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9 21:08: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以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书是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小题2: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三个作用。?(3分)
?
小题3: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说说为什么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会 “惊奇”、“羞愧”和“窘迫”。?(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1)设置人物活动环境;(2)展示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3)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分)
小题3:(表面原因:)(1)他认为乞丐只会讨饭要钱,没想到乞丐会要书。(2)他没有书给乞丐。(3)在小姐面前丢了脸。(深层原因:)(1)人活着有钱就行了。(2)不愿读书,购书只为装门面。(3)不读书又死要面子。(意思对即可))(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拔高主题;E项胡乱推测,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结构要从承上启下两个角度展开。同时应想到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展示人物的身份特征,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术语。
小题3:抓住原文“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与“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本书店没有一本书是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三个关键句子加以分析即可。解答此类题目既要阐述句子的表面原因,更要理解其深层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20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了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选自《散文百家》)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二自然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的含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花开得早,随处绽放。
  ②花色金黄鲜亮,花期长。
  ③可食用,能败火祛毒。
  ④生命力强。
  ⑤种子回归乡野。(答出4个即可。)
2.(1)新鲜的蒲公英运到城里,被那些从乡间走进城市的人们买走。
  (2)漂泊在外的人对故土和亲情有着永久的眷恋归依。(意思对即可)
3.运用比喻。“微微燃烧的火苗”形象地写出了花开的形态、色泽和动感。运用拟人,“醒着”“沉睡”等,赋予泥土、村庄、鸟、虫以人的神态,生动写出了蒲公英和时令的关系、时令对村庄的影响。(意对即可)
4.含意:蒲公英无论在哪里都要飞回乡野;漂泊在外的人无论游离多久,灵魂终会回到故乡亲人中间。作用:点明文章中心,抒发对故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兰亭集序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书法史上,作者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___”
2.概述第①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走向灭亡。
B.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死亡。
C.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灭亡。
D.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归结于死亡。
4.第②段中两次使用了“俯仰”一词,说说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析本文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2.记叙兰亭山水胜景和聚会盛况及与会者“乐”之心情。
3.C
4.第一处“俯仰”上承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下启有关两种人的论述,有结构上的过渡作用。第二处的“俯仰”主要是感叹聚散无定、人生短暂,为由“乐”转“痛”张本(或铺垫)。
5.文章开头叙游宴之事,以“乐”字起笔;接着由乐生忧,感慨死生之大,道出心中之“痛”;最后抒写在悲伤深沉的感叹中蕴含对人生的珍惜之情,归结于一个“感”字。作者的情感变化跌宕有致,自然天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的抒情性
  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轰动大上海。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它清新、自然、淳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与众不同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出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比如《血掌记》^91考试网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带发修行仍忠贞不贰。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都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女驸马》中冯素珍唱的“民女名叫冯素珍”,都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好听”是广大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性,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合悲欢。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解放前150多年的孕育,终于形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选自胡亏生《黄梅戏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黄梅戏富有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抒情性风格。
B.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C.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唱腔上表现为它具有个性特色和格调,一般观众则评价为好听。
D.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
2.下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的腔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调,表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B.套曲代表了黄梅戏的最高水平,这一体系以平词为核心,包括数板、对板等腔体。
C.平词具有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功能,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情感。
D.只有将黄梅戏的各种腔体进行耦合交叉,才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仙配》以优美的意境表演,生活化的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喜爱它的清新、自然、淳朴。
B.《天仙配》的唱词充满诗情画意,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见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唱词。
C.黄梅戏剧本创作中,在情节的安排上强调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创造有利于抒发人物感情的情境。
D.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看,它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孕育,表达了皖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中写到司马昭恃功犯上,挟天子而令诸侯,当时的魏主曹髦惧之恨之,一心要除掉他。曹髦在和大臣们商议时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后来就约定俗成为一个成语,你能说出这个成语吗?


参考答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形象,根据上下文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