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0:36: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泪珠与珍珠? [台湾]琦 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草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的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的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注]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1917年。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本文文笔轻松自然,意蕴却丰厚深沉;行文舒卷自如,结构却浑然一体。这是因为巧妙
地借用两句话统摄全篇,贯穿始终。这两句话是?
2.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明当时只“觉
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冰心这一比喻妙在何处,请作简要的点评。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的,有形象的,而良心?
?
3.“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一句,意蕴无穷,但至于有两点内涵文中有较为显豁的表达。
请细加体味,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第一点是?
?
第二点是?
?
4.本文题目“泪珠与珍珠”意在表现什么?
答:一是表现?
?
二是表现?
?


参考答案:1.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2.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用形象的青山比喻抽象的良心,别出心裁。?
3.流泪,排 遣心中的郁结,心境因而明朗?流泪,感激慈悲恩德,心灵更加纯洁。?
4.亲情的珍贵,阔别十年之后,骨肉团聚,尤为珍贵?人生的珍贵,饱经忧患的人生,尤为珍贵。


本题解析:1.无
2. 无
3. 无
4. 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小题2: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小题2: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6分,每答出1点得来源:91exam .org2分)
小题3: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6分,每答出1点得2分)
小题4:作品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理解:
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
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
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理解只要从文本出发,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选项A: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应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项是“我”和妻子,错误,选项E正好说反,他们看到的是变形后的美丽模样,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小题2:这是一道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参照前面的解析分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渲染的气氛,然后从引起下文,暗示人物命运,突出主题方面考虑。
小题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小题4:这是一道小说主题的探究题目,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概括。作品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理解: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理解只要从文本出发,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请分别指出《家》、《雷雨》中寄寓了作者理想的一个人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部作品中,鸣凤之死、四凤之死的原因是什么?请任选一个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觉慧、周冲。(2分)
(2)鸣凤的死因:被逼嫁给冯乐山做姨太,不愿离开心爱的觉慧,因而投水。四凤的死因:突然发现和周萍是亲兄妹,难以接受乱伦关系,羞愧万分,误碰倒地的高压线,触电。(2分)


本题解析:(2)鸣凤之死:“不愿嫁给冯乐山做姨太,离开觉慧”即可得2分,学生如答“两人社会地位决定他们无法结合”得1分。
鸣凤之死:“乱伦败露”得1分,“触电而死”1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悠悠垂钓 
  ①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一条条钓竿。
  ②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③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④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第三段写“师徒两人垂钓”的文字破坏了全文的和谐整体美,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写出两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千百年来,有的垂钓者给人留下远离人间烟火、孤独不群的印象,有的垂钓者借此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之情,或借以遣愤,而这些印象和表达的情绪都可以用“凄冷”来概括。(意对即可)
2.不以追求物质收获(或“真正钓到鱼”)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垂钓达到寄托某种精神生活(表达心绪,陶冶性情)的目的。(意对即可)
3.不认同。其一,本段文字与文章题目相照应。看似“悠悠”的垂钓之中大有讲究,合乎散文“形散”的特点。其二,用一则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将文章引入现实,达到了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其三,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成功,反映出新时期人们垂钓的情趣自有不同。其四,有了这段文字,为文章结尾作铺垫,使结句水到渠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出土地,到西伯利亚去,西伯利亚有的是跳蚤、臭虫、肮脏……
聂赫留朵夫本来打定了主意,将土地问题解决后就跟马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但一想到那里的恶劣环境,不由得心生退意。
B.在清理时,他在姑妈那个配着狮头铜环的红木旧衣柜底下的抽屉里找到许多信件,里面夹着一张几个人合拍的照片,上面有索菲雅姑妈、玛丽雅姑妈、做大学生时的他和卡秋莎。卡秋莎显得纯洁、娇嫩、美丽、生气勃勃。
从正房的杂物中,聂赫留朵夫只取走了信件和这张照片。其余的东西都让给了一个磨坊主。
C.“我不惜违反我的原则,遵嘱在丈夫面前替您所庇护的人求情,不久此人即可获释,丈夫已对该司令官发了手谕。那么,您就堂而皇之来看我吧,我等您。玛。”聂赫留朵夫的姨妈给玛丽叶特写了一封信,请求她通过丈夫帮忙放了马斯洛娃。在信送过去的第二天就接到了玛丽叶特的回信,信上说一切都已办妥。聂赫留朵夫非常高兴。
D.“哼,你简直是个傻瓜。"姨妈忍住笑说,"十足的傻瓜,但我就喜欢你这种十足的傻瓜。"她反复说,特别喜欢"傻瓜"这个名词,因为她认为这个名词确切地表明了外甥的智力和精神状态。在听了聂赫留朵夫想要娶马斯洛娃的想法后,姨妈非常赞赏,还说一旦两人结合,将是上帝眼中最幸福的一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B(A聂赫留朵夫本来打定了主意,将土地问题解决后就跟马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但一想到那里的恶劣环境,不由得心生退意。好像是没去,其实还是去了;C是一个女政治犯;D在听了聂赫留朵夫想要娶马斯洛娃的想法后,姨妈非常赞赏,还说一旦两人结合,将是上帝眼中最幸福的一对。这句话不对,姨妈反对这两人结合。)
点评:本题和上题一样都是对《复活》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只有仔细阅读过这本书,并且熟悉该故事情节才能答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