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8 02:00: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母亲心中的月亮?柳?荫
(1)从很小的时候起,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月饼是圆的,苹果是圆的,葡萄是圆的,酒瓶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家更要团圆。就连中秋节全家聚餐,餐具都要细心挑选,挑没有残的碗,选圆形的盘子,摆放在圆的饭桌上,图个圆圆满满的吉利。那时呵,圆,好像就是过中秋节的企盼。
(2)长大工作到了外地,每逢中秋节,只要能够回家,总要赶回老家过节,满足母亲团圆的愿望。看到我节前赶回家,母亲就会眉开眼笑,第一句话准是:“老大赶回来了,这回好了,咱家又过个团圆节。”可见这团圆二字,对于作为家庭轴心的母亲,该是多么重要呵。我甚至于隐约地觉得,只有全家团圆了,这中秋节才属于母亲。否则,月饼再甜,水果再多,饭食再丰盛,美酒再醉人,月亮再圆润,都跟她没有关系,这时,反而让她更思念远方的我,后来思念中又增添两个下乡的弟弟。就是为了让母亲心中,这颗圆圆的皎洁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更明亮,我总是一年又一年,匆匆忙忙地奔回家过中秋节。
(3)父亲曾经告诉我说,我在异乡流放的那些年,母亲知道我中秋节回不了家,她总是在节前几天催促父亲,从邮局寄几块月饼给我。尽管在当地也有月饼卖,同样的香甜,同样的精致,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吃到家乡的月饼,她的儿子才是在她身边过节。千里迢迢寄的月饼,在我看来,分明是母亲的心啊。真难为母亲啦。
(4)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呢?我又何尝不想团圆呢?只是身不由己呀。无数个中秋的夜晚,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摆上父母寄来的月饼,常常是不忍心切开,先看看这个中秋夜晚,月亮圆不圆亮不亮,如果夜晚月亮又圆又亮,这才把月饼切开吃。倘若这中秋的月亮,被阴云严严遮住了,看不到那圆圆“玉盘”,就把月饼视为月亮,观赏一两天才切开吃,想以此慰藉远在家乡的母亲。我冥冥中相信,此刻的母亲,会知道儿子的心意。
(5)后来,渐渐习惯这中秋离别,再后来,慢慢父母相继地逝世,这中秋夜晚的月亮,是阴是晴是圆是缺,我似乎已经不再注意。就连这中秋月饼,好像也是可有可无,更没有当年过中秋节时,那股勃勃的心劲儿。这时有人提到中秋节,我总是“噢”地应一声,表示知道要过节而已。再再后来,自己到了父母在世时的年纪,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偶尔仰望高远太空,随便地瞅上一两眼月亮,至于月亮的境态如何,我已经全然没有兴趣。
(6)这时才真正地明白,天上的月亮,就是面高悬的明镜,照着人间万事万物。月亮本身都有阴晴圆缺,何况被月亮照着的人呢?想到这里,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心境如一片月光似的纯净。从此不再在意人间的冷暖厚薄,只想着生活过得像中秋月亮,年年如期地来,年年如期地去,哪怕被云遮雾蔽,都永远是从从容容地放光。中秋的月亮呵,不属于母亲,却属于了我。我没有母亲那么多的牵挂,就越发觉得月亮也是这般地平常,跟人生一样圆缺明暗全都自然。
(7)母亲走了许多年了,如今我还过中秋节,不过没有从前隆重。有时中秋想起赏月,在自家楼舍阳台上,随便走走看看月亮,不管今夕是圆是缺,眼前总会出现母亲身影。仿佛母亲总算有所领悟,此时来告诉她的儿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总是不变,就如同中秋的月亮,时阴时晴时圆时缺,这才是真实的月亮。你们万万不可再追求诸事圆满哪。”可惜母亲和我,都领悟得迟了。
(8)这时再看天上月亮,它正在被云遮蔽着。可是不知为什么,此刻在我的心中,月亮,依然明亮,依然圆润,依然美丽……这时涌上心头的,常常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噢,读了,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的“圆”,在这里既有月饼、月亮、餐具等物品之“圆”,又有母亲渴望“团圆”的心理之“圆”。
B.第二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五个“再”,跟“都”“反而”等构成了转折关系,在这里强调了我对回家过中秋的企盼和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意义。
C.作者之所以“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是因为作者感情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如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应该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无常的世事。
D.全文综合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等手法,语言储蓄深沉,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着游子对漂泊他乡遭受苦难的深切倾诉。

E.全文以“母亲对我的思念”为线索,通过母亲的“团圆”愿望、邮寄月饼及“我”匆忙回家过中秋节等描写,渲染了母子之间的牵挂和思念。
小题2:第三段中,母亲知道我回不了家便催父亲寄月饼,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读了古诗“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在全文中,作者有哪些思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像——小——船儿——”年轻的教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2)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 “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晶晶亮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3)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敢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4)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像——小——船儿——”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探视器似的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5)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豆角之外,还像不像镰刀、弓?”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6)……几十年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7)赠给最优秀的老师星子:感谢您没有扼杀我少年时期富于想象力的天性… 您的学生:田菲
  (8)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
1.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情节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的回答,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请根据作品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垃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当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逛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地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无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盂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1.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⑩节说“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复活》)
B.经过陪审团讨论,终达成一致的意见,即“认定她有罪,但并非蓄意抢劫,也没有盗窃财物。应该从宽发落。”大家都争论得头昏脑胀,所以谁也没有再加一句:“她有罪,但并非蓄意害命。”后卡秋莎被送去服苦役。
C.当聂赫留朵夫要玛丝洛娃在状子上签字时,典狱长问:“你识字吗?”她回答:“我不识字。”后便用她那有劲的小手很麻利别扭地拿起笔,很严肃很认真地在聂赫留朵夫的指导下画上了相应的字。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