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小题1】三四两句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用“无定河边骨”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 者用“犹是”二字把他们联系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何种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从对比、虚实的角度加以分析。“无定河边骨”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虚写,虚实结合,同时又形成强烈的对比,起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关键词理解,“丧”“河边骨”描述了那些在边塞战争中丧失生命的人,誓扫匈奴不顾身可见其爱国精神可嘉。丧胡尘说明战争的残酷性。河边骨是梦里人让人不免对死难的人和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所以答题目时关键是对诗句的解读,然后加以整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语言运用题 你是如何认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之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焦、刘二人在思想上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到家受到的是家长制的威压,他们二人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两人的反复辩解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焦母和刘兄是强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如果他们屈从,那么虽然肉体存在,但灵魂、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们为坚持爱情和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了后世人们的同情与尊敬。这样就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人起,处外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李商隐诗《霜月》,完成后面问题。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了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和?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 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