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2:51: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个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选自《光明日报》2011.3.22,有删改)
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2.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8分)
熊医生原本不是乡村人物,二十多岁时成了神医,在县城医院里当了几年医生。因医术高,被破格提拔为院长。这个小城里有不少曾被别的医生判过“死刑”的病人,只要转到他的手上,十有八九起死回生。由此,他的名字在小城里震天价响,不管是有身份的还是没有身份的,见了他的面,那腰板就矮了三分。
“熊院长”。人们恭敬地与他打着招呼。
"哦"。熊医生脸上堆着笑,老是回着这句话。走过几步他有时会回过头来说:“吃了?”“吃了。”被问者赶忙回答。熊医生很少再说第三句话,越是如此,小城人越发对他敬重。他们常在背后说:“只有真本事的人才有那样的架子!”也由此,能得到他第二句话的人,总是带着莫名的兴奋离开,有喜欢炫耀的,常常要让人咂三天舌头。
县革委会的王主任见了熊医生不躬腰板。他的肚皮很大,就是肚皮不大,他也不会向熊医生献媚。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个喷嚏,小城就会响三天,跺一跺脚小城准要晃动半月。所以,他是唯一在熊医生面前挺着腰板的人。有时侯,两人打了照面,王主任仍然挺着大肚子,目不斜视地朝熊医生点点头,"哼"鼻音很重的一声,算是打过招呼了。熊医生也板着面孔,“哼。”地回王主任一声。王主任开始很是惊讶,有些陌生地望了熊医生一眼,看熊医生再没有其他表示,就头也不回地朝前走。时间久了,小城里的人就知道了两个"权威"不大对光。
熊医生从不找王主任。院里有事需要请示的,他总是让副院长出面。而王主任也从不找熊医生,你医术再高,我就不得需你出面的病,小病小痛的自然有找上门的医生,鞍前马后服侍,看你神气个鸟。
几年过去了,熊医生仍当他的院长。就连他手下的年轻的副院长也被提拔当了卫生局的一把手,可他依旧干着老差事。他的材料报上去几次都被退回。王主任说:"他是技术权威,还是让他在专业上发展吧。" 言之凿凿,无懈可击。
又是几年过去。很少染病的王主任忽然得了一种怪病,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睡。凸出的大肚皮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睡觉只能仰躺着不能动弹。不几日,人就折磨得不成样子了。县城的医生看遍了,仍摸不着症状。王主任就差人来请熊医生。熊医生见了来人,不假思索就拒绝了:"我又不是乡医,不上门看病。" 来人再三恳求。熊医生说:“医院那么多的病人,我能丢下他们不管?" 来人悻悻地走后不久,王主任就把电话打到了卫生局。曾是熊医生老部下的年轻局长又把电话打到了医院,他跟老领导说:“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医德,还是委曲求全吧。”熊医生半天无言,愣过一阵之后,熊医生被塞进了来接他的小车。
熊医生为王主任号脉,他的头始终扭向一边。号完脉,熊医生开了三副药方,尽是些医院里不常见的药。有经验的说那些是民间奇方。王主任见熊医生始终板着脸,也不便多问,纳了一阵子闷后,就差人到乡下去搜集。整整三个月后才将药方上的药配齐。三个月里,王主任受尽了磨难,人整整地瘦了一圈,过去高耸的肚皮差点贴上后背了。
吃了熊医生的药,不过三剂,那病就日见好转。十天以后,王主任就能下地了,王主任很是感激,第一次向熊医生躬了腰板。
“老熊药到病除,真是神医啊!”
“哈哈哈……”熊医生发出一阵高深莫测的大笑:“要不是你,这病早好啦。”王主任一愣好久没有明自。及至明白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过不多久,熊医生被解除了院长职务,再过不多久,熊医生被遣回老家。原因是熊医生缺乏医德,不配作人民的医生。
熊医生成了乡村人物。乡下人们依旧把他看得很重,一个二个的在他面前恭谦得很。熊医生为乡下人看病极少收费,最多只是接受人们款待一顿,招待好坏从不计较,乡里人与他很谈得来。熊医生不再像在城里时一样言语很少,他谈兴浓时可以说上半天。有人就很纳闷:像熊医生这样受过打击的人,应该是话越来越少的,怎么他倒越来越鲜活了呢?
后来,县里为熊医生平了反,并要他回原单位,官复原职。但熊医生却指着自己花白的头发,对县里的领导说:"你们看我这样子,还能干几年?让年轻人上吧!"县里请不回他,就补发了他的工资,很丰厚的一笔款子。熊医生常用这笔款接济看病买不起药的乡下人。因此乡下人更尊重他了。熊医生还带了几个徒弟,是县里送来跟他学医术的,目的是不让他的绝活失传。
熊医生成了乡村最有头面的人物。他的话比那些支书、村长还管用,因此,熊医生一直活得很滋润。
小题1: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归纳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小题2:下面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简要概括。(4分)
(1)两人打了照面,王主任仍然挺着大肚子,目不斜视地朝熊医生点点头,"哼"鼻音
很重的一声,算是打过招呼了。(2分)
(2)熊医生半天无言,愣过一阵之后,熊医生被塞进了来接他的小车。(2分)
小题3:小说塑造了熊医生和王主任两个人物,但在刻画人物手法上有不同之处,试举例
说明。(4分)
小题4:小说中熊医生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熊医生与王主任相互蔑视,不相往来(1分)。(2)王主任生怪病,熊医生被迫问诊(1分)。(3)熊医生捉弄王主任,遭报复被遣回家(1分)。(4)熊医生为民看病,活得幸福滋润(1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1)表明王主任的傲慢心态和对熊医生的轻视心理。(2分)(2)表明熊医生内心惊愕、犹豫的心情,以及矛盾、无奈的心理状态。(2分)
小题3:小说刻画熊医生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1分)。例如:通过写人们对熊医生的敬重,从侧面突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1分)。熊医生对王主任清高傲慢,甚至捉弄嘲讽;而对普通群众,却和譪亲善,平易近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们(1分)。小说刻画王主任采用了粗线条勾勒的漫画式手法。例如,王主任出场时,了了几笔,勾勒出肚子大的特点,突出了他蛮横跋扈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1分)。
小题4:(6分)成功的。人生的成功并不能靠着官场上的得意与经济的充裕来衡量,而在于他活得是否有意义,是否充实快乐。(2分)熊医生的遭遇在好人没得好报、善行未得善终的文革时期,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况且后来给他恢复了名誉,补发了工资。(2分)熊医生回归乡里,发挥特长,治病救人,不留恋官场上的风光,不在意个人的荣辱得失,少了俗世的应酬,多了与普通百姓的畅所欲言,活出了本真自我,开心快乐(2分)。(答不成功者,若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小说三素之一的情节。概括主要情节,可以按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折大意。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
点评:本题体现了阅读回归本位的精神,阅读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意思,然后才能欣赏。而把握文章大意就要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入手,这是阅读的基础。
小题2:人物的心理可以从其言行举止去分析。第一句中的“目不斜视地”“鼻音很重的”两上修饰词可见其傲慢无礼。第二句中“半天无言”“愣”可见其内心的矛盾,学生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被塞进”又见其无奈,虽说学生说的有理,但他还是不愿去。
点评:本题所选句子恰当,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应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入手,尤其是从细节入手,而本题的两句均有细节描写。
小题3: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本题写熊医生是侧面描写,而写王主任是正面描写。只要把握了这两点,本题不难。
点评: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一个重点,本题把握住了这一重点,由于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比较明显,所以本题难度不大。加上将刻画两个人物的方法放在一起对比,虽说信息量大了,但给了学生以提示,难度反而降低了。
小题4:本题应从熊医生个人和社会角度来探究。其个人被解职到乡村后生活反而快乐,语言反而多了。从这一点来看,他是成功的。从社会的角度看,周围的人得到了他的帮助,乡亲们都很尊敬他,后来国家也补偿了他。从这一点看,他也是成功的。
点评:这是个探究题,但探究也要以文本为依据。本文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即赞美熊医生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不计个人得失。所以熊医生是成功的。而答案中说“答熊医生不成功,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个人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违背了文学作品的教化社会的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重新认识宋代历史
①钱钟书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比如说,中国主要朝代的创业君主中,真正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只有赵匡胤。然而,赵宋王朝偏偏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赵宋朝廷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多才多艺、长于思辩的杰出历史人物。对于当时政治局面的特性,有学者批评为君主专制独裁,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②如果把北宋的疆域与自然地理区域叠压到一起,我们会看到,其疆域与东部季风区的 边缘高度重合。东部季风区是传统的农耕地带,西北干旱区则是游牧民族较为活跃的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势力相对均衡,那么农耕民族想把统治触角延伸到草原地区、游牧地区不很容易,反之亦然。
③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 “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美国学者都若贝谈到宋神宗时期,中国的铁产量在 7.5 万吨到15 万吨之间,相当于 1640 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北宋出现的。
④五代八姓十四君,一共只维持了 53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一般人大概觉得这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法宝就是“防弊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誊录等技术操作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
⑤自古认为务农才是“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11 世纪前期,非农业税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农业税。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在上层精英和民众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就是商人。他们不仅促进都市商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
⑥宋代官学充分淡化了学生的身份背景,即便是艰难谋生的下层百姓,也要每日积攒一 两文钱,让儿子将来有机会入学。欧阳修4岁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 范仲淹也是断齑画粥,坚持学业。宋代的书院是对官学的补充,书院提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在宋代,科举落第者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众事务。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最关键的是把儒家的理念、价值观、核心思想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
⑦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开封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种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曲艺表演等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中展现雏形。
⑧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到宋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 会变迁过程。如果予以比较简洁、明确的概括,或许可以归纳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 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节)
小题1: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对于当时宋朝的政治局面的特性,有人认为是君主专制独裁,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B.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C.宋神宗时期,中国的铁产量在 7.5 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 年英国铁产量的 2.5 倍到5倍。
D.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其主焦点往往在宋代。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宋的疆域与东部季风区的边缘高度重合,意在强调北宋和西北干旱区游牧民族的势力相对均衡,都无法将统治触角延升到对方区域。
B.作者认为宋代国力、财政贫乏困窘,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但在科技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方面贡献巨大。
C.宋代的官学充分淡化了学生的身份,下层百姓的儿子也有机会入学,而宋代的书院提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是官学的补充。
D.钱钟书认为,在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等方面都要说到宋代,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宋代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 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
B.赵宋王朝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这是因为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朝廷事务中倾向于务实。
C.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宋代商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他们不仅促进了都市商业的繁荣,还使商业触角延伸到了农村。
D.宋代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最关键的是把儒家的理念,价值观、核心思想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是对宋朝政治特性有相互矛盾的认识,有的否定,有的肯定,自然不能作为依据。
小题2:A项“无法将统治者触角延伸”太绝对,文中只说“不容易”。B项“积贫积弱”是教科书的观点,不代表作者的观点。D项“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宋代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不是钱钟书的观点。
小题3:强加因果,“赵宋王朝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与“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朝廷事物中倾向于务实”没有因果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另外的道路
刘易斯
  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边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如果在经历了长期忍受之后我们终于已坚信我们有“知道的权利”,如果我们由于认识提高而已断定我们正被要求去从事一个愚蠢而又吓人的冒险,那么有人叫我们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填满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永远不再听取这些人的劝告。我们应当环顾四周,并且发现还有什么道路可使我们通行。生物学家约翰·霍普金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好像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涸竭的时候,也有涨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加宽”
  从生物控制科学的现代情况来看,科学的发展正与约翰·霍普金斯的说法相一致通过。在美国,生物控制学于一个世纪之前就在朦胧中开始了。那时是为了首次尝试去控制已判明成为农民烦恼的天然有害昆虫,这种努力过去有时进展缓慢,或者完全停顿下来;但它不时地在突出成就的推动之下得到加速和前进的势头。当从事应用昆虫学工作的人们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式杀虫剂的洋洋大观搞得眼花缭乱时,他们就丢弃了一切生物学方法,并把自己的双脚放在了“化学控制的踏车”上。这时候,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就处于干涸的时期,于是,为争取使世界免受昆虫之害的目标就渐渐远去了。现在,当由于不经心和随心所欲地使用化学药物已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比对昆虫更大的威胁时,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由于得到新思想源泉的接济才又重新流淌起来。
  一些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是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力求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这些成就中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种“雄性绝育”技术。这种技术是由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克尼普林博士及其合作者们发展出来的。约在二十五年以前,克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对这个建议,官僚主义无动于衷,科学家们怀疑,但克尼普林博士坚持着这一想法。在将此想法付诸现实之前,有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需要发现一种使昆虫不育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这些都在室内实验获得成功,不过,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当前使用毒剂这一流行做法的失败使人们考虑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像远古穴居人所使用的棍棒一样,化学药物的烟幕弹作为一种低级的武器已被掷出来杀害生命组织了——这种生命组织一方面看来是纤弱和易毁坏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具有一种以预料不到的方式进行反抗的秉性。生命的这些异常能力一直被使用化学药物的人们所轻视,他们面对着被他们瞎胡摆弄的这种巨大生命力量,却不曾把那种“高度理智的方针”和人道精神纳入到他们的任务中去。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应用昆虫学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1.从全文来看,“另外的道路”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哪两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为了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走“另外的道路”。紧扣全文,简要分析人类走“另外的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另外的道路”是指与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化学控制方法相对的、运用生物控制技术来杀灭有害昆虫的方法。(意对即可)
2.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科学发展的两个特点:
  ①任何一门科学始于朦胧的开端后都会经历一段发展或快或慢或停滞不进的迂回时期。
  ②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有研究者人力精力的投入或其他思想的补给才能获得纵深发展。(意对即可)
3.(1)必要性:
  ①昆虫对化学物质产生了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以及反抗的秉性;
  ②化学物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也严重威胁着我们整个地球人类。
  (2)可能性:
  ①生物控制学是门原始的科学,人类曾经有生物方法控制有害昆虫的尝试和实践;
  ②一些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危害,并致力于相关研究,生物控制方法在室内实验已获得成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作为一个诗人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做了帝王家的史官,又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意思对即可。)
2、这忽视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作为诗人的屈原不必去死,而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却必须沉江。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死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意对即可)
3、(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
  (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不可少。)
4、(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
  (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死践志。
  (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识记字音》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