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0:27: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牡丹的拒绝 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者、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赋诗慨叹:“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它与洛阳水土最亲合,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噪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去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可花期逼近时,却连日阴云苦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看花人依然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座又冷又静的洛阳城,让你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吸一口气,掩藏好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成公园。你相信牡丹喜欢热闹,不像幽兰惯于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满园一片绿色,虽枝繁叶茂却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花苞,形如仙桃。细看,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放的意思。从云缝中漏下来的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它。它木然,无动于衷。 愕然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于是,看花人遗憾地暗怨,于是洛阳人尴尬地辩解……人们都不解:当年专横的女皇可以役使百花连夜速发,菊栀梅兰谁敢不从?惟独牡丹抗旨不遵,宁可发配洛阳。如今,莫非它改了禀性? 于是,你只得面对绿色的牡丹园竭尽想象,想象牡丹的在春晖中的激情与璀璨——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放浪形骸,宏伟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短短的几天里迸发;不开则已,一开则挥洒尽净,国色天香倾城倾国! 想象中,你吻了花魁,你嗅过花香。你看到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你置身于延续千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借若狂”的盛况之中……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对来年的希望。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把牡丹作为富贵化身而膜拜的人,但愿你能目睹一次落花的情景。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便整朵整朵的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依然娇艳鲜嫩。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体味至深,你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在阴冷的四月里,没有出现什么奇迹。游人自可为扫兴而腹诽,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遵循天情地意设定的花期,遵循自己坦荡行事的规律。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拒绝寒冷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牡丹的拒绝”,即牡丹的权利,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也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文章题目透露了牡丹的个性信息。 B.这篇散文不但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而且将其“诗化”。作者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 C.“花开花落二十日”,牡丹花期短暂,个性难现;而在漫长的“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牡丹才有个性。为此,作者提倡“拒绝”。 D.“放浪形骸”,在文中属于成语翻新使用,没有贬义。它表现出牡丹在怒放时热情奔放的形象,符合所在段落的语境。
| E.作者取材于真实的经历,但文章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清丽的文字中兼容了崇敬与鄙视。 2.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4分) 3.解释下列语句加粗的文字的含义。(4分) (1)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2)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4.“牡丹之美,惊世骇俗”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AC 2.(1)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 (2)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每条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1)牡丹跨越萎顿和衰老,将最美好的生命形象留在世上,可谓壮美。 (2)牡丹品格高贵,值得膜拜。(每条2分,共4分。(1)意思对即可。(2)必须出现“高贵”一词。) 4.答案要点:作者写牡丹之美,是赞颂人的高贵品格。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权贵;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媚世俗;为将美好留驻人间,不吝惜生命……这便是惊世骇俗之美。(共6分,可分点赋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1.(A项,“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与原文意思相悖;“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在原文没有依据。C项,花开二十日不能算花期短暂,对“没有牡丹的日子”的特指意义理解有误;最主要的是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共4分。选对一项2分,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赶花 陈毓 管桩桩十七岁那年,管父以一个苍凉的手势作别了他十分留意的阳世。管父是个养蜂人。现在,怎么办呢?管桩桩能做的,就是子承父业,做养蜂人。 父亲每年赶花的时间和线路管桩桩和他母亲都知道。虽然他们没走过那路线,但彼此爱着的人,心和心是相通的,一个人的行迹会在另一个人心里留下印记。那么多年,管父赶花的线路画在他们心上了。现在,管桩桩就是把心中的线路在现实中用脚勘踏一遍。他知道在那条路上,什么时间会有什么花在什么地方等着他和他的蜜蜂来。 一月底的时候管桩桩和他的蜜蜂到达荆州,荆州的油菜花早的,在二月就有开的,晚的,会开至四月,管桩桩在荆州待到四月底,五一前后转场至河南平顶山、三门峡、陕县,在这段路程里,迎接他们的是一路的槐花。跟着槐花的脚步走,就赶到了山西高平,正是六月时节,高平的野生黄荆条开的漫山遍野都是。管桩桩有时会给一个诗意的比喻,说那是大自然的心花一朵朵开足了。 时间很快走进七月、八月。河南的芝麻开花了,他们就折回去赶芝麻花。 阳光、花香、温暖,似乎还有父亲的气息,淡淡的,有一点点甜。管桩桩想,在路上,自己的脚印没准会和父亲的脚印重叠呢,自己这回搭帐篷的地方,是否正是父亲上回停留的那片地?这样想的时候,管桩桩心里会有一片朦朦胧胧的幸福与安详。 九月到来,管桩桩他们就不去.更远的地方了,他们当然可以一年在路上追着花走,一年都活在春天里,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但是,他们在九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家。管桩桩一直在说“我们”。“我们”,从前是他和他的蜜蜂,现在是他和妻子和蜜蜂。让妻子待在自己和蜜蜂之间,管桩桩心里的欢喜没法和外人道,但他就是这样排序的。从前,管桩桩回家是要看母亲,现在回家,是看母亲和自己四岁的儿子。 管桩桩在独自赶花的第三年结的婚。管桩桩觉得自己的心旖旎如四月的油菜花田,结婚第二年,他们一起上路赶花了。生活真好。管桩桩叹息一般在心里说。 四月的一天,管桩桩在如海的油菜花田间忙着摇蜜,抬眼的间歇,看见一辆汽车一颠一颠地向自己这边开来,因为太忙,他没十分在意来人,他猜他可能是来这里采风的艺术家吧,反正每年管桩桩都会和类似的旅游者、画家、摄影爱好者相遇。那人倒安静,顾自忙自己的,停车,选地方,搭帐篷。 黄昏收工后,那人来到了管桩桩的帐篷前,主动请管桩桩夫妇喝了点啤酒,吃了点铁盒子装着的食物,管桩桩就用蜂蜜水招待来人,还挖了一大勺蜂王浆劝客人吃,管桩桩说:你吃了吧,保管你这一年都不得感冒。第二天,当他们又忙着摇蜜时那人开车走了,只把一顶帐篷留在半里外。 那人傍晚归来,果然带着如枪炮的照相机,折过管桩桩的帐篷,再次请他和妻子吃先一次吃过的东西,和他们聊天,问他们的收入,每年赶花的线路,零零碎碎的话。管桩桩问他是不是记者,他说不是。那你是做什么的呢?那人就在一个本上画了一座很好看的房子。你是个盖房子的?那人呵呵笑了,说差不多,是收拾房子里面的。管桩桩推测说,那你是个泥水匠了,刷房子的吧,这倒真是不像。但是,就算猜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就拔帐篷走了。看着他的车子像来时那样一颠一颠地开走。“嗨,他倒是赶场赶得快呢!”管桩桩心里说。一个理想油然产生,并迅速生根,转眼枝繁叶茂。管桩桩想要一辆能装得下自己和妻子以及五十箱蜜蜂的大车子。那样,在往后赶场的日子里,车子就是他们的房子,是他们在路上的家,车子的样子大概就是大卡车的样子,改装后一边摆放蜂箱,一边做他和妻子的起居间。 那时候,自己就开着这车,带着妻子和蜜蜂,在青空下追赶着鲜花的踪迹,他们到达的区域将会扩大,他们要从海南沿海北上,要去云南罗平、贵州安顺、安徽歙县、江西婺源、江苏兴化、甘肃陇南、新疆昭苏大草原,还要去青海湖,去陕西汉中……那都是他听别的赶花人说过的地方,他们夸说那些地方的美,说那里的油菜花田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风景。 开着那辆车,追着赶着,没准他们就把中国走遍了呢。(摘录自《201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网络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管桩桩十七岁那年,作为养蜂人的父亲去世了,管桩桩情非得已,只能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养蜂人。 B.管桩桩一年四季在外“赶花”,一年四季都活在春天里,但跋涉奔波的辛劳可想而知,而他却发自内心地高兴,喜欢这样的生活。 C.小说中写到的油菜花、芝麻花、槐花和荆条花等都是“生活之花”,而不是“风花雪月”之“花”,“赶花”就是管桩桩的生存、生活的手段,在管桩桩看来并不浪漫,也无诗意。 D.小说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一个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充满幸福和理想的青年农民形象。 E.二十岁的管桩桩结了婚,从此他开始和妻子一起“赶花”,这才开始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他的心里也开始有了更多的牵挂。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赶花”的含义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写“那人”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主流,而在《赶花》中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子承父业的管桩桩形象,你认为这个形象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吗?他的存在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吗?小说描写的他的幸福感合情理吗?请你就这三方面的问题任选其中一个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含义:“赶花”就是“赶”生活,因为这是管桩桩养蜂采蜜赖以生活的手段;“赶花”更是“赶”理想,它是主人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是主人公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作用:是小说结构全篇的线索,同时也给小说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①引出下文管桩桩新的赶花理想。(结构)②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叙事有波澜吸引读者)。(情节)③丰富了管桩桩的人物形象。(人物)④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幸福的不断追求。(主题) (4)观点一:有现实生活的基础。①农民进城务工的很多,但大多数人最终还会回到农村,回到农业上去,他们的根在农村。②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坚守,管桩桩只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而已。③农业为本的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也是管桩桩这样的青年农民能够坦然地在农村生活的原因。(认为没有现实生活基础的观点也可以,只要谈出得当的论据。) 观点二:有现实的积极意义。①管桩桩积极乐观地对待“赶花”的态度告诉读者,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有幸福、快乐。②管桩桩“赶花”的工作经常奔波在野外,应该是很辛苦的,但管桩桩却充满幸福,这告诉读者,生活也罢,工作也罢,珍惜拥有的,也会成功。③管桩桩的形象给人们更深广的现实思考:解决“三农”问题,从人——农民方面人手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认为没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观点也可以,只要谈出得当的论据。) 观点三:他的幸福感合情理。④管桩桩是子承父业,能记住“赶花”的时间、路线,说明他爱自己的父亲,从内心也喜欢做养蜂人。②管桩桩在“赶花”途中经常会有朦胧的幸福与安详,这说明他已经喜欢上了“赶花”。③结婚后继续“赶花”,发出了“生活真好”的感叹。④管桩桩路遇“那人”,热情招待,并畅想自己的生活前景,这说明他内心是幸福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选做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里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C.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D.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傅雷面对政治迫害选择离开人世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从“反党罪证无非是小镜子和旧画报”“并非傅雷本人之物”上看出。 ②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妥善处理“房租”“存单”“丧葬费”这些大小财产问题。 ③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从傅雷“凡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上看出。 (3)①赞扬博雷夫妇内慧外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②与含冤自杀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悲剧色彩。 ③控诉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精神与心灵的巨大摧残。 (4)赞同:①选择自杀是不愿苟且,体现高洁人品和刚直性格。②特定时期冤屈难辩,以死抗争社会,维护人格尊严。③传统文化影响选择“舍生取义”,追求人格完美。 反对:①若坚强活下来,就会有更多的翻译作品(成就)。②读者和国家失去(损失)一位伟大的翻译家。③他的做法是对现实的逃避,对希望的放弃。④人生坎坷,坦然面对,不要太追求人格完美。⑤珍惜生命,正如霍金所说:无论人的命运有多坏,有生命就有希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将门之后? [李晓燕] 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上跺着自己的一双小脚儿,仿佛那脚下的土地就是岳青。岳大婶把牙错得“啧啧”有声,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您老那身子骨儿。捏把捏把不够一碟子,还将军的后呢,给将军牵马恐怕还不够格儿呢!” 与岳大婶开战,岳青一感到力不从心时,便败走麦城。出了自家的后门儿,直奔南园茶楼。在那里,岳青是十足的将门之后,只要给钱,就是山呼“万岁”,跑堂的小二儿也照呼不误。岳青往往要上一杯铁观音,一面品茶,一面看着楼下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流。唉,人少多了,车也少多了,就几天的工夫,这街就不像个街了!岳青在心里叹惜。岳青暗骂:狗娘养的日本人,真作孽呀!那苍凉的情景让岳青的眼里仿佛要生出热泪来一般。 正在岳青心里潮乎乎的时候,金四爷一挑帘子进来了。金四爷是岳青在茶楼最不想见到的人。关于将门之后的问题,谁也不跟岳青较真儿,可就是这个金四爷,却以大清八旗子弟的后代自居,一百个不把岳青放在眼里。 金四爷一进门,就看见岳青坐在那里,端着茶碗的手悬在半空,眼睛却向他这边张望。也不等跑堂儿的招呼,金四爷径直朝着岳青对面的座位走了过去。到近前,却不坐下,而是把一只脚踩在岳青对面的那张椅子上,手搭着椅背,眼睛斜瞪着岳青,说:“你不是将门之后吗?有种跟日本人试试,杀个把日本人让老子瞧瞧,也不枉你是将门之后!”岳青拿着茶碗的手抖了一下,险些洒了那铁观音。看岳青还是坐着不说话,金四爷把腿从椅子上放下来,抬屁股坐了上去,直冲着岳青的脸低声说:“不行就本本分分做孬种吧!”岳青还是没有搭话,举着茶碗,一口一口地啜茶。待一碗茶饮尽,放下茶碗,冲着金四爷一抱拳,说了句“四爷您慢用”,不待金四爷回复,径自走下楼去。 谁也没在意岳青的离去,大家依然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外界的纷乱仿佛早已阻隔在了茶楼的门外。可是,天知道,人们的心却是浮躁的,张歪脖将军时居然忘记了拿掉对手的棋子。常胜将军孙二庆连输三盘,可大家却都端着一个平静的表情,藏着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要不是岳大婶找到茶楼里来,大家还以为岳青是回家了。可是,岳青没有回家。从早上出门一直到日头西斜都不见人影,岳大婶就着急了,岳青从来没有出去这么长时间过。岳大婶说,我们是吵了,可是我们哪次不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呀!大家不禁哗然。岳大婶却哭了,那死鬼一定是出事了! 金四爷带了一帮人去寻找岳青,因为金四爷认为岳青的失踪跟他头晌说的那番话有关系。金四爷想,这老小子不至于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吧?要是那样,我金四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了。 天一擦黑时,从出西关的坟场上找到了岳青。那情景,把金四爷着实吓了一大跳。 已经是初秋的夜了,天一黑,就显出夜露的苍凉。岳青躺在一个坟头上,清白的月光映照着他苍白的脸,他前胸挂满了血迹,身体早已冰凉,但他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掐着一个日本军人的脖子,两个手指陷到脖颈里边。血顺着他的手背流入袖口,早已凝固。而他的另一只手则抓着日本军人戳在他前胸的刺刀。想来,他死前,是和日本军人进行了生死对视,那目光早以刻入彼此的心里。 金四爷缓过劲来,就长嚎一声:“岳青,原来你真是将门之后啊!”在场的人无不低泣。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金四爷就参军了。他临走时说:“我不战死杀场,就是凯旋!” (选自《短篇小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岳青面对苍凉的街道,眼里直想流泪;金四爷鼓动岳青去杀个把日本人,这样的言行表明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 B.岳青是将门之后的说法没有得到岳大婶的认可,岳大婶因此常与岳青吵架,除此以外岳大婶对岳青还是非常关心的。 C.金四爷帮岳大婶料理丧事后就参了军,一方面是他想弥补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誓死也要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D.茶楼中的人们都表情平静却内心浮躁,说明日军的恶行已经激起了人们的不满,但胆小怕事的他们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
|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岳青是如何证明自己是将门之后的故事,深层的用意却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能够强大起来指明方向。
小题2:小说反复写到茶楼这一地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将门之后”的岳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主要由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和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C给5分,答其中一个给2分;答B、D、E不给分。
小题2:①茶楼是岳青能够找到自己“将门之后”尊严的地方;②茶楼里的金四爷对岳青的“较真儿”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茶楼能够容纳各色人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的环境。(6分;能够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答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以“将门之后”自居,但又时常表现出怯懦的一面;②性格平和,但有中华儿女的血性;③有悲悯之心,勇于捍卫国家尊严。(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解析各占1分)
小题4:【观点一】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的片段精彩。①描写了金四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岳青的甘受挑衅的巨大反差,有强烈的冲击力。②构成主人公岳青捍卫“将门之后”尊严的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在艺术上,运用细节描写、衬托手法等,真切地呈现了“较真儿”的过程,生动形象。【观点二】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的片段精彩。①展示了岳青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地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中华儿女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主题。③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较真儿”的金四爷和“将门之后”的岳青形象的互相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在艺术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衬托等多种手法,精妙传神,画面感极强。(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英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自习比照,以辨识正误。题中,B项错误是,岳大嫂与岳青吵架的原因,小说并未交代。D项错误是,“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的想法未必是当时所有人的真实心理写照。E项错误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的说法不正确,小说的深层用意也不是“指明方向”。
小题2:回答此类题目,可从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供典型环境、表现作品主题等方面分析。题中的茶楼,是岳青能够找到自己“将门之后”尊严的地方,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是金四爷跟岳青“较真儿”的地方,因此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一个能够容纳各色人等的地方,因此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小题3:解答此题,应从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入手。小说中,岳青以“将门之后”自居,说明他有自尊;但从金四爷对他的嘲笑可以看出,他又时常有表现出怯懦一面的行为。从岳青常被岳大婶吵得败走麦城看出,他性格平和;但从他被金四爷激后真的杀了个日本军人又可看出,他有中华儿女的血性,勇于捍卫国家尊严。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可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既可认为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的片段精彩(这需要从金四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岳青的甘受挑衅而形成的巨大反差有强烈的冲击力;构成了岳青捍卫“将门之后”尊严的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真切地呈现了“较真儿”的过程等方面分析),也可认为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的片段精彩(这需要从展示了岳青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地塑造;表达了作品讴歌中华儿女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主题;运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等方面分析),还可认为两个片段同样精彩(这可从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衬托等多种手法,精妙传神,画面感极强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动力。近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即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湖湘文化以此为哲学依据,因而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由此可见,“湖湘文化主要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较艰苦,信息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土壤中应运而生。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则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其合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即此之谓。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和“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1.下列有关“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既具有生猛活脱之性,又富于正义感和向群性,从而使湖湘文化具有了“淳朴重义”的独特文化精神。
B.“临难不惧”和“视死如归”两种精神的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
C.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集中体现为经世致用的精神,它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D.湖湘文化将自强不息列为“人极”范畴,把它作为哲学依据。
E.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影响着湖湘人物性格的形成,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环境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B.深山大泽,实产龙蛇
C.楚人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D.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蛮族文化的生猛雄建的特质保留下来。
3.湖湘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湖湘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C
3.(1)前有大泽,后有重山的相对艰苦闭塞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2)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3)内因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冲突交融,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意对即可)
4.(1)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2)具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3)具有“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4)具有坚强勇毅的性格,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5)具有“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