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02:00: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漠胡杨 王永杰 ①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一是胡杨。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②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它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了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银色鳞波的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④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⑤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会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裸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只有一个主根很粗,这主要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挖断其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 ⑥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⑦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顸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⑧传说,胡杨一生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胡杨就是这种树,坚守着一片贫瘠的沙漠,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有时候,我站在沙丘上,或坐在胡杨树下,任思想的野马穿越时空随意驰骋。一棵嶙峋的老胡杨,也许曾经为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撑起过一片阴凉;一根枯萎了的老树干,也许曾经为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拴过疲惫的骆驼;一段躺在沙丘上的老树皮,也许曾经见证了西域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兴衰。不屈的胡杨、不老的胡杨、不朽的胡杨,只有你能说出尼雅的奥秘,墨有你真正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如今,塔里木河不再奔流不息,罗布人与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沙尘之中,而古老的胡杨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沙漠的边缘,守望着现代文明在荒野之中的繁衍生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 B.胡杨树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古老、色彩美丽、叶子和根奇特、生命力顽强。 C.从第⑤段中的事例可知,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成活的。 D.人们称胡杨为“英雄树”“沙漠的脊梁”,是因为它在防沙护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E.作者对胡杨树作了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胡杨树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2)第⑦段细致地描写了沙漠胡杨的形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表达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读了本文,你对这句话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其目的是:①让读者对胡杨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②更细致地突显胡杨顽强的生命状态,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意对即可) (3)以“你”称胡杨,便于作者抒情,也拉近了读者与胡杨的距离;说明胡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进一步突出了胡杨生命力的顽强。(言之有理即可) (4)“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胡杨树的一生恰恰证明了这句话。胡杨树在荒凉的大漠中顽强地生长,在如刀的大风巾勇敢地抗争,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拼搏的历程,丰富了胡杨的“人生”阅历,从而彰显了它不屈的灵魂。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也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考验,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学习胡杨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打造一个精彩的人生。(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突然铃声响了。唧令令——那声音听去是多么焦急。 吴荪甫全身的肉都跳了起来。他知道这一定是孙吉人他们来报告市场情形;他拿起那听筒的时候,手也抖了;他咬紧牙关,没有力气似的叫了两声“喂”,就屏息静听那生死关头的报告。 孙吉人他们的这个电话报告了什么消息?结果怎样?(《子夜》) (2)第一次重逢的时候,涅赫柳多夫以为卡秋莎见到他,知道他要为她出力并且感到悔恨,一定会高兴,一定会感动,一定又会恢复原来那个卡秋莎的面目。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 请简要介绍他们第一次重逢时马斯洛娃的举动。(《复活》)
参考答案:(1)这个电话告诉吴荪甫股市起伏波动很大,被视为救星的姐夫杜竹斋进入了公债交易市场,给了他一线希望。结果:杜竹斋不是站在吴荪甫一边,而是乘他压低了价钱就扒进,完全背叛了吴荪甫。吴荪甫彻底破产。 (2)马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在此时此地看见涅赫柳朵夫,使她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她冷冷地对待他,告诉他孩子死了,主人(姑妈)把她赶了出来。她不愿意提那些使她屈辱的旧事。最后她请求涅赫柳朵夫给些钱,这让涅赫柳朵夫感到陌生而失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论时尚的文化意义》 ①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青年亚文化群落的符号和装饰,企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时尚虽然是生活方式的浅表饰物,其实却内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它常常是社会心理趋向的风向标,是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标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生活流向具有某种隐含的指向。在信息发达的当代,时尚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年族群和注意力经济不断追逐的对象,不时还可以听到媒体声势浩大、此伏彼起的伴唱。时尚衍生和不断更新的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②一是急剧的社会变革。譬如解放初期列宁服的风行和“文革”中黄军装的时兴;现代生活的高速变化与高度紧张感造成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普遍怀恋与回归。二是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譬如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青年拎着大录音机满街乱晃;卡拉OK的强势风行;现今手机样式的花样翻新;新材料的不断应用推动着时装的争奇斗艳。三是人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及个性化欲望。譬如影视明星的服饰和举止所引起的追星族普泛化模仿;近年来东亚青年染黄发的风潮等等。 ③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评价其内涵与性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表现为对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的求新、求变、求异。展示个性、跟上新潮是时尚产生的根本动力。时尚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总是社会前卫部分伸在前面探路的触角。尽管有时候时尚是与文明大势相悖而动的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饰物,或因另一种流行的替代而很快烟消云散,但从人类历史的长跨度看,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在展示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方面,在反映新的社会精神气质方面,在传递社会主导思想或新兴意识的价值取向方面,在催生新事物、新气象方面,在激励和诱导社会创新指向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④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现代性重构,是时尚不断衍生和更新的内在发散机制。譬如现今青少年风行把黑发染黄,孰美孰丑,对此我们可以各执己见,但其隐喻的内在意义是何等复杂啊。有求新追新的个性化欲望的张扬,有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发展与嬗变,有西方强势文化对金发美的刻意打造和渲染,有相对落后国家公众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追慕与模仿。 ⑤时尚从更新流行到普泛化,再到被大众化消解,这个过程愈短,表明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愈快。打开报纸、杂志、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时尚已经把人们的生活打扮得多么绚丽多彩啊! ⑥时尚最典型最集中的出演就是流行的时装。如果某些专家对变动不居、令人目眩的时尚总是看不惯的话,那么请回忆一下“文革”期间全国最为风行、最为统一的“黄军装”和“红袖章”,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 ⑦从古到今,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并无数次证明,即便改革和革新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保守主义思潮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时尚”的表述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里“伴唱”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指媒体对时尚的宣传、倡导、推崇、推波助澜。 B.虽然“时尚”并未必都能顺应文明大势,但它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C.“黄军装”和“红袖章”曾经是“文革”时的时尚, “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一句转达了作者对某些专家看不惯流行色的否定。 D.作者认为我们身处当下的多元化时代,要容得下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时尚,也要容得下各种类似“今不如昔”的种种论调和各种保守主义思潮。
| 小题2:阅读本文,请你归纳出时尚所具有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3分) 小题3: 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这句话的含义,请分条概括陈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1)时尚常常是社会心理趋向的风向标;(2)时尚是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标识;(3)时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生活流向具有某种隐含的指向。 小题3:(3分)(1)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表现为求新、求变、求异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2)有时候时尚是某些特定的不文明历史的符号和装饰,流行时间很短暂;(3)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传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题解析: 小题1:通过选项对应的文段“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各种类似“今不如昔”的种种论调和各种保守主义思潮的。 小题2:这是一道局部文意的概括的题目,原句在文章的第一段。 小题3:这是一道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的题目,要多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不要照抄原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母亲的扫把人生 王熙章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节选自《中国会计网校》)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时候,我们常问娘“编扫把很好玩吗”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很天真、幼稚,不理解母亲辛苦的缘故。 B.当我们四个儿女走到年老的母亲跟前问她为啥编扫把时,她不禁一下子红了脸。这反 映了母亲不想让儿女为她操心,而这一下漏了陷,她像孩子一样觉得很不好意思的心理状态。 C.母亲颤巍巍地起身领我们看了她编的三间房的扫把,这一举动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自己有那么多的劳动成果高兴、自豪的心情,同时也给儿女们证明她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D.当我们听到母亲夸赞我们的孝心时,“惭愧写在了脸上”,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根本没有拿出时间去陪父母。没有做孝顺他们的事。
|
E.70岁的老人,本该安享儿女的清福,可是母亲却甘愿清汤寡淡,编扫把,背着扫把赶
乡场。这说明了母亲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
(2)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编扫把?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6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感恩”“孝”是千百年来一直谈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才算尽到了“孝心”呢?请结合本文以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两点。(8分)
参考答案:(1)D E【D不是没有做,而是做得很少。E对母亲的性格概括错误。】答对一个给3分,两处给5分。
(2)①年轻时,因为家里穷,编扫把可以贴补家里,可以为儿女们挣来学费、生活费;②年老后,她是为了不拖累孩子,自食其力,并借此来锻炼身体。③勤劳、为儿女着想(或自食其力)。(每点2分)(3)场景描写。(2分)以此衬托年老的母亲不辍劳作(勤劳)的性格,表达了我们四个儿女看到母亲劳作时的不忍和辛酸,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4分)
(4)①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常怀感激之情;如我们时刻牢记母亲编扫把的身影,不忘她的养育之恩。②“孝”和“顺”经常相连,因而顺从老人的心愿,体谅父母的所为;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就是尽到的一份孝心;如本文让父母留在农村,过他们喜欢的生活。③孝敬父母就要时常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这样会使他们很舒心;如为母亲销售了那些积压仓库的扫把。④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谈谈心。如文末我惭愧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奔波,而很少有时间陪父母。(学生答任意两点即可,只要符合题意,且联系文章来说即可。每点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个老人
陈毓
我外公看一盅酒的眼神,一个字形容:贪。准酒鬼这词,送给他,我看合适。
酒醉心里明,这话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后摇摇晃晃、站脚不稳的我外公,怎能准确找到我的学校,站在我的教室门口,直声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个地洞钻,就是我那会儿看见这样一个外公的心情。
我的班主任,故意装模作样地问:这是谁的家长啊?请站起来认领!我的羞愤抵到墙角了,我冲出教室,耳朵里是躲不掉的猛追上来的同学的哈哈笑、老师的呵呵笑,最后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哑的、咬字不清的呼喊声:你跑忒快我怎赶得上?你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给你丢脸了,忘了我疼你!
我终于停步,等他,看着他几欲倒地,又歪斜着努力站稳,终于还是扑趴在地上,他嚅嗫挣扎,终归没能把自己撑起,让我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那个爬月台时难以爬上的笨胖的身躯,不雅,难堪。我忍着气,走过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这个瘦小的老头拎起来,让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个肩上,驾着的感觉,我一瞬间就懂了。
走出学校操场,是一段煤渣铺成的窄马路。煤渣小路蜿蜒穿过阔大的玉米地,现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这样的路上,需要点胆量。我外公也是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轮到我值周,我外公就会多走两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烟袋锅的火星一明一灭,那火星是属于我外公的。
猛然出现心中的这个黑影子在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恼意,我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气,慢慢地扶着他走上河桥。看着河里翻腾的混黄的河水,一个念头堵在心中:为什么外公总要喝醉?不醉不行么?
外公每次进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都跟外婆解释:遇见以前店里的老伙计,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开染坊的,在城里,很是风光了些日子,据说美妾都娶了一个。我有次大胆问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怀了挨耳光的准备,不料他倒洒脱:哪里是妾,是正房!不会生养嘛,才被家里逼迫着休了嘛。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程先生的女儿就是我现在的外婆,这会儿她坐在干燥的炕头,见我掮着酒气熏熏的外公回来,一点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头子又喝醉了!进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赶两步把外公接过去,帮外公脱鞋抹袜,扶外公躺平,热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脚下了,嘱咐都小声说。
外婆这时候点着她那双残脚,不紧不忙地去给外公生火做饭了,永远是姜丝萝卜丝豆腐丝白菜丝的疙瘩汤,外婆说,喝醉的人酒醒后喝上一碗这汤,不伤胃,不烧心。
说起远近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闻名的理由就是他那个先生爹不准她缠脚,外婆缠一次,她爹喝令放一次,三缠三放之后,我外婆的脚彻底残了。外婆一生都认为一个携带着一双大脚的女人,且是半残的脚,这个女人就是丑女人。当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当一辈子老处女的准备,没料想休了不会生养的媳妇的我外公来娶她,即便自己从城里嫁到了山里,心里却是感激的。这感激嫁接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上,使得外婆觉得她的感激需要噤声。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后来占有了外公的染坊,这是外公的赔偿,所以我外公每次进城都醉,我外婆总以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从不拦挡外公进城,不阻挡外公喝酒。
后来孩子们大了,弃了山里的老屋。搬到川道来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变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时候也给外婆半杯。老头一杯,老太半杯,我这两个祖先半辈子的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梦见外公给她说话,嘱咐外婆要叫孩子们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梦中答应了外公,就走出了梦境,正枕上纳闷,想外公在哪里有了新屋,只听见脚下一声紧似一声的我外公的呼吸声,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惊慌的爬过去看,就见外公给她眨巴了三下眼睛,头一歪。就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岁去的。外婆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你们都别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这年正好七十二岁。
外婆如她预言的那样,果然在满七十三岁的那年去了,从容,如归。外婆是在腊月天去世的,送她去墓地的人都看见外公外婆坟头的迎春竟然爆出了星星点点的黄,走在黑漆漆的人群里,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原来也有温暖的意味。
(选自陈毓的博客,有删改)
小 www.91exAm.org题1:看到外公的醉相,“我”为何会“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4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外婆形象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能在整体中发挥作用。请以文中的“我”为例,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阐述以上观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外公"此时的形象就如朱自清"父亲"在爬月台时那样的不雅,那样的让"我" 难堪;②外公"不雅、难堪"形象的内里,也如朱自清"父亲"一样,有一颗疼爱"我"的滚烫之心。
小题1:形象概括:外婆是一个关爱体贴家人、知恩图报、宽容大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传统妇女形象。 [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分析示例: [示例1]关爱体贴家人:丈夫每次喝醉酒回来,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悉心照料——帮丈夫脱鞋抹袜,拿热水袋为丈夫暖脚,赶紧生火煮醒酒汤,说话也低声细气。 [示例2]知恩图报:由于外公娶了她,使她不致于嫁不出,因此她心存感激,一辈子都悉心照顾着外公。 [示例3]宽容大度:她认为自己的婚姻是嫁接在丈夫和另一个妇女的痛苦之上的,因此,她对丈夫经常进城,并且进城必喝醉酒的举动能够宽容体谅,从不阻拦、埋怨。 [示例4]?以平常心看待人生:她能坦然对待生死,要后辈们不必号哭。
小题1:[示例 1]?在内容上,"我"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是人物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品主题重要部分。作品正是通过"我"与外公的关系,展现他那"准酒鬼"的形象和对"我"的疼爱。也正是这既令"我"丢面、难堪,又让"我"感动、感激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位立体而真实可感的外公形象,并进而揭示了"幸福总是有缺陷的"(或"要懂得在缺陷中发现美")的作品主题。[示例 2] ?结构方面,"我"在作品的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作品先通过"我",介绍出外公,写出了外公的"准酒鬼"形象和对"我"的爱;再通过"我"探寻外公爱喝酒的原因而带出外婆的故事。作品就这样通过"我"的联结作用,使外公、外婆两个人物极其故事浑然一体。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每点2分。"如朱自清父亲那样不雅"1分,"那样让我难看"1分;"内里如朱自清父亲一样"1分,"疼爱我"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能够结合文本对所概括人物形象的其中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6分。"作用"2分,答出"人物关系"或"作品主题"均可得2分。"结合作品分析"4分,"准酒鬼形象"和"对我疼爱"2分,"塑造外公形象"或"揭示作品主题"2分。6分。"作用"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其中引出"外公""外婆"各2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