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 算 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题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小题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
小题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2分);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夜半时分,可见其静。孤鸿可见其孤单。答题时要从诗句寻找有关环境或动物的意象来概括环境氛围。关键词清冷和孤寂。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此类题只要找出关键诗句,从中抽取有关画面的词语并进行翻译理解即可。
小题2:结合词中的“有恨无人省”以及题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得出情感“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事,既要分析诗词的意义,也要结合注释对强对诗歌的理解。有的诗题目可对诗歌主旨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小题1:前人评价这首词“寓情于境界之中”,请举两例说明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如说寒山是令人伤心的碧色,实是表现人内心的愁闷;又如写鸟的急飞归巢,实是写人不归的惆怅。(共4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作者通过景来表现情感,如伤心碧、归飞急等。附: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即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诗人在题目中点明“幽居” 却在第二联中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矛盾。诗人写处处蛙鸣,似与清幽的氛围相矛盾,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用热闹喧腾的蛙鸣来彰显整体环境的幽静。这是典型的以声衬静的手法。(4分。观点1分,手法2分,阐释1分。)
小题2:既有因景色幽美而生出的怡然自得之乐(或闲适之情),也有因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倍感寂寞的惆怅,还有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慨叹。(4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点评: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在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即使是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要简单地写几句就了事。
附:《幽居初夏》赏析
这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 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收拾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
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复得返自然。
(2)庄生晓梦迷蝴蝶,?。
(3)艰难苦恨繁霜鬓,?。
参考答案:
(1)久在樊笼里
(2)望帝春心托杜鹃
(3)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②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
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小题2: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化用典故(2分)
小题2: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1分)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1分)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类或者“亡国之痛”或“离别之苦”类即可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意象的题目,抓住词中的“三千里”“凤阁龙楼”“玉树琼枝”概括即可,第二问手法应该很容易辨析,注释中介绍的相关的内容,应为“用典”。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是很明显的对比,答题时明确对比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愁苦之情”,答情感时注意词的最后的“垂泪”。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