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1:49: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森?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莺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B.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C.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 E.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和真正的森林构成对比(1分),突出了“我”对嘈杂,冷漠的城市的厌弃(1分),对自由、充满温情的真正的森林的向往(1分),②引出下文(1分),正是因为厌弃了城市(1分),“我”才会走进森林,演奏自己的乐章(1分)。 小题2:①开宗明义,点明“最喜欢森林”;②渴望、梦想走向森林;③走进森林,进入森林的深处;④愿意住在森林;⑤死后愿意和森林完全融为一体。(每点1分) 小题3:①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②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的主人,相互之间应该和谐相处。③大自然是生命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4:A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文歌颂森林,表达了自己想走入森林,甚至与森林永远相伴的愿望。 因为森林的清静、纯洁。作者对“化工森林”满是厌恶之感。所以二者明显有对比的作用,目的是突出森林的自由以及“我”对森林的向往之情。 小题2: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在文中有相应的语句:一、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二、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三、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四、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 小题3:本题要结合全文来思考,要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所以我渴望到森林里去,可见森林能带给我自由,进而得出“生命是自由、快乐的”。正因为在森林里所有生命都是自由、快乐的,所以“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由此可得出“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的主人,相互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森林给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化工森林”中的人们以心灵的憩息地,所以我自然要“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 小题4: A.语意理解错,原句的意思是: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进入森林,心灵将产生震撼,将获得新生。B.“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偏离文章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的初秋 欧阳斌 ①南方的初秋,是个异常美丽的季节:青黄相间的原野,展示着一大片一大片渐趋成熟的诱惑;天空是那样晴朗、恬淡、高远,犹如一泓无痕的秋水,透出蔚蓝至极的深邃;风儿已经开始清凉,让人的心境好不宁静;好不宁静的心境让 你从从容容地想到生命的许多事情。 ②生命的季节也一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夏秋交替之间初秋悄然来临 了。生命的初秋季节,便开始自自然然地透出生命最高峰值期间所具备的某些特质。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都是表达这种特质的具体形态。 ③爱好的转换是不知不觉的。比如说,我曾经酷爱过诗歌,翻阅旧日的笔记本,竟有一大摞中外著名的手抄本:从诗经到宋词;从荷马到艾略特;从艾青到朦胧诗……工整的手迹,详尽的注释,读背的痕迹,连我自己也大为感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歌便为散文和哲学替代了。哲学书籍潮水般地涌向我的书柜,将昔日盘踞正宗的诗集挤到一隅;散文则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成为了我灵魂独白与对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写作起来,也再没有写诗写歌词那种要死要活的“苦吟”;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无拘无束行云般的流动;散文中又尤对随笔小品情有独钟,一点感悟,一点哲理,一点心绪,均可滴滴入笔,不要开头,也不要结尾,信手录之即可。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诗歌是青年的情人,而散文与哲学则是中年的伴侣,仅从这一爱好的转换看,我的生命的初秋之到来是确定无疑了。 ④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嗜动到嗜静。学生时代,知青岁月龙腾虎跃于篮球场上、你追我赶于田径场间的兴致已一去不复返了。篮球也还是打,但多半是“意思意思”,当起“板凳球员”来绝不面红耳赤;至于跑步则几乎完完全全让位于散步,在清凉的秋晨或火红的夕照间随意无拘地散步,悠悠然然地边散步边看风景胡思乱想且自得其乐;旅游似乎也还有些吸引力,但到得一个地方决无马上一睹为快的冲动,看景点时步子一慢再慢直到将眼镜凑近被岁月侵蚀的字碑看清楚了再作新的移动,决不搞“到此一游”。至于家居生活,下班之后的秋夜和凌晨则成了沉思的乐园。 ⑤沉思是人生初秋的一大特征。生命到了初秋便不再那么富有激情,而更多的转向沉思——沉思当然也要激情,但那是另一种激情。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从收到的刊物和读者的来信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生命到了初秋则意味着负有某种使命,隐隐约约感到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写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当工作与写作的枝头同时结上果实时,人生的初秋才会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氛。 ⑥生命到了初秋,最大的惶恐莫过于时间的匆逝!在这种季节,时间以一种无法挽留的加速度匆匆逝去,不知不觉之间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岁岁月月就这样永不回头的过去了。紧跟着妻子从你的头发上惊异地发现若干白发而你则注意到妻子眼角有了细细的密纹;孩子则一天不同于一天地拉面般地长高。于是你的心中不能不充满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完成使命的紧迫感。甚至不惜以生命超负荷地运转为代价,过度的磨损使生命变得愈来愈娇贵,一感冒就发烧就拉肚子就吃药打针甚至上吊针,中午不睡下午就没精打采如病过似的,生命因之进入一种需要调养和整修状态。 ⑦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人生 的初秋,一种澄澈如秋水的生存状态。生活犹如流云,心情犹如秋空,生命之果则高悬于枝头,炫耀着一个即将采摘的季节。 ⑧意识到生命的季节是极其重要的。到了初秋,人不必过于匆匆的赶路,有时需要停下来,才能细细的品味风景与人生。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最早到达终点;人生没有回头车,过去了就永远不回头,倘不留点什么便只有永远的遗憾。 ⑨那么,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味人生初秋的滋味吧!既然春天已经流逝,既然夏天不再复回,既然一切的一切都那样地稍纵即逝,那么我们的唯一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初秋,这生命中最美丽的季节! (选自《散文》2008年第7期) 小题1:“人生的初秋”有哪些特征?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 小题2:本文写“人生的初秋”,可开头为什么要对南方的初秋进行描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6分) ? 小题3:文章第七段“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一句中“美丽”与“ 惶恐”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5分) ?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全文的主旨。(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人的爱好发生了变化,开始爱好散文和哲学。②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嗜静沉思。③开始沉思生命,感悟到自己在工作与写作上有了一些成果,有收获的喜悦;也感到时间过得真快,有点惶恐,因而对生命倍感珍惜。 小题1:①作者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感悟是由此引发的,它是文章的触点。 ②南方的初秋与人的生命之秋的有许多相似之处。“生活如行云,心情如秋空,生命之果炫耀于枝头,给人欣慰。” ③为下文写人生的初秋作铺垫,,由写自然之秋过渡到写人生之秋,形成比较,结构自然有序。 小题1:不矛盾。人生的初秋,有过许多经历和感悟值得品味,工作和写作的成果已悬在枝头值得期待,因此作者说人生的初秋是美丽的;步入人生的初秋,感慨于时间的匆逝,无法挽留,感到完成使命的紧迫感加强,因此作者又说人生的初秋是让人惶恐的。 小题1:这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散文,作者通过叙写自己在初秋季节对自我人生感悟到的几点体会,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呼吁人们要认真珍惜和把握这个美丽的生命之秋。
本题解析: 小题1:说明:若只回答“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而不作具体分析,最多得3分。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零代表“无”,没有“无”何来“有”?因此零是一切数之基础。其次,没有零就没有进位制,没有进位制就难以表示大数,数学就走不了多远。零的特点还表现在其运算功能上,任何数加减零,其值不变;任何数乘以零,得零;任何非零数除以零,得无限大;零除以零,得任何数。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据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分数的引入解决了不能整除的困难,例如1÷3=1/3。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 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充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换句话说,所有的数都已被发现了。其实不然?有些数就根本无法以整数或分数来表示,最著名的就是圆周率,分数只能表示其近似值而非准确值。人们将分数化为十进位小数以后,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位小数。便如1/2=0.5;另一种是无限循环小数,例如1/3=0.33333…两者虽貌似不同,但都包含有限的信息,因为循环部分只是重复原有的,并不包含新的信息。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数学家将像圆周率那样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秒为“无理数”,无理者,不讲道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圆周率背了这么个恶名?我曾写过一首题为《圆周率》的小诗为之抱屈,不妨引其中最后一段以博读者一粲: …… 像一篇读不完的长诗 既不循环也不枯竭 无穷无尽永葆常新 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 诗人赞之为有情人 道是无理却有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率绵绵无绝期 小题1:第一自然段文中说“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请归纳“零”的意义。(3分) ①? ②? ③? 小题2:“无理者,不讲道理也”含义是什么?(3分) ? 小题3:圆周率的“恶名”的由来是指?。(3分) 小题4: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3分)(至少写出三种)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零是一切数的基础②零是进位制的前提③零具有运算功能 小题2: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小题3:因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没有规则,没有穷尽。 小题4: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引用化用/分类别。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相对较为容易。其在第一自然段中标志性的语句比较明显,稍加改造,即可成答案。“首先,零代表“无”,没有“无”何来“有”?因此零是一切数之基础。其次,没有零就没有进位制,没有进位制就难以表示大数,数学就走不了多远。零的特点还表现在其运算功能上”,抓住这些,答案也就有了。 小题2: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无理者,不讲道理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并联系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上句是“数学家将像圆周率那样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可见,“无理者,不讲道理也”即是说此的,因此其含义就是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整理。 小题4:试题分析:要明确说明主要有哪些说明方法,然后梳理文章的说明文字,一一对号入座,从而确定有哪些说明手法。 点评:本文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实用类文本,文学气息较为浓厚,一些句子的表达生动而形象。根据文体特点,本题涉及多的是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从做题目的过程中,可以知道,抓住句子的具体语言环境,是这做好这类题目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题时,千万不要就题论题,先得跳出题外,去找出题目所特有的语言环境,抓住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有了立足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7分)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盼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小题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老掌柜为多赚钱请人星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星秤师傅为多得钱而星不合标准的秤,这些现象表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4分)? 小题3: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4: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丰裕”的老掌柜和四媳妇两位主要人物展开的,详写“丰裕”,使得故事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2分)略写“永昌”,以“永昌”的衰落反衬“丰裕”的兴盛,从而更好地突出诚实是致富之本这一主题。(2分) 小题1: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恶劣,以弄虚作假为荣,人们为赚钱而不择手段。(2分)作者这样写反衬出新媳妇诚实经商,让利于人行为的难能可贵。(2分) 小题1:新媳妇在听到公公让星秤人在秤上做手脚,打算通过坑害顾客赚取黑心钱的时候,不动声色,而是让星秤人改星秤,让利于顾客,这说明她是个有主见,有眼光,讲道德,诚实经商的人;(2分)在米店生意兴旺时,她不摆功,直到年底公公向众人炫耀时才揭开谜底,又说明她处世精明,善于处理好长幼关系。(2分) 小题1:示例1:有必要写。本文通过公公与媳妇在星秤上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他们经营的不同理念,作者强调的是只有诚实经商才能致富,结尾画龙点睛,同时由经商拓展到做人,说明做人同样要保持诚实的道理,又升华了主题,因而不能删除。 示例2:没有必要写。本文通过公公与媳妇在星秤上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他们经营的不同理念,作者强调的是只有诚实经商才能致富。这一中心通过具体的情节描写已经表现了出来,读者完全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加了这个结尾,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使小说缺少了一种含蓄美。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吴超忠 ⑴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关于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已经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他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已成为风靡全球的科学经典。 ⑵1979年冬,我在剑桥大学第一次参加霍金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教室的后门打开了,只见一个骨瘦如柴、全身瘫痪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自己驱动着轮椅的电开关,缓缓而进。尽管在此之前,我读过霍金的论文和他的传记,仍不禁为眼前的情景大大吃惊。霍金要很努力才能抬起头,他不能写字,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语言进行交谈。他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 ⑶面对这样的一个执着追求科学真理而意志坚强的灵魂,人们不能不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⑷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三百年前的同一天。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 1962年被诊断得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这种不治之症的患者平均只能活两年左右。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 身患绝症的霍金,却从未停止在量子引力和宇宙研究领域的攻关,思考着宇宙的起始,时间的开端。 ⑸霍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者,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师,我有幸在他的指导下于1984年初获得剑桥博士学位。与霍金教授相处的岁月非常令人留恋。医生曾诊断霍金只能活两年,他之所以能支持至今并取得卓越成就,皆因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极其坚强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 ⑹霍金在剑桥大学担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一职,这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教席,因为他的前任包括伟大的牛顿和狄拉克。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影响深远。 ⑺黑洞是一种奇异的天体,它的引力场极其强大,任何物体甚至光线都无法从它逃逸。霍金证明了在经典理论中黑洞的表面积不会减小。但是,霍金在考虑了量子效应之后,发现黑洞会像黑体那样辐射,并在一次极其猛烈的爆炸中终结。这一发现是引力物理在爱因斯坦之后的最重大进展。 ⑻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无边界设想,霍金对宇宙学的发展作出了最基本的贡献。他的目标是解决从牛顿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第一推动”问题。他的宇宙模型是一个封闭的无边界的有限的四维时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动,宇宙的演化完全取决于物理定律。 ⑼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霍金的宇宙论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教皇保罗二世两次会见他,为后世留下了佳话。世俗的偏见和神学的权威,都不能阻挡科学的力量。 ⑽霍金相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数学来陈述,而且没有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人也能理解。他曾在通俗演讲里,生动地向听众解释“利用光速,从‘黑洞’进去,从‘白洞’到宇宙另一区域去作时空旅行”的设计,是有趣的科学幻想,而现实却是难以做到的简明道理。1982年,他决定针对没有科学背景的读者写一本有关宇宙之谜的通俗读物。经过数年的辛勤写作和修改,终于完成了《时间简史》,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引导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探索。 ⑾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物质的形体,人类可以享受到生物所具有的任何乐趣,并且由于技术的发达,可以使用更多更有力的手段,本世纪人类能在月球表面上留下几个脚印即是明证。但是人类与一般生物最大的差别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囊括整个宇宙。宇宙的时间方向箭头给我们带来追求生活的刺激,而乐趣又在探索之中,宇宙对于我们总是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宇宙论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能如此地牵动着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原因。宇宙学历来是孕育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摇篮,它的每一个新成果都会对人类的传统产生震撼,这种现象将会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历程。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19.“霍金的宇宙论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为什么“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 联系全文回答。(4分) 20.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有哪些表达作用?(5分) 21.“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关于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已经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9.霍金罹患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达四十年之久,仍能不懈探索宇宙之谜,追求科学真理,人类的意志力在他身上达到极限,他的思想和能量远远超过了他残疾的血肉之躯,所以,他能赢得超越宗教信仰的敬重。(2分)说明了世俗的偏见和神学的权威,都不能阻挡科学的力量。(1分)霍金对宇宙之谜的探讨成果,对人类的传统产生了震撼,包括了哲学界、思想界,甚至宗教。(1分) 20“必须”、“需要”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霍金身体病残之严重,读书之艰辛;运用比喻修辞(或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知识如饥似渴般地追求。(3分)为下文叙述“霍金奇迹”产生的原因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2分) 21.(1)人们对霍金这个的科学巨人的敬仰。(2)《时间简史》这部科谱著作的通俗性和可读性。(3)公众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本题解析:19.(4分)准确理解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答题要点:科学意志、科学精神、科学成果和科学力量) 20.(5分)鉴赏评价,对文本某种写作特色作出判断和思考。能力层级:D 21.(6分)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 (每个要点2分)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