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1:24: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共23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
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小题2: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5分)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含义(1分):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1分)
理由(3分):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1分)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人;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1分)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1分)
作用(2分):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1分)总领本段(1分)。
小题3: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2分)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1分)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
小题4:?
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C.“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原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E.“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小题2:“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一句是本段的总领句,总领本段的内容,所以该句下文的内容就是对这一句的阐释,解释含义和阐释理由时均可依据该段文字进行分析。关于其作用可从它作为一个总领句的角度去分析。
小题3:通览全文,本文的四、五段介绍了“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根据这两段内容概括即可。
小题4:解答时,要结合本文内容,联系本文主旨,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竞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51年,2O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O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太不成话了。”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D.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E.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小题2: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3: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小题4: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①有天赋。刘旦宅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已在家乡举办过画展。②学识(国学底蕴)丰厚。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涉猎广泛,饱览诗书,思考深人。③热爱绘画,对技艺入迷探究。没有绘画工具时,刘旦宅甚至能在空中作画,利用“内心视觉”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④人格高尚。刘旦宅淡泊名利,专心求艺;为人坦荡,能做到“同行相亲”。
小题3:①风骨:珍爱自己作品,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面对画价上涨,知音稀少的现实,毅然放弃作画。②大度:对“文革”期间伤害过自己的老友包容体谅,尊敬如故。③正直:敢于直言,抨击文化界的不良现状;毫不讳言地感慨自己的老师“倒霉”。
小题4:观点一:今后中国会再出现文化顶峰。理由:①文化积淀深厚。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一次次达到世界顶峰。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再创辉煌的坚实根基。②杰出艺术家辈出。虽说当今中国文化界良莠不齐,但也不乏刘旦宅这样人格高尚、技艺高超的文化大师,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新一代艺术家不断涌现,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追求纯粹艺术的杨丽萍等。有他们的引领和激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学艺术上创造奇迹,迎来新的高峰。③文中说近年来“画价飞涨”,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艺术品通过买卖收藏而得以流传,有助于更多的艺术精品涌现,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研究、鉴赏艺术作品。观点二:今后中国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理由:①文化传承不够。中国的思想文化成熟早,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从刘旦宅的希望来看,这些经典文化在当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②世风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文化艺术更多被商业所利用,正如刘旦宅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能协调统一,没有适合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许多文艺创作都沾染了名利或政治色彩。③缺乏大师引领。出现文化顶峰需要带动文化艺术创新的大师级人物,更需要大批艺术家前赴后继。而像刘旦宅这样人格高尚,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大家日渐凋零,越来越少。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解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其中,A项错误在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应在刘旦宅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之前;B项错误在于:变原文中的“猜测”为“确定”;D项错误在于:“待人接物常有傲气”理解不准确,文中的“傲气”只是刘旦宅的行为给人的一种感觉。
小题2: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能力的题目。答题时应抓住“主要内容”这一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再归纳。比如,刘旦宅10岁已在家乡举办过画展,这说明他有天赋。刘旦宅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涉猎广泛,饱览诗书,这证明他国学底蕴丰厚。。③刘旦宅在没有绘画工具时,甚至能在空中作画,这说明他热爱绘画。刘旦宅淡泊名利,为人坦荡,这说明他人格高尚。
小题3: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风骨、大度和正直”三个词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分别作答。
小题4: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答题时应紧扣题目提出的“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这一问题,进行阐发。首先鲜明提出自己观点,然后再列举理由。理由可根据文本内容从如下方面思考: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方面;现实社会的状况方面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因为审读一部有关《孟子》的书稿,比对着读《孟子》,发现那部书稿中录有的《孟子》章节,在万卷版的《图解孟子》中找不到影子。审完书稿后,索性将《图解孟子》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别的版本的《孟子》逐条对照,缺漏的竟有54节,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有的却是洋洋洒洒,有些还是人们熟悉的警句格言,例如“心之官则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等等。翻阅其目录,从《梁惠王章句上》到《尽心章句下》,总共14篇,一篇不少;再看其前言,不见对“缺漏”有任何说明,于是觉得读这样的书很不放心,甚至有点可怕了。
  说这只是“缺漏”,其实并不确切。我买的《图解论语》《图解孟子》《图解老子》《图解庄子》,都是一样的开本,一样的装帧,一样的版式,一样的页码,如果将“缺漏”的内容补入《图解孟子》,其页码就会大不“一样”。可见,这种“缺漏”,不是无意的“疏忽”,而是出于包装需要的人为删节。以前只知道朱元璋删节《孟子》,想不到今天也会有人给《孟子》大动“手术”。朱元璋删节《孟子》出于政治的目的,如今删节《孟子》却是另有所图,明白地说,就是为了营销与赚钱。
  当然,只要把“营销”或“赚钱”放到了首位,属于“疏忽”的差错以至硬伤也在所难免。在《图解孟子》一书中,最典型的大概要数对“曾皙”的注释了。《公孙丑章句上》中的注释为:“曾皙:名曾申,字子皙,鲁国人,曾参之子。”到了《离娄章句上》篇,曾皙又成了曾参的父亲。但我知道,曾皙就是《论语》“四子侍坐”章中的“曾点”,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曾参之子的。联想到万卷版的《图解论语》,封面赫然标署“孔子著”,这套“国学经典”之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国学热”在出版界的表现,大概就是“国学经典”的出版热。因为经典常读常新,容易成为畅销图书;因为经典不付版税,可以降低出版成本。尤其在“国学热”中,“国学经典”趁势而起,颇有市场。于是,你也出“四书”,我也出“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的“经典”纷纷出笼,成了“国学热”中的一道耀眼的景观。
  文化产品不像彩电冰箱,只要有一个配件出了差错,就不能正常运转。这种一哄而上的出版,其实是看准了“国学热”的一个致命弱点:所谓“热”其实只是躁热,难得有人静下心来真去研读,于是只图包装出新,只以策划取胜,只想在市场上夺人眼球,却不必精心编校以保质量。以上所述,大致可见令人删《孟子》的主观动因与客观背景。
  我向几位朋友说起阅读《图解孟子》的感慨,他们都对我说,这些书,一定要买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大概就是所谓“品牌效应”了。由此想到,在“国学热”中应运而生的“国学经典”之类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至少会有两个层面的危害:名义上是弘扬中华文化,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蹋;目的是追逐白花花的银子,结果却会使长期积累的品牌与声誉受到损耗。这真是得不偿失。?(《文汇报》2010.2.24)
1.下列各项对《图解孟子》的“缺漏”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照《图解孟子》与有关《孟子》书稿,发现其在具体内容方面“缺漏”竟达几十条之多,且无解释说明。
B.《图解孟子》与另版《孟子》虽章节相同,但“缺漏”少则一两句话,多则洋洋洒洒,让人读后害怕。
C.“缺漏”的原因不仅在于无意的“疏忽”,而是出于包装需要的人为删节,真正目的是为营销与赚钱。
D.《图解孟子》中对“曾皙”的注释,不仅说明了“缺漏”的真实本质,也表达对图书质量的担忧。
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经典”出版热的说明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出版热”是“国学热”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是国学经典常读常新,容易成为畅销图书。
B.因国学经典不付版税,这样出版成本就低,故“国学经典”趁势而起,四书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经典”,成为一道景观。
C.国学热出版一哄而上,即使有明显质量差错也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就是因为国人浮躁的心态,难得有人静下心来读书。
D.朱元璋曾删节《孟子》,是出于政治目的,今人删节《孟子》,则是包装需要的“人为手术”。
3.联系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图解孟子》中对孟子有关章节内容的处理,不仅“缺漏”的数量多,而且大多数是属于知识性“硬伤”。
B.作者认为,国学出版热的弊端在于取胜,只想策划取胜,靠夺人眼球取胜,却不在精心编校上下工夫以保质量。
C.文章认为,删节《孟子》有其主观动因与客观背景,但都会产生“国学热”的产品的假冒伪劣,对传统文化损害也大。
D.作者认为,删节《孟子》原本是为经济利益,但结果会适得其反,使长期积累的品牌声誉受到损害,得不偿失。


参考答案:1.C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小题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崇文”仅仅指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缩小了“崇文”的内涵。C.以偏概全。“与产业geming和技术geming关系不大”明显错误。?D.偷换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该题后面表述的内容,而不是“敬老崇文”。
点评:本题设错的三个点,A项是内涵上的缩小;C项是概念判断上的以偏概全;D项是逻辑概念上的转移和变化,这三个都是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常设的集中错误形式。
小题2: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B.历史上文化获得大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由于“敬老崇文”一个因素,犯了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的毛病。?D.无中生有。“敬老崇文”的目的说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原文中没有提到;而且在此选项中也只是解释了“敬老”,而忽视了“崇文”。
点评:本题设置的三个错误选项的设置符合现代社科类文章的理解易错规律,A项,是将原来文章表述的因与果进行了倒置,学生比对可以发现错误;B项,将历史文化发展的因素只归纳为一个,是绝对说法,学生如果看的不仔细,可能会判断成正确答案;D项,敬老崇文的目的在文章里是很明显的,学生经过比对,能看出这一项是无中生有。本题疑点是B项的理解。
小题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后一句不对。从第三段谈到的近代文明史的几个事例可以做参照,我们可以推测,二者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可以互为因果。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只要找出相关区域,并进行适当逻辑推理和分析,就能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然后拿着这个结论,与每一个选肢进行比对即可。如本题的A选肢,所关涉的区域是第三节,学生可以先对第三节进行 适当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社会的发展可以让人文精神更加理性”,再那自己的结论和相关选肢进行比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但你要想想看,你在做什么,”索尼亚说。“这件事我不能够让它这样的。这些秘密的信……你怎能让他弄到这个地步?”她带着恐惧和难以掩饰的憎恶说。
  “我向你说过,”娜塔莎回答,“我没有意志了,你怎么不懂得这个:我爱他!”
  “这件事我决不让它这样的,我要说的,”索尼亚眼泪迸流,大声地说。
  “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娜塔莎说。“你想要我不幸。你想要我们分裂……”
  看到娜塔莎的这样的恐惧,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
  “但是你们当中发生了什么?”她问。“他向你说了什么?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
  娜塔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为了上帝的原故,索尼亚,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要折磨我,”娜塔莎请求。“你记着,人不能够干预这类事情的。我向你公开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些秘密?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索尼亚说。“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假使是如此;但戎不相信这个。娜塔莎,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1.娜塔莎对爱情的一番表白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索尼亚清楚地知道阿那托尔的为人,可娜塔莎为什么不相信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一句中,“幸福的惊惶”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索尼亚和娜塔莎都“恐惧”,她们害怕的内容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她喜欢浪漫,充满对爱情的渴望,为爱义无反顾。
2.娜塔莎太幼稚,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她决心为爱坚持到底。
3.娜塔莎沉浸在所渭的爱情中,她为自己对爱的感觉而幸福,又觉得自己神魂颠倒,超出常理,所以是“幸福的惊惶”。
4.不相同。索尼亚害怕此事发展下去娜塔莎会受到伤害;娜塔莎害怕这“美好的爱情”被破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