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2:10: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至情至性傅斯年 岱?峻 一代学人傅斯年,这些年已成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他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正如胡适所评价的:“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曾致函代理所务的李济:“同仁几全到昆明,大可安定矣。在云南总是‘羁旅之人’,理当‘入门而问禁’。同仁迁移安适,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长久想。所址租地以全租为宜,临大(联大)如建筑,似可入一股……”秋天,傅斯年偕妻子来到昆明,与史语所历史组主任陈寅恪同住靛花巷宿舍,傅家住一楼,陈家住三楼。傅斯年和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为躲避敌机轰炸,人们在楼下空地上挖有防空洞。每次警报一鸣,众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傅斯年却拖着肥胖之躯往楼上冲。他担心陈寅恪视力微弱,行动不便,每次总是把陈寅恪搀扶下来,送进防空洞。 1938年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死伤无数。城里的文教单位又开始迁往郊外。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中国营造学社迁往麦地村……人们渴望片刻安宁,开始了安居工程。傅斯年在棕皮营村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一家三口喜迁新居。1939年1月,傅斯年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他在图上题:“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那时的傅斯年,也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 转眼就是1941年的春瘟时节。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央医院。这次生病,是几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忙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不安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准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到歌乐山上的家里养病。 傅斯年在李庄的时候遇到李方桂的儿子和向达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经过的傅斯年看到了,向双方赔礼道歉,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边作揖:傅斯年处理这事看似“低三下四”,但他是为了尊重李方桂、向达两位专家,让他们安心研究,不为家庭琐事分心。 弟子们见了傅所长,都似老鼠见了猫。马学良写道:“当时我们小辈,晚饭后在田边散步,远远看到傅先生迎面走来,都转身急急奔逃,如果逃脱不了,就会被抓去下棋;其实傅先生心不在棋,意在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不过借棋定神,心有别属。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诧异,也有传他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 1947年,傅斯年高血压发作,他在妻儿的陪伴下赴美就医,抵美后,傅斯年先生在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血压正常后,移居新港静养。1948年夏,傅斯年的病情稍见好转,他忽然执意要回国。他的夫人劝他多疗养一阵,他说:“国內要做的事太多,岂可偷闲而安居异国?” 1948年8月,夫妇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 1948年底,时局日趋危急,傅斯年在南京忧心如焚,旧疾复发,血压猛升,加之感时忧国,情绪极劣。正是在那几天里,傅斯年接到任命前往台湾,接掌台湾大学。 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省参议会,回答参议员质询后,竟一头倒地。当晚11时23分,与世长辞。傅斯年逝世时,正在美国读中学的傅仁轨,无钱回台奔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斯年是一代学人,文章用胡适的评价来说明他有着豪放的外表和柔韧的内心,正因如此,他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 B.傅斯年与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他们同住靛花巷宿舍时,赶上敌机轰炸,傅斯年总要上楼去扶视力微弱的陈寅恪下楼。 C.昆明再遭轰炸后,城里的文教单位迁往郊外。傅斯年在棕皮营村种地、盖屋,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他希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但这种想法非常不切实际。 D.文章引用了许多传主傅斯年的话,同时又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更有利于直接表现傅斯年的内心世界,更突出了他的精神面貌。
| E. 傅斯年因高血压发作到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1948年夏,病情稍见好转,考虑到国内要做的事太多,便不顾夫人的劝说,执意要出院回国。 小题2:通观全文,傅斯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傅斯年的弟子为什么怕陪他下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开头说傅斯年“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文章是怎样体现他的“柔韧”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E3分,B2分,C1分。 小题2:①关心他人,心地善良。敌机轰炸时,担心视力微弱的陈寅恪行动不便,冲上楼扶他下楼;为使李方桂和向达安心于研究,平息了两家的纠纷;②渴望安宁,珍惜幸福。为儿子画了一张逃难的地图,要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③勤于治学,敏于思考。弟子们都怕见他,他在下棋时都思考问题;④感时忧国,关心国事,积劳成疾。在波士顿病稍微好转就立即回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3:下棋,是傅斯年思考问题的方式,借棋定神,对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诧异。(3分)他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3分) 小题4:①傅斯年一家三口在棕皮营村安居后,他为儿子画了一张旅程图,让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这里,我们看到傅斯年性格温柔的一面,也感受到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用心良苦。(4分)②傅斯年为了不让向达和李方桂为家庭琐事分心,安心于研究,“低三下四”地劝架,替他们的夫人互相赔礼道歉。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斯年体贴他人、尊重他人的一面。(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因果关系无中生有。C项“他希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的说法不准确,原文中是“也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D项错在“直接”二字,“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不是“直接”,而是“间接”。 小题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传主形象(性格特征)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③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④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几点分析:关心他人,心地善良;渴望安宁,珍惜幸福;勤于治学,敏于思考;感时忧国,关心国事,积劳成疾。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解答本题从文中第五段寻找答案,第五段后半部分内容解答了弟子为什么怕陪他下棋。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借棋定神,进行深入思考,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二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 小题4:本题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傅斯年“柔韧”的特点体现在哪儿,从文本中三、四两段可以找到答案。第三段中他为儿子画了一张旅程图,让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第四段中“低三下四”地劝架,替他们的夫人互相赔礼道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20. 文章两次提到黑白默片,“想整个中国整部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表现作者对_____________ 的悲哀。“台北成为一部默片”,是?的悲哀。 21. 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 ? 22. 从文章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 ? 23.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
参考答案: 20.历朝以来国难连连; 对自然远离我们 21.青苔是历史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22.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23.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是俞樾说的,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落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过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昂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了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又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是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以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中包括陆润庠、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朴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但这时候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小题1: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4分) 小题2: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每个答案不超过2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答案不超过40个字)(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花落”指罢官居乡“永不叙用”;(2分)“春仍在”指著书立说培育人才。(2分) 小题2:俞樾离开仕途走进书院。第一次,曾国藩点俞樾为部试第一,原因是俞樾试卷上所写“花落春仍在”弘扬了主旋律。(2分)第二次,曾国藩开脱俞樾所谓“割裂经义”之罪,原因是同情落难才子。(2分) 小题3:“生命中的春天”比喻生命中最能展示自我价值的时期。(1分)“人生的春天”比喻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地方(l分)。学术方面,为著书讲学、成就斐然而自豪;(2分)为人方面,为襟怀坦荡、无愧天地而自负。(2分) 小题4:①内容:选取传主最典型的事迹(或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来叙写,(1分)如因“花落春仍在”被点位第一名,又因“割裂经义”被贬,为官不得却在做人、讲学、著书上有了不朽之名。(1分)(有观点,有依据,2分) ②结构:全文以“花落春仍在”为纲(线索),并在首尾呼应,使文章中心突山,结构完整。如在第l、2、3、4、9、14、17段均有表述。 ③语言:语言典雅,多处引用诗文,使文章意味隽永,如“花落春仍在”“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以及抱柱对等;(2分)(或者文章叙述人物经历,故事性强,有极强的趣味性,不觉枯燥,如提及传主和唐伯虎的相似处,和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的渊源等,读来轻松有趣。)(2分)?以上内容、结构、语言三大点答对任意两点均可赋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①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价格不菲的电子阅读器。但当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打开手机阅读一本传奇小说,或者对着电脑用鼠标拖动一本畅销书节选时,电子阅读正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出版领域暗流涌动,纷纷“试水”电子阅读器;而民营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步伐更大,继盛大以999元的“震撼价”推出电子阅读器Bambook后,万榕书业称,今后所有图书将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万榕书业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 ②甚至,关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谁更可读的争执,也已经展开。有人表示,自己仍然无法接受间读电子书,而更喜欢传统纸质书在手指间翻过的感觉。纸质读物的优势,首先就是一本书自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毕竟当自己使用了一些资金把书买下之后,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而且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是电子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的。但也有人坚称,传统出版物定将消亡,电子阅读代表未来的希望。由于环保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宣传、所以纸质读物的存在价值已经慢慢在走下坡路,毕竟纸质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而且由于纸质读物的重量问题,也不方便携带,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避免了砍伐树木的问题,还正好利用起了这个3G时代的信息量。故而纸质书何去何从的确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③听上去,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开始。新年伊始,中国第一次电子书产业论坛召开,出版商和销售商纷纷参与讨论,规划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试图同时发行新书的纸版和电子版,由此产生版权纠纷。《古炉》的纸质书还未面世,其电子版却提前“首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网易读书频道的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对于出版社而言,“首发”问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该社事先并不知道贾平凹将作品的电子版权授予网易读书频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在签下《古炉》版权时,合同里也包含了电子版权的条款,因此《古炉》的电子版权应该归属于该社。不过,网易读书频道主编则表示,网易拥有《古炉》的电子版权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是经过贾平凹本人授权的独家、首发、全本电子版权。这场纠纷,□□把它看作一个版权归属问题,□□说是为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断裂提供了佐证。 ④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阅读方式的孰优孰劣。唯有那些重视“阅读”内容本身的人,才可能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阅读的本质,是不会随着工具的变化而转移的。 ⑤无论是在蕴含最新科技手段的电子阅读器上,还是在平实或装帧华丽的传统书本里,一本书不会教会人不同的东西。如果说阅读所追求的本质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由油墨印刷在纸张上,或是由“电子墨水”显示在电子屏上,又会有什么区别呢?阅读工具改变的是阅读者的附带体验。喜欢传统书籍的人,或者是习惯了书本的翻读方式,或者是重视由纸感、墨香等组成的文化气质。而电子书痴迷者,可能为携带方便、查阅简单等原因而感到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阅读器的出现给人更多选择,也带来更多新意。但它只能做这么多。在纸张上还是电子阅读器上读书,既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图书内容本身的汲取和理解,也无法改变读者由读物本身所得到的学识和智慧。在完成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这一工具性作用之后,阅读手段就退隐了,书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 ⑥当然,读书历来是一件掺杂着多种复杂情感的事。所以,坚持传统阅读的人和将传统书本换成一个薄薄的电子阅读器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私人性的,都值得尊重。如若将这些私人选择对立起来,显然很不明智。 ⑦作为产业的电子出版,是出版商和销售商占领市场的一种新策略。但对读者而言,过分纠结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优劣,恐怕不是件好事。但愿对阅读方式的过度关注,不会掩盖阅读内容本身。因为毕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据张伟《不管用什么读,书还是那本书》改写,原文载2011年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1.第①段“试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②段文意,分别概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点。
类别 优点 纸质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 就是 B.与其 不如 C.宁可 也不 D.要么 要么 4.下列关于第④段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承接上文,进一步阐明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各自优劣。 B.这一段提出观点,强调阅读工具不以阅读本质的变化为转移。 C.“其实"表示文意转折,一下文将着重阐述阅读的本质是内容。 D.“唯有"表明能体会那个浅显道理的原因,是重视阅读内容。 5.根据文意,推断第⑤段画线句所要“显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说“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请举自己阅读经历中的实例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图书市场)尝试产销 2.(1)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 (2)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能产生熏陶作用。 (3)不需要砍伐树木造纸(环保作用)。 (4)携带方便且信息量大。 3.B 4.C 5.丰富人的学识和智慧、塑造人的品格和精神、提升人的素质和教养等。(或引课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观点亦可) 6.(1)举例恰当(纸质书或电子书的具体书目); (2)从书中获取的具体的知识和思想; (3)阅读方式或手段不改变对书籍内容的把握。(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 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 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 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