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雨落大海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摘自2013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雨落大海的原因。(6分)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的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深刻含义”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开门见山,点明标题“雨落大海”;(2)引领全文,引出下文 “雨落大海”的原因;(3)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激发阅读兴趣。(3分)
小题2:(1)海是最自由的领地;(2)海里有比陆地更美的景物;(3)海底舒服温暖,没有死的恐惧。(6分)
小题3:(1)拟人的手法:把雨人格化,赋予雨丰富的情感,有利于抒情,对雨的描写更形象生动。(2)对比的手法:海底的美与陆地的美比较,海中景色鲜明与人的肤色单一对比,海底的舒服与陆地的恐惧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雨落大海的美丽、自由与舒服。(3)比喻的手法:如盆景和不透明冰糖的珊瑚,像花儿的海葵与章鱼,如城墙、碉堡、山峰的浪,如刀光的鱼群腹侧,似女巫头发的海草等等,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底景色的鲜艳美丽。(6分)
小题4:(1)作者把大海比喻为雨的枕头和被褥,形象地说明了海是雨温暖舒服的家,这里没有蒸发与死亡的恐惧,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的生活是当下浮躁社会中的人们应该追求的本真生活,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精神归宿。在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扫除心灵的荒芜,去建造自由平等、舒适温馨的精神家园。(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计分)(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点题,引出下文 ,激发阅读兴趣。
小题2:雨落大海,就可以随波荡漾,周游世界,自由自在 ;雨落大海,还可以欣赏到海底的美,那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景物,都是陆地无法比的。雨落大海,牢牢抱成团,不会蒸发,不担心干涸。
小题3:拟人、对比、比喻。“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把雨人格化,并赋予丰富情感;“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海底与陆地的美比较,海中景色与人的肤色对比,海底的舒服与陆地的恐惧对比;“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底景色的鲜艳美丽。
小题4:雨落大海,就可以随波荡漾,周游世界,自由自在 ;雨落大海,牢牢抱成团,不会蒸发,不担心干涸。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海是雨温暖舒服的家。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更要寻求自由平等、舒适温馨的幸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当前,以于丹讲《论语》为代表的对经典名著的解析热潮在全国兴起,对这一现象世人的褒贬各异。为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文史学院教授葛兆光。
记者:您力倡学术通俗化、故事化,为什么?
葛兆光:这个问题我们学界讨论得很多。过去,学界归学界,通俗归通俗,是分裂的。但是,这里面涉及到好几个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到底文史这一类研究,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一种知识训练,那它当然限制在学院里。可是,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训练,它第一要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文化认同就是认识到,你是从哪里来、你是哪一群人、你是属于哪一个历史。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你过去很长的影子是怎么样影响到你。
记者:文化认同是一个大概念,对个体而言,它有何意义?
葛兆光:当然,传统和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责任。比如说,你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你才能说,啊,我是这里面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引用的一句话就是:“为了证明我们是一群人,为了证明我们是一个民族,为了证明我们是属于一个文明共同体的,那么,我们必须有我们的历史。”否则,你怎么能说明我们是一个民族呢?所以,解决文化认同,或者说,凝聚一种共识,说明我们来自一个传统,这本来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记者:“凝聚一种共识”,是指向全民的吗?
葛兆光:难道仅仅是在学院里面吗?如果就在课堂里面,就没法说文化认同了。所以,文史研究这一类学术研究是必须和社会沟通的。显然,学院的学术研究,除了知识训练外,还有一个知识传递的问题,就是怎么让你的研究传达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是一个传媒很发达的时代,你怎么借助这些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其他的,比如音乐、戏曲这些东西来传达下去。如果你不传递下去,你的知识就变成了纯粹象牙塔里的东西,而大众也是需要知识的。
记者:深居学府的人,也许正因学究,才创造了学术;让他们走通俗路线,二者不矛盾吗?
葛兆光:对,那你怎么去传递你的知识,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当你的知识要传播的时候,你必须有沟通。第三,对于整个社会的秩序、伦理、道德以及观念,知识精英是有责任的。你必须把你的想法传达出去,才能够影响公众,反过来,你只有从公众的反应里,才能感觉到什么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什么是你应该回应的问题。这就是说,学院和公众之间需要架设一道桥梁。我们经常说历史和经典的通俗化、普及化,我赞同,但关键在于,是我们降低我们的水准来将就公众的水平和兴趣呢,还是使公众逐渐提高自己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来增进自己对历史和经典的了解?这是不同的,一个是我们大家一起沉沦,一个是我们一起提升。
记者:那么,“学院”的人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葛兆光:你怎么样才能把学院里好的学术传达给公众呢,这是我们现在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其实,任何精英的思想,它都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影响公众:其一是通过政府的渠道,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通过制度制定下来,带有强制性。时间长了,这个就固定下来了,影响到人了。其二是风俗化,通过一种移风易俗的努力,古代就有儒士、循吏和乡绅在地方上传播儒家的行为规范,也建立“礼”,比如婚葬嫁娶、节日宴饮中,就不知不觉地传递了价值。人们习惯了以后,它就变成风俗了,风俗在不断地暗示人啊,提醒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三就是常识化,就是让它变成公众习以为常的知识,这个就是知识界的责任了。比如通过一些通俗教材,一些艺术形式,比如说初等的教科书呵。劝人行善的善书呵,听戏曲呵、看电影呵、看电视剧呵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是传达精英的思想的一个途径。关键是,通俗不等于低俗,浅近不等于浅陋,这个东西你要分清楚的,其实有些东西啊,通俗的做得好,比学院里面精深的研究还要难,以前学院里的人太多地放弃了这个责任,越来越象牙塔,这个倾向应该纠正。西方是有很多公众讲座的,有些大学者也去做通俗讲座,而我们现在一些火热的通俗讲座,恰恰是一些缺乏研究或研究得不够深的人在讲。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葛兆光:其实我们面向公众的学术是远远不够的。估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公众的知识和修养还不够,这就使很多通俗讲座要俯就,甚至趴下去俯就,这就是让通俗讲座变得低俗了,变得大家都滚一身烂泥,大家都很差,是吧?有些公众受教育不高吧,而传媒又要这批人的收视率,这使得我们必须特别俗、特别低,否则不足以吸引人。其二是做研究的人,对公众水准和兴趣理解不够,认为通俗就是把历史简单化戏剧化。其实,国外的很多公众讲座是很严肃的。很多大著作,比如说泰勒的《革命与革命者——法兰西革命》,还有《欧洲文艺复兴》等等一些著作,其实,就是在广播电台的公众讲座记录结集而成。再比如像美国的史景迁写的书,都是在畅销榜上的,那他的书就烂吗?不烂呵,他写得很好呵。我听说,他在耶鲁大学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课,听众爆满,他为什么讲得好呢,难道他的水平就很低吗?你把历史资源、公众兴趣以及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还是很能打动人的。换句话说,这个东西得有人来做,而且是必须高手来做。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有些高手还是把自己束之高阁,悬挂在高高在上的云端,这是不对的。(选自《南方周末》)
1.划线句子“这个就是知识界的责任了”“以前学院里的人太多地放弃了这个责任”两句中,“这个”和“这个责任”指什么?
“这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访谈,回答下列问题。
(1)葛兆光认为文史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葛兆光认为知识精英在经典通俗化这个问题上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一些火热的通俗讲座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个”是指把好的学术传给公众,让精英思想影响公众;“这个责任”是指让精英思想常识化。
2.(1)进行知识训练;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传递知识,影响公众。
? (2)通过各种方法传递经典知识,逐步提高公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从而增进自己对经典的了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讲座水准偏低。这是因为①公众知识和修养还不够,而媒体因考虑收视率的问题而一味迁就;②研究者自身水平有所欠缺,讲座把历史简单化戏剧化。(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浆声悠悠
王兴日
山村小镇外,流淌着一条小河。小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古老的小渡船。小渡船已破旧不堪,没人去考证它是哪朝哪代的产物,几块木板都被河水沤得红黑发紫;木板上的粗大的钉子也都起了厚厚的棕红色的铁锈;船边露出几条手指宽的缝。此船危险!然而,人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往上挤。并且,心甘情愿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个白花花的硬币交给船老板。有什么办法呢?乡里人要到镇上来,镇上人也要出门去,这个渡口是唯一通道。每逢三六九赶场天,小渡船就更加责任重大了。
船老板是镇上的癞子脑壳王兴文,年龄四十有五。和发亮的光头一样,办事干净利落。一手接过满满一船人递过来的钱,从不数一数,“哗”地一声倒在蓝咔叽布扣对襟衣口袋里,便抓过两把缺口少角的浆,一前一后慢慢摇起来。满河平静的碧水立刻激起哗喇喇的细浪,成三角形向四周散开。汩——汩——悠悠的浆声便在小河上轻盈地飘荡。也不知这悠悠浆声起于何年何月,只知道它和木板船一同诞生,癞子脑壳的爷老子的爷老子手上就有了这小船和浆声。人世沧桑,小镇上的人和事几经变迁,只有这河,这船,这悠悠的浆声依然。癞子脑壳站在船头,时不时还哼几句不知名的山歌。他嗓音凝重、浑厚,是个天生的山歌好手。
“癞子脑壳,划船几年了,多少总赚了点儿钱,舍不得做条新船?”经常有人这样提醒他。癞子脑壳笑而不答,仍然眯着双眼划船,他是一张金口,难得启齿。“挤死人了,丑癞子脑壳,花点儿钱做条大的船多好。钱又赚得多,我们也不要挤了。”有人怀有对癞子脑壳轻微的不满,愤愤然。“癞子脑壳肯定在信用社有笔款子!”听了这话,癞子脑壳依然不答,只独自“嘿嘿”笑。从此,癞子脑壳在银行里存一笔钱这一说法便传了开去。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四个木工师傅,是癞子脑壳请来的。不负众望,癞子脑壳真的有笔存款,他到墟上买了一大堆圆滚滚的杉木筒子。木工师傅在小河上就叮叮咚咚地干了起来。没几天,小河上出现了一座木板桥。小河变了。水面上没有了那悠悠晃晃的烂渡船。小河幽静了许多。癞子脑壳并没走,搬来一个竹椅子放在桥头,坐在椅子上翘起二朗腿,仍然是细眯着双眼,一副悠闲自在的神态,只是再没哼山歌。仍然收钱,规矩却稍有修改:坐渡船五分一个,过桥收两分。似乎是出于一种本能反应,小镇上的人们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于是议论纷纷:“自从盘古开天地,没听说收过桥钱的。”“癞子脑壳是在赚黑心钱!”也有人说:“不收点儿钱,以后桥坏了谁修?”
终于有好事者告了癞子脑壳一状。没几天,木板桥上一前一后走来两个穿白衣服、戴白圆顶帽、帽檐上贴着一颗鲜红发亮的红星星的人。是公安局的!“你是王兴文吗?坐在这里干什么?”其实他们早已知道他是谁,癞子脑壳吓了一跳,不知是祸是福。“在、在收路费。”癞子脑壳开了金口,结结巴巴地回答。“不行,你这是在收买路钱!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两个人声色俱厉。“从前划船是五分一个,现在是两分。”“半分也不行。以前你是劳动所得,现在你是不劳而获!至于你架了桥,可以作为一件好事表扬表扬。今后不准再收。”说完扬长而去。癞子脑壳张着嘴,睁大一双眼,直勾勾地望着他们的背影。从此,木桥边不见了癞子脑壳的身影,河水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木桥上川流不息地走着男女老少。
事也凑巧,过了一段日子,突然电闪雷鸣,阴天黑地连下了几天暴雨。小河涨水了。咆哮的河水把新木板桥冲得无影无踪。洪水退尽以后,河面恢复了平静。河水仍在缓缓地流淌。周而复始,河面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那只古老的烂渡船,船头依然站着癞子脑壳昂首挺胸的身躯,依旧有粗犷的山歌和着悠悠的浆声在河面上轻盈地飘荡。每逢三六九的赶场天,人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挤那条烂渡船。还是从口袋里掏出白花花的硬币交给癞子脑壳。小镇依然,小河依然,悠悠浆声依然……
选自《那团云雾:1985—1988全国优秀小小说赏析》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癞子脑壳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小说中的“渡船”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写了一场连下了几天的暴雨,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生活中常遇到的理与法问题;也提出了守旧与创新的问题,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的缩影。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对生活有计划,办事干净利落;勤劳乐观,不张扬,不斤斤计较,敢于改变现状;顺从政府指令,不善于为自己争取合理利益。(每点2分,回答出2点即可)
小题1:(4分)“渡船”代表一种衰败落后但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是旧思想、旧传统、旧事物的象征。
小题1:(4分)为小桥被冲毁和烂渡船的再次出现做铺垫。预示癞子脑壳改革的失败结局,体现出开创新局面的艰难。(每层2分)
小题1:(6分)示例一: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即怎样看待合理而不合法的事情。癞子脑壳收过桥费不合法,招致乡人的愤怒和公安局的干涉。但从另一角度看,花钱修桥,方便出行,获得报酬,这又是合理的。
示例二:守旧易,按照祖辈沿袭下来的路子做事,是最容易的;改革难,难在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法是最难改变的。癞子脑壳沿袭摆渡收费的做法被人们默认,但是架桥收费改变了现状,招致反对,这是一个特定社会时期的缩影。
(能够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本题解析: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着老农为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我”解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个人主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