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是年冬,余为友人作中保所累,家庭失欢,寄居锡山华氏。
明年春,将之维扬而短于资,有故人韩春泉在上洋幕府,因往访焉。衣敝履穿,不堪入署,投札约晤于郡庙园亭中。及出见,知余愁苦,概助十金。园为洋商捐施而成,极为阔大,惜点缀各景,杂乱无章,后叠山石,亦无起伏照应。归途忽思虞山之胜,适有便舟附之。时当春仲,桃李争妍,逆旅行踪,苦无伴侣,乃怀青铜三百,信步至虞山书院。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惜不得其门而入,问途以往,遇设篷瀹茗者,就之,烹碧罗春,饮之极佳。询虞山何处最胜,一游者曰:“从此出西关,近剑门,亦虞山最佳处也,君欲往,请为前导。”余欣然从之。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节选自《浮生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衣敝履穿,不堪入署/署:官署
B.投札约晤于郡庙园亭中/札:书信
C.猿攀而上,直造其巅/猿:猿猴
D.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沽:买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作者游玩之兴的一组是( )
①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
②询虞山何处最胜
③余欣然从之。出西门,循山脚
④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⑤俯首下视,腿软欲堕。
⑥其人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朋友做担保受到连累,令父母生气致使失去了家庭的欢欣,寄居,谋生,盘缠短缺,本文记叙的是作者陷于愁苦中的快乐的游历。
B.城隍庙园是由外国商人捐资建成的,极其开阔宏大,可惜作者认为各种景物的点缀,杂乱无章,后园叠造的假山石,也没有起伏照应。
C.时令正当仲春,桃李争艳;作者逆旅行踪,游玩了虞山景色最好的地方。
D.作者爬到山的巅峰,他的朋友赞叹他“真壮观呀!还没见过像您这样豪迈的游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不得其门而入,问途以往,遇设篷瀹茗者,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 ~4 题。?
杨志卖刀
施耐庵
?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克剥!”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丑。?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扬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地唤做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杨志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当三钱,一垛儿将来,放在州桥阑干上,叫杨志道:“汉子,你若剁得开时,我还你三千贯。”那时看的人虽然不敢近前,向远远地围住了望。杨志道:“这个直得甚么。”把衣袖卷起,拿刀在手,看的较胜,只一刀,把铜钱剁做两半。众人都喝采。牛二道:“喝甚么鸟采!你且说第二件是甚么?”杨志道:“吹毛过得。就把几根头发望刀口上只一吹,齐齐都断。”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你且吹我看。”杨志左手接过头发,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发都做两段,纷纷飘下地来。众人喝采,看的人越多了。牛二又问:“第三件是甚么?”杨志道:“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怎地杀人刀上没血?”杨志道:“把人一刀砍了,并无血痕,只是个快。”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来剁一个人我看。”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不是你撩拨的!”牛二道:“你敢杀我?”杨志道:“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 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年版) 1.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写牛二出场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牛二是怎样步步紧逼,杨志又是怎样步步退让,到最后忍无可忍,把牛二杀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杨志和牛二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请结合文本举例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孔子所提倡的孝,就是不仅要__________,而且要________。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扭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健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田家,则非巨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①!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予,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旦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囊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亲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罔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已寡君愿生得之,以绚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梃公)奔莒,管夷吾随公予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释]①醳:(shì)通“释”,释放。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楚相饮/从:合纵
B.门下意张仪/意:怀疑
C.因而数让之/让:责备
D.仪宁渠能乎/渠:哪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求通子之愿/约以连兵大举
B.苏秦之舍人乃辞去/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
C.乃诫门下人不为通/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3.下列语句中都能体现苏秦对张仪用计的一组是( )
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②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③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④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⑤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⑥乃使人微感张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了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