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02:33: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小题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说的是“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故选项中“并不反感”的说法是颠倒是非。
小题1:4段末句提到“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李清照重视词音乐性的主张,应该可以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小题1:原文第三段说“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并没有得出“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唐诗过后是宋词
  流行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字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的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个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哟杭哟”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就只能流于一般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味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硬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叉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没有知识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叉没有等到宋词的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1.第一段中“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这两个比喻谈的是(不超过13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既没有了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指的是文学艺术中的哪些现象?(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原句作答,不超过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文中“唐诗”喻指诗歌,“宋词”喻指优秀的流行歌曲
B.文学创作的“源”是民间创作,由于民问创作的极大启发和有利影响,使宋词蔚为大观。
C.流行歌曲的提高要有真正的人生体验,如果附庸风雅,终究掩盖不了浅薄和俗气。
D.全文表明了诗歌最终将被流行歌曲所取代的必然趋势
E.作者认为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该有感人的魅力,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参考答案:1.宋词成为一代文学样式的原因(或:宋词蔚为大观的原因)。
2.当今诗歌不景气,流行歌曲又缺乏文化内涵和语言机智。
3.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更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永不磨灭的美神
——在戴妃葬礼的演讲
戴妃弟弟厄尔·斯潘塞伯爵

  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作为一个悲恸家庭的代表——在一个举国哀悼的国家,面对一个受着震惊的世界。
  我们都连结在一起,不仅仅因为我们渴望表示对戴安娜的敬意,而是我们需要这样做,因为她的特殊吸引力是那样强烈,以至于全世界几千万人,没有看见过她的人们,今天通过电视和收音机参加这个葬礼,他们都感到本星期天凌晨失去了一个可亲的人。
  这个事实本身就是给戴安娜的殊荣,比我今天希望表达的悼词要强烈和深刻得多。
  戴安娜的实质是同情心、责任心、风度和美丽。
  在全世界她是无私的人道的象征,是维护真正被践踏被摈弃的人们权益的旗手,是一个超越国界的英国女孩子,、是一个带着一种自然的高贵气质的不分阶段的人。在最后一年她显示出来她不需什么皇家头衔也可以继续发挥她独特的神奇力量。
  今天,只是你走了我们才真正明白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我们要你知道J没有你生命是多么多么艰难。
  作为一个有杰出品质的人,你已经站得很高了,你不需要被人看做圣人。
  你最大的天赋是天生的待人处事的懿淑,这个天赋你运用得那样聪明和恰到好处。你种种别的优异品性就是从这个天性衍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试着分析你怎会有这样巨大的吸引力,我们找到答案,这吸引力就在于你对我们大家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有同情心。
  如果没有你那天赐的敏感和关切,今天我们大家对艾滋病病人和相近病毒的人(人体免疫缺损)的痛苦,对无家可归的人的窘况,对被地雷随意杀伤的人的不幸,要显得冷漠得多。
  我最后一次见她是今年7月1日,她的生日,在伦敦。那是很典型的一天,她没有时间同朋友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只是作为贵宾出席了一个慈善晚会,当然那天她是光彩夺目的。
  但我常愿想到今年3月我们相处的日子。那时她到南非我家来看我和我的孩子们。我感到骄傲的是,那次她除了同曼德拉总统见面是在公众面前外,我们设法不让那些无休止纠缠的记者拍一张照片。她对此感到舒畅。
  我珍视少时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有很多年我俩一起生活。我和她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
  她基本上同小时候我心目中的戴安娜一样,一点没有改变。
  她温存娴静,内心坚定有力。在童年以后,即使身处复杂奇怪的环境,她总保持完整和自己的真实。
  近年她正在找寻一个新的生活方向,她不时说起要离开英国,主要是受不了报纸对她的围攻。
  我想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的真诚善意竟被传媒扭曲嘲弄,为什么周围总有一股永远要把她拉倒的代表传媒的势力。我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真正的善和美对那些位于道德光谱另一端的人是一种威胁。
  但是在一切有关戴安娜的嘲讽中,也许最大的讽刺是:一个女孩子,父母起的名字是古狩猎女神(Diana),最后却成为现代社会最受围剿的一个人。
  她会要我们今天起誓保护她钟爱的孩子——威廉和哈里,不要再受相同的命运。我,在这里起誓做到。戴安娜,我代表你。
  我们决不会让他们再遭受那种惯于把你逼到绝望落泪的极苦。另外,我代表你母亲和两个姐姐起誓,我们,你的骨肉家属,将尽我们一切能力继续走你那极富创意和深具爱心的引导这俩杰出孩子的道路,让他们的心灵不仅仅束缚在职责的传统中,而是能如你所期地自由歌唱。
  我们完全尊重他们出身的传统,我们也常尊重和鼓励他们肩负王室职责,但我们,像你一样,认识到他们需要在尽量多的不同的生活层面上实践,以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武装,能面对未来的挑战。我知道你一定要我们做到这一点。
  威廉和哈里,我们全家今天殚精竭虑地爱护你们,我们大家正被丧失亲人的痛苦折磨,我们能够想象你们忍受的创痛有多么剧烈。
  在结束的时候,我要感谢天主,在这可怕的悲痛时候还是给了我们许多的安慰。感谢天主,在戴安娜最美丽、最放光彩的时刻,在她私生活里最快乐的时刻,把她带走了。
  总之,我们对一位女士的生命感恩。她,我如此骄傲,我可以称她做姐姐——这个最优秀的、精细复杂的、特殊的、不能取代的戴安娜。她的美丽,不论内在外表,在我们心里永不磨灭。
1.请结合全文,概括戴安娜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人称出现了“她”“你”的转换,请你说说这种表达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厄尔·斯潘塞说:“这吸引力就在于你对我们大家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有同情心”,请指出“真正重要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些东西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死者的弟弟,作者在这篇悼词中情感的处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具有同情心(或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具有天赐的敏感和关切)②具有高贵气质③温存娴静,内心坚定有力④外表美丽。
2.人称的转换是根据情感及其内容表达的需要。作者是全世界千千万万怀念戴妃的人们中的一员,用“她”时,表明了对戴妃评价的客观和中脊;但作者又是戴妃的弟弟,用“你”抒发自己和全家经历的悲痛之情(或“痛失亲人的绝望”),仿佛同戴妃的灵魂对话,仿佛戴妃与大家同在。
3.“真正重要的东西”指人类弱势人群的痛苦、窘况、不幸。“真正重要”是因为人类弱势人群的痛苦、窘况、不幸是普遍存在的,对弱势人群的痛苦、窘况、不幸的同情,就是对人类处境的关怀,是真正重要的。
4.作者在向人们介绍姐姐的品行和道德时,看似平静叙述,实则暗中升华。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中,尽情挥洒痛失亲人的复杂情感,使听众与自己的感情更加贴近,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共鸣。阐明戴安娜王妃活着有重要的价值,死后使这种价值弥足珍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孙悟空退休
林雪
一天,唐僧对三个徒弟说:“为师接到天庭的通知,鉴于取经队人浮于事,浪费严重,为节约开支,必须进行机构改革,精简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员。按照这个比例,刚好是精简一个人。大家议一议,看精简谁最合适。”
孙悟空说:“我看精简八戒最合适,他不但干活少,还贪吃贪睡。”猪八戒嘟哝说:“我是多吃一点,多睡一点,可从来没误过赶路,除妖的时候还出过大力气。师傅,您可不能无缘无故让我下岗啊!”唐僧不愿大家闹矛盾,就安慰猪八戒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为师岂能让你无故下岗?”
唐僧瞧一瞧沙僧,希望他主动承担这个精简名额,沙僧却说:“师傅,我是您最老实的弟子,犯的错误也最少,您不至于让我下岗吧?”唐僧只好苦笑说:“为师知道。”
精简谁呢?唐僧犹豫不决。猪八戒凑过来说:“猴哥犯的错误最多,不如把他精简掉算了。”孙悟空说:“我几时犯过错误?”猪八戒说:“你头上的金箍咒被师傅念过多少次了?你不犯错误?难道是师傅犯错误,乱念你的咒?”在这节骨眼上,孙悟空哪里敢得罪师傅,不得不软下来说:“就算我犯错误最多,可我立功也最多呀,将功抵过已经绰绰有余了。”
唐僧说:“罢了罢了,让为师好好想一个晚上再说。”
唐僧整整想了一个晚上,内心对三个徒弟逐一比较,“老大有本事,可是也最难管理;老二有点懒,但还是听话;老三最省心,虽然也没有什么特长……”第二天对孙悟空说:“悟空,为师决定让你提前退休。”孙悟空问:“为什么让我退休,不让八戒和沙师弟退休?”唐僧说:“你是我的大徒弟,工龄最长,你不退休谁退休?”孙悟空说:“可我还是壮年,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呀!”唐僧说:“为师考虑到了,所以提你三级工资,也算不亏待你了。”不干活还能多拿钱,孙悟空万万想不到有这种美事,就爽快地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提前退休吧。”他乐得回花果山享清福。
孙悟空退休后,唐僧骑上白龙马,领着猪八戒和沙僧,继续往西天取经。一日,正走在大路上,半地冒出一股黑烟,黑烟立刻变成一个妖怪,拦在路中间,不让他们过去。这个妖怪瘦不拉叽的,也没多大本事,但比猪八戒和沙僧厉害。只斗了几个回合,猪八戒和沙僧就败下阵来。唐僧赶紧叫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
孙悟空赶来时,唐僧已经被妖怪抓到山洞里去,沙僧在洞口徒劳地敲打石壁,把喉咙都喊哑了。孙悟空说:“沙师弟,让开,看俺老孙的。”他化作一缕青烟,钻进山洞,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把唐僧救出来了。
唐僧重获自由后,痛定思痛,决定用双份工资返聘孙悟空继续随队去西天取经,专门负责除妖开路。报告打到天庭,玉皇大帝居然批准了。这样,孙悟空就领到了三份工资,取经队的开支自然也比精简机构前大得多。
猪八戒嘟哝说:“师傅,猴哥又回来,那咱这机构不是没精简吗?”唐僧说:“怎么没精简?悟空现在是编外人员,不占编制名额。在职人员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刚好精简了百分之二十五。”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唐僧对取经团队每个人的优缺点分析准确,但又心地善良,不忍心弟子难过,所以以“提你三级工资”的代价让孙悟空提前退休。
B.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妖怪后,才想起孙悟空的重要性,所以重获自由后,决定用双倍工资返聘孙悟空。可见孙悟空在取经路途上的重要地位无人能比。
C.精简机构本为节约开支,但最后竟然以加大开支结束。这个故事强烈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变相执行上级指示的现象。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师徒四人本是一个团队,他们各有特色,孙悟空本领高强,沙和尚吃苦耐劳,猪八戒懒惰却很可爱,他们四人缺一不能完成取经任务。
E.孙悟空最先提出的精简猪八戒本是最合理的方案,可唐僧却不愿意徒弟们闹矛盾,所以精简了孙悟空。可见“闹矛盾”也是一种斗争方式。
小题2:小说中唐僧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的标题换成“精简人员”好不好?请说明理由。(6分)
小题4:孙悟空最有本事反而被“下岗”,后成为领三份工资的“编外人员”。这种现象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项3分,B项2分,E项1分。
小题2:(1)做人处事没有原则,害怕得罪人。(2)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不计后果。(3)阳奉阴违,变相执行上级指示。(每点2分)
小题3:不好。(1分)因为“孙悟空退休”更有吸引力(或容易引起阅读兴趣),(2分)而且含蓄地讽刺现实社会中胡作非为的腐败现象。(2分)而“精简人员”则太直白,缺乏吸引力。(1分)
小题4:(1)能者难上,庸者难下,这是用人制度的顽疾;(2)机构越减越臃肿,是我国机构改革中永远的痛;(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胡作非为”的腐败。(8分。每点2分,表达通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E项可见“闹矛盾”也是一种斗争方式的推断与本文无关系,A项“优缺点分析准确”没有如此表述;另外“心地善良”之类,本质上无原则,不负责任,唐僧不应是褒扬的对象,D项“缺一不能完成取经任务”不当。
小题2: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小题3:这是一道探究标题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标题和人物、情节、主旨的关系答题,不好。(观点)因为“孙悟空退休”更有吸引力(或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情节)而且含蓄地讽刺现实社会中胡作非为的腐败现象。(主题)而“精简人员”则太直白,缺乏吸引力。(情节)
小题4:这是一道结合现实探究额题目,注意小说的主旨影射的是什么社会现象,小说影射的正是“能者难上,庸者难下”“机构臃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现实。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曹操颁发讨伐董卓的矫诏后,就有孙坚、孔融、袁术、公孙瓒、袁绍等各路英雄响应前来与曹操会盟,并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此时还不成气候,所以没有参加。 (《三国演义》)
B.从宜宾赵家回到省城的梅在随琴到高家避难前,其实也见到了觉新。一次是在新发祥门口,但她只敢远远地看,只敢似招呼非招呼地向觉新点点头,想说话又不敢说;一次是在琴的家里,觉新来给姑妈辞岁,正与琴在一起的梅听见觉新说话的声音,却只敢在他走的时候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背影。 (《家》)
C.由于卡西莫多之前被选为“愚人王”,所以大家都跑来看审判卡西莫多的笑话,因此审判过程经常笑声不断。(《巴黎圣母院》)
D.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宝钗听到宝玉的梦呓,不觉愣住而失望。“金玉良缘”是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玉,而宝玉念念不忘“木石前盟”,即表示他和黛玉前生有缘。 (《红楼梦》)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