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8 01:56: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夜蟋蟀在墙围子内大量繁殖。每一簇红花岩蔷蔽,都安排上这虫类的军乐队队员;每一束熏衣草,都安插进这虫类的亲信伙伴。茂密的野草莓丛和笃耨香树,都成了它们的乐池。整个这小世界的成员,操着惹人喜欢的响亮声音,躲在一簇簇小灌木里,彼此询问着,互相回答着;这兴许是另一码事,它们可能都对别人的咏叹调无动于衷,而是在为一己之欢乐纵情歌唱。
那高处,我的头顶上,天鹅星座在银河里拉长自己的大十字架;这低处,我的四周,昆虫交响曲汇成一片起伏荡漾的声浪。尘世金秋正吐露着自己的喜悦,令我无奈忘却了群星的表演。我们对天空的眼睛一无所知,它们像眨动眼皮般地闪烁着,它们盯着我们,那目光虽平静,但未免冷淡。
——《意大利蟋蟀》
小题1: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是什么?这两段文字,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选文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效果如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
  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图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鉴“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并且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历史的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上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该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仅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京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面中的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是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在于表现承平风物。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题记介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家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事。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 )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2.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济贫不能靠杀富、劫富、减富
王元丰
  席卷全球的抗议活动让刚刚过去的2011年特色鲜明。美国《时代》杂志把“抗议者”选为2011年的年度人物。尤其是“占领华尔街”运动打出的“我们是99%”的口号,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少数富人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导致严重社会不公的现实。尽管抗议大潮已退,但贫富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无论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参与者,还是各国政府和学界,都拿不出什么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可行办法。因此,无论是在2012年,还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难以走出贫富悬殊的困境。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的最古老、最直接的办法,是“杀富济贫”式的暴力革命。然而,走过20世纪的曲折弯路,人们发现革命不是解决贫富悬殊的好办法。即便革命后采取“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缩小了贫富差距,这也并不是人们想要的。况且,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进化,贫困已不再是绝对的,美国穷人仍然可以住在有空调的房里看彩电,生存基本不存在问题。人们可以走上街头抗议,却没有人愿意革命。
  “杀富济贫”式的革命没有市场,只能考虑降低一个力度的“劫富济贫”。曾有人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提出,各国应对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一次性征收全球财富税,美国用该税能够将债务降至GDP的80%之下,欧洲能够解决公共债务危机,社会的贫富悬殊将大大缓解。可惜,这样的想法却没有真正响应的政府!
  大部分国家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考虑最多的是再降低一个力度的“减富济贫”,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改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但“减富济贫”在西方社会不但社会共识不够,而且实施空间有限。尽管“股神”巴菲特也要求政府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富人增税,但当奥巴马打算向富人征收“巴菲特税”,以使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承担与中产阶级相同的税率时,共和党人却称这只是“奥巴马的一场政治举动”,是“阶级斗争”。一些媒体也认为奥巴马是在玩“政治把戏”,效果有限。在英国,来自左右翼的20位著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英国媒体,称政府应该降低最高50%的税率,因为对富人征税太多,不利于他们投资和创造就业,由此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
  “杀富济贫”和“劫富济贫”没有市场,“减富济贫”缺乏空间和共识,降低贫富差距过大还有出路吗?2008年,比尔·盖茨在达沃斯论坛做的演讲中提出,“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其实质与传统资本主义利用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对应。它利用人性中“关爱他人”的力量,通过市场力量既为穷人服务,又能获得利润,从而克服传统资本主义只服务于有钱人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这的确提供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新思路,但采纳这种“创新型资本主义”的国家或企业却不多。调动人善的力量,要比发挥人“自利”的力量难得多!
  西方近年对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很多研究,结论指向两个方面:全球化和技术变革。而对于这两股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巨大潮流,人们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因此,近期内贫富悬殊的困境难以得到大幅改进。(文章来源于2012年1月18日《环球时报》)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因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参与者和各国政府和学界都拿不出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可行办法,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难以走出贫富悬殊的困境。
B.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进化,贫困已不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国度,穷人的生存基本不存在问题;人们可以走上街头抗议,却没有人愿意革命。
C.有人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提出,美国若对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一次性征收全球财富税,就可以用该税将债务降至80%之下。
D.奥巴马打算向富人征收“巴菲特税”,以使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承担与中产阶级相同的税率,但此举遭到共和党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只是“奥巴马的一场政治举动”。
E.“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其实质与传统资本主义利用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是相对应的。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杀富济贫”式的暴力革命。然而,人们发现这不是解决贫富悬殊的好办法。
B.“劫富济贫”虽然力度不及“杀富济贫”,但如果各国对千万富翁一次性征收全球财富税,那么欧洲公共债务危机就能够解决,社会的贫富悬殊将大大缓解。
C.大部分国家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考虑最多的是?“减富济贫”。但是,这种方法在西方社会没有共识。在英国,就有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因为政府对富人征税太多而联名致信英国媒体,称政府应该降低最高税率,由此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
D.通过市场力量,既为穷人服务,又能获得利润,从而克服传统资本主义只服务于有钱人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这的确是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3.为什么说“济贫不能靠杀富、劫富、减富”,请结合全文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看待比尔·盖茨提出的“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小题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亚洲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
最近,英国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理查德?林恩,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研究结论: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之后的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等。人种智商最低的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突变。
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也是物竞天择的一种体现。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就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的进化。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指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非洲人的平均脑容量则为1282cc。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既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为什么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在了世界各地,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其次,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英才人口众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而在寒冷的地区,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高智商的人类成为幸存者。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只有5.5万人,很明显,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基因的机会也就少于欧亚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表述与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其所处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
B.在寒冷的气候中,那些为了不被大自然淘汰而努力生存下去的人类会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
C.那些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在人口发展快和人口众多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进化机会。
D.东亚人性格上的循规蹈矩影响了他们的发明创造,但这并不影响东亚人的智商高于欧洲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恩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人类的进化也是如此。
B.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的更大的脑容量,使人类能够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C.欧亚人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基因的比例高于爱斯基摩人,这也是今天爱斯基摩人智商低的原因之一。
D.气候寒冷的地区,因为智商低而无法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的人,将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越寒冷,相应地区人类的智商就越高。
B.动物们进化出的脑容量越大,就越有可能战胜恶劣的环境。
C.爱斯基摩人现在大力发展人口,就能提高人种的智商。
D.东亚人智商高于欧美人,会比欧美人更适应现代生活。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