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答:?? 小题3: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答:?? 小题4: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5分) 答:??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
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大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
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
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
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
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
2.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3..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有机巧的构思。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正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媒体曾报道过在我国发生的一场悲剧,一个年轻人对于他公司自助餐厅的卫生缺乏信任,于是他将抗生素添加到每一份膳食中。然而这却为他埋下了祸根。后来当这个男人生病时,药物不能挽救他的性命。尸检结果揭示了原因:他的身体里充满了多种耐药菌株。
这一案例可能是极端的,然而它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无法用常见药物遏止的细菌正在世界各地激增。2009年从接受调查医院的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耐受喹诺酮类的比例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比率。上海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学科主任倪语星(Ni?Yuxing)说:“?公众的认知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中国过度地使用抗生素,并已经造成了耐药性细菌出现。”
中国卫生部希望能够避免耐药菌株的灾难性暴发流行,下达指令为处方药设置了更严格的规定,目的是打击药物的过度处方。然而批评人士说不改革卫生保健系统,新的措施有可能只能获得有限的成效。
中国的困境一部分是由于较早期医疗改革的结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有政府配置的“赤脚医生”提供的医疗护理:在偏远地区有受过最低程度培训的卫生工作者负责护理患者。然而这种接近普遍的护理服务最终被废弃,转而代之以自由化市场的做法。在此情况下医院需要新的收入来源。
迅速发展的制药业获得了复苏。政府允许医院从医药销售中抽取15%的利润,医生的收入很快与销售施行挂钩。过度处方愈演愈烈。“整个事情实际上可归结为不正当的激励措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社会转型健康欧洲中心公共健康专家Lucy?Reynolds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发现利用抗生素饲养家畜可生成更大的动物,并提高利润。据估计,中国在2007年生产的21万吨抗生素近一半被添加到了动物饲料中。这些药物会进入到人体肠道中。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朱宝利(Zhu?Baoli)和同事们对中国、丹麦和西班牙人的肠道细菌进行了测序。中国人拥有最高数量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朱宝利说:“一些用于动物的药物也同时被用于人类,这是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的一个隐形原因。”
中国的问题超越了医生的办公室和餐桌。如年轻人担心自助餐厅食物的这个故事所显示出的,在中国流行抗生素就像美国流行维生素一样。直到2004年,在中国,抗生素在柜台还被合法销售,一些家庭有时会储备一堆在家里面。2010年,卫生部将医生的收入与处方药销售分离。新指令进一步将药物划分为三类,具有最高耐药率的药物只能由专家开出处方。违反者可能会丧失处方权或他们的行医执照,同时触犯规定的医院可处以罚款。但是政府却并不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源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改革是必要的。”Reynolds说。
即使有进一步的改革,也仍然存在重大的障碍。在一项对中国西部贵州省的调查中,Reynolds发现许多的医生错误地认为患者体内没有形成抗生素耐受的细菌。与此同时,药物耐受也在节节攀升。朱宝利说:“你现在拥有市场上可获得的几乎每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指的是无法用常见药物消灭的致病菌株在中国大量存在,并且有暴发流行的隐患的现象。
B.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早期设立的由“赤脚医生”提供护理的医疗制度,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认识不足等等。
C.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却尤为突出,这与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密切。
D.抗生素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也有隐性原因,即人从动物性食物中食入了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本是添加在饲料中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倪语星和朱宝利在分析中国耐药菌泛滥形成的原因时切入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抓住了问题某一方面的关键。
B.健康专家LucyReynolds认为,中国耐药菌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制度的缺陷上,改革的措施也应该从制度上入手。
C.作者通过采撷各方面声音、记录各种实验的结果,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中国现行卫生保健系统亟待改革。
D.虽然民众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主体的位置,受影响最大,但是仅对民众普及常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广大民众,甚至部分医生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严峻情势都缺乏清醒的认识,这给抗生素滥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B.中国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涉及到医生、药商、家畜饲养者等多方面的利益,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已经不仅只限在医生的办公室和一般人的餐桌范围。
C.医生的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带来的恶果,一方面使得制药业获得了复苏,一方面也使得过度处方愈演愈烈。
D.卫生部对医生开出具有耐药性药物处方的权限作出了严格限定,但是并没有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源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的改革还有待时日。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称:“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盾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学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4分)
小题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2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6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