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9 20:36: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慧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矇眬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自己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永不再来了。(有删节)
1.慨括第一段所写的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远与近”的意蕴是什么?试以文中的具体描写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雪野无尘
勾长吉
①雪落下来,雪落在鱼儿山,雪落在草原。先是一片一片的落,后来就是一群一群的了。那么多的雪落在地上,像密密麻麻的鸟。我不敢弄出动静,我怕它们会轰的一声起飞,再无踪影。
  ②多么轻盈,仿佛舞蹈着的少女。雪花有着色彩和飞翔的记忆。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依次点燃炉火、灯盏,隐去冰河、麦场,把每一条路都收进草原的梦里。
  ③草原的雪是累积的,一场雪落了,不化,又一场雪落了,还是不化,雪上加雪,就像一个人内心的爱,越积越深。
  ④其实,草原的降水量并不大,一冬也没有几场雪,但风领着雪到处乱跑,给人的感觉好像天天都在下雪。风是“白毛风”。白毛风刮起的时候,天地间一片混沌。它尖利地呼啸着,甩出大量的雪粉,打得草原晕头转向,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打得小鸟惊慌逃窜。
  ⑤没风的时候,统治草原的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一切都被冻僵,一切都趋向简洁。天地间只有两种颜色,小小的黑是一片树,以及树上的乌鸦,无边的白是茫茫的雪野。
  ⑥阳光明亮的日子,我喜欢一个人去远离村路的雪野游荡。雪野空廓,除了偶尔遇到那个牧羊的老人,几乎看不见人影。草原上已经没有草可吃了,羊群整天被关进暖圈,只在晴好的天气才出来遛一遛。老人没有家,亦无儿女。在草原放羊几十年。他还是穿着那件一成不变的羊皮袄,狐狸皮帽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和秋天时相比,他唯一的变化是胡子更白了,不知是哈气结的霜,还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羊群基本不需要管理,老人拄着羊铲一动不动地站着,像谁随手堆的一个雪人,又像一棵了无牵挂的树。
  ⑦在草原,谁活着都不容易,特别是冬天。旱獭躲在洞里冬眠,田鼠靠秋天储存的一点儿食物过冬。最苦的还是那些不会冬眠、又没有积蓄的小鸟和野兔们。雪地上找不到一片可以觅食的泥土,成群的麻雀聚在草垛树梢,饿得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而野兔只有扒开厚厚的雪层,才能刨到充饥的草根儿。
  ⑧和我一起走过雪野的,还有学校的几位同事,我曾经多次去他们家做客。他们是当地的“土著”,家就在附近的村庄,近的五六里,远的一二十里。家里有妻儿老小和牲畜需要照料,所以他们几乎天天回去。他们大都是民办教师出身,许多年后终于转正,家里种着地,又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让乡邻们羡慕不已。他们也很满足,凭一辆自行车,在“白毛风”中躬身前行,似乎他们从来不觉得冷,每天一个往返,乐此不疲。
  ⑨外界的寒冷算不了什么,一个心中生火的人,寒冷是奈何不了他的,可怕的是内心的寒冷。我终于明白了,牧羊老人之所以一年四季裹着一件羊皮袄,是因为他的心已经结冰了,岁月的风寒堆积在骨头里,夏天的太阳,冬天的炉火,都不能驱散他心里的冷。
  ⑩吱吱呀呀穿过雪野的是卖粮的牛车。“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熬一锅。”农民们广种薄收,卖粮标志着又一轮辛劳的结束,也是对辛劳的年终结算。但真是奇怪了,粮食值钱时,一定是歉收的年头,终于盼来了一个丰年,则粮食一准掉价。雪野茫然无边,一辆辆牛车缓缓前行,拉走的是麦子和胡麻,拉回的是苦涩与无奈。
  ⑾于是,农闲时,年轻力壮的纷纷外出打工。待几场大雪下过之后,打工的便开始陆续返回。他们在小镇下车,然后换乘前来接站的自家的牛车,一路把欢声笑语撒在冷寂的雪野。虽然工钱总被拖欠、克扣,但老老少少能换上一身崭新的衣裳,明年开春的化肥也有了着落,不用算,肯定比在家猫冬强。
  ⑿脚踩着这久别的雪地,心里就觉得踏实。守着几麻袋种子,总得把牛粪火生得旺旺的。就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大红的灯笼挂起来,滚热的酒杯端起来,冰天雪地的草原就有了热腾腾的气氛,这日子也就得以红红火火地持续下去。
  ⒀雪夜无尘,喧嚣归于宁静,草原上只有雪落的声音。我们是雪的一部分,卑微而干净,风命令我们变轻,再变轻。
  ⒁艰辛不是屈辱,艰辛不过是岁月的灰烬。这酒杯已举过了生活的高度,该去的终会离去,该来的必将到来。在雪花温暖大地的午夜,我失散多年的好妹妹,将打马而归。雪愈合了一切伤痕,雪一停,我们的日子就完美得不露一丝缝隙。
  ⒂广大的草原,如果我的苦难不及你的疼痛,那就算不上苦难;如果我的爱超过了你的宽度,那一定不仅仅是我的一己私情。对于我,一片雪花和一个春天具有同等的分量。雪落下来,雪加厚了夜晚,像你的女儿,我的新娘,美得俗气,美得纯洁,她已经高于屋顶,却难以上升到天堂。                (选自《散文中国》,有删改)
小题1:揣摩词语或语句在语境中的含意。(4分)
①结尾说:“雪落下来,雪加厚了夜晚,像你的女儿,我的新娘,美得俗气,美得纯洁,她已经高于屋顶,却难以上升到天堂。”句中“俗气”一词的含义是
②文中说:“我们是雪的一部分,卑微而干净,风命令我们变轻,再变轻。”作者运用修辞,表意含蓄。换用明快的语言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
小题2:赏析文中语句。(6分)
①我不敢弄出动静,我怕它们会轰的一声起飞,再无踪影。
②老人拄着羊铲一动不动地站着,像谁随手堆的一个雪人,又像一棵了无牵挂的树。
小题3:文章的①—⑤自然段详细描写雪野,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5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辩”“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梁启超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 “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小题1:下列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提出避免了“华夏”“汉人”“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
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
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过程是“保种”“民族”“中华”,再到“中华民族”。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
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
D.杨度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20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具体明确。
B.“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心理。
C.“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追求。
D.“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走向新民族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 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小题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