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A.乃与忠益固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泉涓涓而始流 C.未足与议也微斯人,吾谁与归 D.能腾高越险者可使觇敌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1)敌人将要逃跑时割让清化的文书却到了,罗通说:“我们这些人杀敌太多,出城投降必定没有活命的道理,与其受绑,不如竭尽忠诚为国战死。”(“檄”“全”“与”“曷若”各1分,通顺1分)
(2)边境各地上报的军情,大都是由于守边将领畏惧征发调动,作假来迷惑朝廷的,遇到几十个敌人就称自己杀退了数千人。(“率”“以”“惑”“辄”各1分,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复:免除(赋税徭役)。
小题2:C介词,和、跟。A项,副词,就/副词,竟然。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的人/助词,用在判断句、叙述句的主语后,表示语气的停顿。
小题3:C“皇帝听从了罗通的意见”与原文不符,皇帝对罗通和于谦两方面调解,并未全听。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进士。授予御史一职,巡视四川。都指挥使郭赟和清军御史汪琳中勾结在一起作奸谋利,罗通上奏弹劾,朝廷逮捕了郭赟并治他的罪。(永乐十九年)三殿发生火灾,罗通和监察御史何忠等人极力陈述时政的不足。触犯皇帝旨意,贬谪为交阯(今越南北部)清化州知州。
宣德元年,黎利谋反,征夷将军王通和黎利作战失败,王通擅传朝廷命令把清化及其以南割让给黎利。叛敌正在围攻清化,罗通和指挥使打(dǐng,姓)忠坚守城池,趁机击败敌军,杀伤敌人众多。敌人将要逃遁割让清化的文书却到了,罗通说:“我们这些人杀敌太多,出城投降必定没有活命的道理,与其受绑,不如竭尽忠诚为国战死。”罗通就和打忠更加坚决地防守清化城。敌人长时间攻不下清化,就下令让降将蔡福游说罗通投降,罗通登上城墙大骂蔡福。黎利知道清化城不能被攻占了,后退离开。等到罗通回到京城,宣宗皇帝大大地奖赏了罗通。
景帝监理国家,因为于谦、陈循推荐,罗通被起用为兵部员外郎,把守居庸关。不久,晋升为郎中。景帝登上皇位,晋升罗通为右副都御史。也先进犯京城,所率部属攻打居庸关十分急迫。天气严寒,罗通打水浇灌城墙,水冻成冰,十分坚实,敌军不能逼近。七天后敌军退走,罗通追击破敌。
景泰元年罗通被召见回京。当时杨洪掌管京城军务,皇上命令罗通参知军务并且兼管都察院的事。罗通对皇帝进言说:“边境各地上报的军情,大都是由于守边将领畏惧征发调动,作假来迷惑朝廷的,遇到几十个敌人就称自己杀退了数千。以前,德胜等城门外不知斩敌多少,但是获官的人多达六万六千多人。皇上身边尚且这样,更何况是塞外呢。况且韩信从士兵中被起用,穰苴在贫贱中被选拔,应该从将士中广泛选拔像韩信、穰苴这样的人,让他们参与商讨军事。像现在腰佩美玉帽插貂尾的达官显贵都是苟全性命保有爵禄的人,嫉恨猜忌贤才,能说却不能做事,不足以和他们在一起商议事情。罗通的意思大概是攻讦于谦和石亨等人。于谦上疏辩解,说:“罗通一概责备边报不真实,果真有警情,不上奏一定会误大事。德胜门外官军升级的,只有武清侯石亨按功劳记录在册奋勇当先的一万九千八百多人,和阵亡的三千多人而已,哪里有六万多人?罗通认为泛滥,应该将我和石亨等人提升的爵位剥夺。军中有像韩信、穰苴这样的人,希望立刻推荐任命,并罢免我的军中职务,使我专心治理六部衙门的事。”于谦的疏议被皇帝放在朝堂上评议。朝中大臣都说于谦、石亨、杨洪实在是能够胜任其职;又说罗通志在灭敌,没有其他的想法。景帝两相宽解。不久,下令让于谦记录军功,不得向以前那样冒领泛滥,这大概是因为罗通的话而发表的看法吧。给事中覃浩等人上奏说罗通本来凭借熟悉军务被任用,不应该兼理都察院的事,于是就解除了罗通的兼职。
边塞上的军民多被敌人侵略。罗通张贴榜文告知边境能够自己回来的,军人免除戍守边疆三年,百姓终身免除徭役。又上奏请求用高官厚禄悬赏招募能够擒杀也先、伯颜帖木儿、喜宁的人。之后,又说:“古代的将帅务必搜求选拔众多人才,比如知道山川形式的人可以使他引导军队,能够腾高越险的人可以让他侦查敌人,能够用风声鸟鸣占卜的人可以让他预测变乱。现在军中没有见到这样的人,希望下令廷臣各自举荐知道的人才,命令总兵官杨洪、副将孙镗和我一同考查检验。”景宗下诏都同意执行。
景帝天顺三年罗通辞官退休。成化六年死。皇帝下诏按惯例祭祀下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 91eXAm.org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参考答案:
7.D
8.C
9.C
10.A
11.⑴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本句中“裁”为通假字,第四册《促织》中有“手裁(才)举”的用法。
⑵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逮”“孝悌”“替”的解释为得分点。
本题解析:
7.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人享用。这里的“资”应是“资助” “供给”之意。A项“辍”解为“停止”正确。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朱德《我的母亲》中“不辍劳作”一词与此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母的这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8.“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从句式上看,“尝浣衣,乃披絮”前后结构相同,“尝”是副词,“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传统篇目,其中的“乃”据书上所讲,应是“才”之意。第一组A项的“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第二句的主语省略,补充后,可见两句句式相同。第二组B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一个是“为之悲”,一个是“为妇死”,解成“替”“为了”。第三组D项的两个“之”是结构助词,一个作“欲”的定语,一个作“为”的定语,译为“的”。
9.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贪污腐败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10.A项中的“尽快”在原文中无载体。
11.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关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范增数目项王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酌贪泉而觉爽
B.烟光凝而暮山紫
C.天柱高而北辰远
D.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屈贾谊于长沙
A.窜梁鸿于海曲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目吴会于云间
D.四美具,二难并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例句与A项中“数”都是名词,“定数”。B中“数”读shuò,副词,屡次、多次。C中“数”读shǔ,一个一个的计算;查点。D中“数”读shǔ,列举罪状。
小题2:A项中“而”表示转折,连词。B、C、D三项中“而”均表示并列,连词。?
小题3:例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B项,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C项,名词作动词,看,望。D项,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失意的样子。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借指晚年。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D.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