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两方面各1分)(2)(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3分,比喻1分,分析1分,揭示1分)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
B.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语言上运用白话文,其字数、句数押韵都没有一定的规则,不必讲究格律,形式自由。
C.作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反响很大,叶圣陶称其“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D.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诗风沉雄而悲壮,情调忧郁而感伤,对农民的苦难有着悲悯的情怀和深刻的体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的诗总能引起读者深深地共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诗歌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
小题2:赏析第二句中“凉”字的表达效果。(3分)
?
小题3:三四两句在叙写角度上与前两句相比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橘柚香”首先点明时节是秋天(1分),写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1分)暗挑依依惜别之情。(1分)
小题2:“凉”语意双关(1分),一是承“寒雨连江”,写气候已变,天气清凉(1分);二是写友人离别将行,内心凄凉。(1分)
小题3:诗人由实到虚(1分),从对方入笔,推己及人(1分),从眼前离别到想象友人别后置身潇湘,孤身一人,听清猿哀鸣,漂泊之感油然而生。(1分)不写自己思念友人之苦,而写友人孤身之苦,更显得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可见诗首句的写景,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即秋天,也借景抒情。
小题2:试题分析:古诗歌中的炼字,要从两个方面着眼,即表层和深层义。“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小题3:试题分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里中女
于潰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意对即可)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揭露晚唐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意对即可)
(3)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 “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月 上 瓜 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问题: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本题解析:“渔翁”在古诗词中一般有隐逸的含义,那么这个渔翁呢?再有,那个“惟”有何含义?“明月上瓜州”意味着什么?这样连续追问,便不难回答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