的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所有毛病。(3) ? 没有家传的房产、财产,怀旧的情绪就弥漫在衣柜的角角落落。第一次见面时丈夫穿的带补丁的衬衫、结婚时的嫁衣、小婴儿的衣服、女儿的第一身校服和从小带她的陈奶奶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裤……这些都永远不会再穿用了,但让它就这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温温暖暖地陪伴着我们,每次翻检它们都像是浏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代走了,这一代老了,下一代大了。不知到了哪一代,我会听到这样的惊叹:“看!我的老外婆结婚时就穿着这样的衣服。”生命的延续伴随着织物的绵软和蕴藉。 (4) ?带着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北京人叫“念想儿”,我这两年才知道这种说法:念——想,真是贴切极了。(5) ? 在衣柜中体积最大的是丈夫的“念想儿”,一套无比厚重的中山装式的棉衣裤,从来没有上过身,簇新簇新的。每次拿出来,他都是这样一句话“我妈妈给我做的。”怎么也没有舍得捐出去,平展展叠起来又收好。这是妈妈留给他的看的见摸的着的最温暖的“念想儿”。(6) ?婆婆不会针线,这身衣服是1977年初那个很寒冷的冬天的下午,他们母子带上布票、棉花票,乘7路公共汽车到西四、白塔寺,一路买了里子、面子、棉花,在白塔寺十字路口西边的一个成衣店做的。那时没有私人裁缝,这是一个街道开的店。藏蓝色的咔叽布面,大花布的里子,这种中山装式的棉衣现在真是难得见了。 (7) ? 婆婆的腿年轻时就做过手术,又经过“文革”中在湖北沙洋干校稻田的浸泡,不良于行已有多年,要强的她还常爱硬撑着走。他们去做棉衣,我送到西四北六条的西口,真想和他们一道去,可家里还有刚刚满月的孩子。望着高出母亲大半头的儿子搀扶着母亲的背影,枯枝灰墙的街景中蹒跚的脚步,我的心堵得满满的,眼睛发潮,自幼熟读“慈母手中线”,这时却分明看到了母亲心中那根长长的线。 (8) ? 以“无冕之王”闻世的公公婆婆,这时正顶着“摘帽右派”的桂冠。丈夫从新疆苦苦挣扎挪到了河北固安,却怎么也进不了北京。每月回家一两次“探亲”,晚归早走,呆不足24小时,母亲不知给儿子吃什么好,不知跟儿子说什么好,忙忙碌碌还没坐稳,儿子又该走了。想想我们真是不懂事,三十大几的儿子还事事要妈操心。 (9) ? 用了多少棉花用了多少布,嫡嫡亲的亲娘给儿子做的棉衣棉裤厚得几乎能站起来。守在娘身边的儿子,有娘的疼爱衣薄也暖和,离家的孩子,走出一步远娘也牵肠挂肚怕受饥寒。乡下的、城里的母子情是一样的。 (10) ? 1977年的那个冬天,丈夫驮着新袄裤回了固安;1979年岁末,天寒地冻,他又捧着新袄裤回到北京,一天也没舍得穿。一纸“改正”,公公婆婆从此“无冕”,他们的身心却老得不能再老,无论喜怒,都再也承受不起了。离家十几年的儿子真的回来了,完整彻底地回来了,母亲笑--笑--笑……笑得有些不对了,躺下,再也没有起来。 (11) ? 念想儿,新里新面新棉花;念想儿,二十年后,还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12) ? 把“念想儿”送到此刻最需要的人身边,但愿他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13) ? 无实物的“念想儿”,一样的温暖蕴藉。 (14) ?1998.8.24长江洪水始退之日 1.文章第(1)段划线句中的“浸”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2.从文章的内容看,? 。 3.对文章第(2)段划线句的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旧的衣物记录着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引发作者温暖的回忆。 B.那些,对作者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C.作者从小就有恋旧怀旧的情结,家中留下的旧物都让她感到难以割舍。 D.作者希望留下这些旧衣物长久地陪伴自己,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 4.文章第(7)自然段详细叙述做棉袄的过程,目的是? 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之所以选择钥匙作为纪念,是因为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有价值的遗产。 B.作者怀着无限感激的接收丈夫和女儿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说明她是个包容大度的人。 C.作者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相互搀扶的背影几乎落泪,是对他们不幸遭遇的悲戚。 D.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文章在叙事上平实质朴,抒情内敛细腻。 E.从语言风格上看,整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与老舍《想北平》一文相近。 F.从行文结构上看,本文是以对。 6.文章结尾的三段运用的是?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 7.作者说’”。她还希望受捐者看到的是? 。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联想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作者关注灾情,心系灾区的心情。 2.带有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 3.C 4.表现母亲爱子情深,点出丈夫对这件棉袄无比珍爱的原因。 5.D、F 6.反复。凸现“新里新面新棉花”中凝聚的深情,表现珍视和难以割舍。 7.看到捐献者对灾区的一片真情厚意。 8.从内容呈现看:作者把那些旧衣物比作“老照片”,于是通过联想,将这些图景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联想拓展了文章的内容。 ? 从感情的脉络看:作者由一件“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旧棉袄牵出陈年往事,揭示出“念想儿”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使文章的情感内蕴不仅仅停留在关注灾区,心系灾民这个单一的层面。正是因为联想,文中不仅有对亲情的感怀,甚至隐含着对某一段特定历史的控诉和反思。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 从主旨的表现看,能成为“念想儿”的事物,正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让人联想起生活中温暖的点点滴滴。联想呼应了文章的主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小题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古希腊悲剧都是体现人与宇宙、世界、自然的抗争,两者在总体的审美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
B.夸父逐日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主义,这也就是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
C.称普罗米修斯为悲剧人物,是因为他虽然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却依然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D.对于精卫、夸父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这些悲剧人物,作者充满了赞赏和支持,希望人类都像他们一样创造悲剧美
小题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比较接近的美学特征的一项是?(?)
A.悲剧人物面对的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B.在和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的对抗中,悲剧人物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C.人的主体性的潜在能量,在和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D.悲剧的崇高性是在人类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的依据主要在第二自然段。A项所说是“悲剧精神”,见第三自然段“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这句话,B项、D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小题2:A项中两者的审美特征接近而非一致。C项中普罗米修斯之所以被称为悲剧人物,是因为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D项中作者的希望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小题3:题干所说的“美学特征”属于“审美形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崇高性,因此D项正确。A项、B项内容属于次要特征,也是正确的。C项所说“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是错误的,因为“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