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这是多数人认可的国学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变的红线。. B.“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说明他们赞同儒学对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C.我们今天学习国学应当以儒学为主正是基于这句话而得出的结论。. D.章太炎的国学观对儒学传统是反对的,不认同儒学传统是国学的内核,故而不以孔门学说为主。. |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 (仅指古代“国学”,外延扩大)
小题: (章太炎的国学观不强调以孔门学说为主,并不代表他对儒学传统的反对。)
小题: (依据第三段内容判断“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A项,两个口号提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学”一词出现于周代。B项,“反传统派”是寻求与“西学”的融合。D项,说“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不全面,不符合原文意思。)
小题:(B项“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不对。C项,“前途堪忧”不对,社会越是功利,推崇国学的现实意义越是重大。D项,“不符合潮流”过于绝对,还有部分可取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
尚一一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一一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
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
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
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
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
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
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
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
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
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
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
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
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
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
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丈人感到一份心酸。司
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
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
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
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
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
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
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
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
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
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
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
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
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
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
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
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
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
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
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
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
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
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小题3:文章第5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2分)用悠扬的琴声引出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1分)和下文对孔子的介绍(l分)。
小题1:(1)江海可以干涸.乾坤可以倾倒,(1分)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会消灭。(1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的之光不息,代代相传。)(2)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2分)(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
小题1:作者认为像孔子、秦始皇那样胸怀天下、有宏伟抱负、充满自信的人,(3分)还有那些景仰泰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答案要点:作者带泰山石的用意主要有以下 三个点;一是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从第五段中概括)是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拨地通天信仰;(从第七段中概括)三是泰山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从第二段中概括)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本题考查物象,解答此题要具体分析其使用了何种手法,表达何意,目的何在,答题要全面。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定要把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第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像江河不消灭,代代相传。(2)斯文扫地说明文明是被重视的。斯文主要指孔子、杜甫之类的人。
小题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上一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孔子他们的精神之光永不消灭。只有他们配登上泰山。
小题1:本题为探究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从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中概括,只要言之有理,表达恰当,即可得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 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的文化相对主义。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不是所有人)的尖锐嘲讽等。他常常失之偏颇、片面,并非以理服人。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鲁迅是文学家,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⑧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和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处人文”?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1.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李泽厚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一部分内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⑥⑦两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李泽厚先生的回答有什么风格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四个方面:如何读经问题;读经过程中遇到的对传统道德的认识问题;如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鲁迅的批判精神问题,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层层深入关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系)。(意对即可)
2.主要观点:肯定和倡导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即对旧事物、旧道德的批判精神。
作用: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照应前文观点)--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两问属于追问(非预设性、随机提问);旗帜鲜明(态度鲜明、斩钉截铁),有理有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李响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南屏小村,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澳门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里。当时,容闳的哥哥进了私塾走“正途”,家里实在没钱再供容闳,只好送7岁的他去学杂费全免的澳门洋学堂。容闳上的是教会学校,1840年,容闳还因鸦片战争爆发一度辍学。
18岁那年,教会学校的布朗校长因身体原因要回美国,临行前他在班上说,想带走几名学生赴美深造,如果有愿意的就站起来。当时是1846年,美国立国仅仅70年,如此年轻的异邦,远在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哪敢未经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后,容闳站了起来。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闳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其画像至今悬挂在耶鲁校园中。近代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 “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1855年,容闳学成回国。在香港,容闳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但不久容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此次相见,曾国藩断言:“以汝目光威棱,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容闳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学生计划,现在终于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于是,他向曾国藩陈述他的计划,果然获得首肯。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复后,任命容闳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1872至1875年间,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现在看来简直是做梦也难得的美事,但当时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蛮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容闳就从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
幼童一到美国就如鱼得水,以惊人的速度克服语言障碍,成为各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容闳采用了前卫的管理方式,让幼童两人一组分散居住在志愿报名的当地家庭,使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国社会。
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导致孩子们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脱了长袍马褂穿西装,胆子大的还剪了辫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异教”,见了清廷留学生长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朝中保守派听说幼童在美被容闳纵容得“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纷纷主张撤回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现在撤回功亏一篑。几尽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亲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总理衙门;容闳的一位牧师朋友谒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修书给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本心并不想断送留学项目,但保守派的强势意见使他左右为难。恰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1881年6月,有人列举留学生四大罪状,上奏光绪撤回学生。当年8月,近百名“幼童”洒泪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获得耶鲁学位,其余皆半途而废。?
这些留学生回国初期因“奇装异服”、“不识礼仪”,饱受排挤和谴责,被随意发配到与所学专业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所幸他们在外收获真才实学,且互相照应提携,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还有多名加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容闳送出去的学生,归来后无论才干、见识、人品,都堪称一世俊杰。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分点概述容闳在官派幼童留洋项目中做了哪些努力。(4分)
答:?
小题2: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这样写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小题3: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向曾国藩陈述计划,获得位高权重者的支持。②挨家挨户动员自己老家和周边村县的幼童出洋留学。③当项目出现危机时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4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容闳作为中国留学事业先驱具有的胆识和做出的巨大努力。②通过充分肯定幼童留洋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容闳开创此事业所产生的社会贡献。[5分。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容闳尽管出身贫寒,但胸怀报国之志,为促成官派留学计划而尽心尽力。
②敢为天下先方能成就不凡。容闳年纪轻轻就敢于远涉大洋彼岸,异邦求学,成为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③要获得发展就必须目光远大,放眼世界。容闳以及后来的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等一批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都堪称一世俊杰,而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闭关自守只会落后挨打。
④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如果仅以一己、一时、一国的成见看待外面的世界,往往误人误国。正因为清朝保守派的强势干涉和阻挠,幼童留洋项目最终半途而废。[6分。一点3分,两点6分。如有其它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只需找到相关语段,分析概括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详写官派幼童留洋项目,后虽夭折,但这些人“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可见容闳的远见卓识,突出他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性题目的做法,一是要联系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探究;二是要联系自己,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有真情实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您的鹦鹉死了?〔法〕梅里
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是的,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它是怎么死的?”“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腐烂的肉?到底是谁喂它吃的?”“没有人喂它,先生,它自己吃了一匹死马的肉。”
“死马?什么死马?”“是那匹纯种马,罗德先生。”
“你是说,我最珍爱的那匹纯种马死了?”“是的,罗德先生,它是因为拉洒水车累死的。”
“你有神经病呀?什么洒水车?”“是那辆我们用来灭火的洒水车。”
“上帝呀,你说的是什么火?”“是您的别墅发生了火灾,先生,一根蜡烛倒了,它烧着了窗帘,引发了火灾。”
“该死!你是说,因为那根蜡烛,我的别墅全完了?”“是的,先生。”
“可是,别墅里有电,点蜡烛干什么用?”“因为葬礼,先生。”
“什么葬礼?”“是您妻子的葬礼,罗德先生,一天晚上,她很晚才回来,我认为她是小偷,所以,所以就用您新订制的超四方460高尔夫球棒打了她……”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欧内斯特,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
试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12分)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主题思想:①通过主、仆二人一个违反常理的电话,讽刺批判了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价值观和被扭曲的人性(罗德是这样,欧内斯特因为长期目睹罗德的生活,深知他看重什么,不自觉地也变成了这样。直到鹦鹉死了才发生这一次主仆通话,人性被扭曲已可见一斑,从罗德听到妻子死讯之后的第一反映可见他本不是一个无情的人,但接下来对高尔夫球棒的看重就更显其被扭曲之深了);②通过罗德一家的家庭遭遇,从侧面反映了生活现实带来的家庭生活畸形(罗德由于文中没有交代的原因,与妻子分居两地,并且妻子的葬礼过去了都一无所知,妻子很晚才回也是对他们夫妻关系的一种暗示,反映了家庭温暖的缺失)。(8分,只要答对一点可给满分)
社会意义:①通过罗德家庭悲剧的描写,反映了人性被扭曲、家庭被毁灭的社会现实并揭示造成这一现实的社会根源——对物质和虚荣追求(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畸形社会的控诉和对基本人性和的呼吁(2分)。
本题解析:这篇小说用卒章显志的手法点明了小说主题。小说读到中间部分时还感觉不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感觉罗德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而主人并不知道,直到文章结尾的一句“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一语道破了小说主题:讽刺批判了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价值观和被扭曲的人性。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罗德一家的家庭遭遇,反映了现实生活带给的家庭畸形。
社会意义即为小说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要比主题更深入一层,本小说的社会意义是批评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对物质和虚荣追求,同时呼吁基本人性的回归。
点评:把握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本题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