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
⑴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⑵朝济而夕设版焉(?)
⑶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参考答案:(1)以……为迟,认为……迟 (2)渡河 (3)通“背”,违背 (4)回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渎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问题。(11分)
溪 桥 晚 兴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1、郑协:南宋遗民。2、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景用了哪些手法?都写出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2)古典诗词中常用杨花、杜鹃来表达感情,通常表达怎样的感情?举你学过的诗句印证你的观点 。 (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声衬静)的手法。 (2分)
描写了亭、野渡边、春流、草、川、晚照、人、杨花、杜鹃等景物,(2分)表达了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怀。(2分)
(2)通常表达一种凄凉、哀伤的情怀。(3分)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声声尽带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
答:?
?
小题2: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 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问,结合诗下注释,联系诗中“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便可得出答案;至于回答“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这个问题,需要分析“如水”,是比喻,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小题2:根据诗句内容加以分析,“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可以看出,诗人是借景抒情,而下一联中,“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可见是直抒胸臆,然后结合本诗主旨加以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
本题解析:这也是初中课本中的诗歌。景物的特点要先回答选取了哪些景物,再回答景物的特点,最后回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