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4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答:1)对偶:“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比喻:“白如练”、“塞鸿一字来如线”;3)夸张:“疾如箭”、“飞如电”。4)比拟:“新月初学扇” (4分答对1点给1分)
(2)答:1)从写景顺序看: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五、六、七三句由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入空中。2)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七三句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小题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
?
小题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季节时间(1分)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
小题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 “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1分)。②“红、白”使动用法,色彩上对比映衬(1分),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惆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歌中的首句作景色描写的,一般都是用作渲染某种气氛,为下面诗歌感情的抒发提供依据,也可能奠定诗歌整体的一个基调。本诗首句的描写显然既有渲染早寒萧瑟气氛,更有奠定全诗凄冷感伤基调的作用。
点评:奠定诗歌基调可能学生会分析到,但是交代季节,可能不少同学会忽视,不是分析不出来,而是觉得这个作用不重要。
小题2:赏析诗句之妙,一是从炼字炼意角度赏析,二是从手法运用上去赏析。本处的两句话,主要是手法新颖,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秋风以人格魅力。同时,这里对秋风的责怪也是一种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无理而妙,在无理之中,表现作者内心的感情:秋风无情,吹红树叶,吹白人头,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被凸显了出来。
点评:本题的拟人手法还是很明显的,“管闲事”是人的行为,这里赋予秋风以人格的魅力。学生能判断出来,对拟人手法作用的分析主要从生动性、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②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④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⑤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⑥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⑦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⑧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⑨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B.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
2.选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B.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C.①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
4.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
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徇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参考答案:1.D
2.B
3.A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①,谙②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攲:倾斜。②谙:熟悉。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意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作用:“残灯明灭枕头攲”与上阕中的“月华如练”形成对比,室外月明如昼,室内灯昏如灭,两相映照,突出室内寂静、凄然的氛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蘋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蘋: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对其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蘋、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白适的感情。(意对即可)
2.主题方而: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诗人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凿,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