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9 20:49: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童子何知
C.等终军之弱冠
D.彼且奚适也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募有能捕之者,其租人(?) ?
料大王士卒足以大王乎(?) ?
一夫关,万复莫开(?) ?
北邀国者相见(?) ?
唧唧复唧唧,木兰户织(?) ?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立(?) ?
失期斩(?) ?
此殊未(?) ?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恭短引(写作) 岂也哉(虚妄) 民众而士(振奋) 发兵诣赵(增加)
B.立意然(比较) 数困兵(被)  必不矣(挽救)  燕王诚怖(同“震”)
C.家君作(宰相) 行为导(退)  诸侯之列(排列)海内之王(使…臣服)
D.异物进(按时) 穷益坚(却)  而刺杀之(趁机) 宋子传之(客人)



4、阅读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必缘义,行必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善哉——追而不及,岂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天下桡——若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死——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上》)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说话要有什么讲究?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