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9 21:11: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_______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在文中空白的划线上填上恰当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课文顺序)
2.文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 ]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3.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
B.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
C.在这淡淡的月色下,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世界”似的。
D.朦胧的月色能赋于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往。
4.第二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5.解释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
“小睡”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使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
7.“这是独处的妙处”中的“妙处”是指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泻 浮 笼 画
2.C?
3.B?
4.C
5.朗照;隔着淡淡云的月光
6.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第三、四期,即公元前1735—前1565年或略早)、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前100年),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
余世存
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所以他改号十力。“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雨非世故地禁锢人情。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熊十力因学问与粱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时,熊十力不甚解气,趁粱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⑤他爱吃肉,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好。徐复观做蒋介石侍从室官员,给他一百万元支票,被他大吼大叫地骂走;郭沫若看望他时,给他带一只老母鸡,一起痛骂蒋介石,让他快活异常。牟宗三首次见到他的恩师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颈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他说得对,因为他是以生命灌注诸子,而其他人虽然“学问正确”或“政治正确”,却把诸子出做对象,一种学术项目或学术课题的研究对象。
⑥“文革”让熊十力痛惜文化和人性的沦亡。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⑦在这样无限寂寥的暮年,熊十力感叹: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问学之青年,后顾茫茫……即使如此,这位现代中国新儒家最富原创性的奠基人,仍然寄托宏愿于未来:“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⑧话语传达出来的神奇,并不能掩盖熊十力在生活当中的平凡,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个寻常的中国人,他不过把普通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人性“仁守”了一生,井培养了极为优秀的弟子弘扬这种道德自我、个体本位和文化自觉。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青岛出版社2008年i月版,有删改)
小题1:熊十力为什么“中年改行学艺”?他“搞起学问来”有何特点?(4分)
小题2:作者如何评价熊十力“没规矩”的言行?请从第四段中选取一例,简要分析其“没规矩”的言行。(4分)
小题3: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4分)
小题4:这篇传记题目为“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你认为他的这种“狂放与疯癫”对他的学问有何影响。请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原因“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2)他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或更深入、透彻、彻底),“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或触及人性,“拓展人性自由”)。(评分标准:每问2分。第一问引用原文或大体意思对即可给2分;第二问每方面各1分,或引用原文,或概括,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2:作者认为“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而非世故地禁锢人情”。
可从以下几例中任选一例:①讲到兴头拍打学生,②探讨佛经与人扭打,③学术争论骂人“笨蛋”,④赤身沐浴接待访客,⑤信札著作字迹潦草。
(评分标准:每问2分。第一问如答案所示,引用原文其中一处,突出了对“人性”的拓展或激活即可给2分,用自己的话大意对亦可;第二问任答出其中一例,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
小题3:①多方面选取例子。事例来自传主不同的生活阶段:任教时期、文革时期;来自生活的不同方面:教学、学术探讨、吃饭上的爱好;来源也多角度:如“牟宗三”一例明显来自学生的回忆。
②文中有多处引用。有熊十力说过的话,有其文章中的话,也有他人的评价,这些都体现了言之有据、真实可信的特点。
③不夸大,不隐瞒。对熊十力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作者并未通过一些文学手法加以渲染、夸大其词,而是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表现其特性;而在选取事例时,作者也毫不避讳,不有意隐瞒,甚至连辱骂他人、与人扭打、赤身沐浴这样的例子也会选入。
(评分标准:任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答出两个方面得4分。每个方面要有观点,有例子,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4: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第四段种种“没规矩”的言行,表明其虽性格怪异,却醉心学问,极富钻研精神,他所追求的“拓展人性”其实正是他真性情的体现,为其学术成就达到一定高度创造了条件,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
②第五段讲他“爱吃肉”,通过两个事例正反对比,表现了他不慕金钱,只追求学问的高尚品德,这种追求上的无功利性才会使学问跨入更深的境界。
③与牟宗三交谈一事,则表现了他不信古人,不信权威,敢于质疑,大胆狂妄的独立性,这样他才会不落入古人窠臼,有所创建,是其“以生命灌注诸子”的最好体现。
④第六段其“文革”中的怪异行为,实则表现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国家的深沉情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现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是这使他的学说得以弘扬并培养出诸多优秀的弟子。
(评分标准:从任一角度答都可,其中 “影响”3分,“看法”3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语段的内容概括题,比较简单。选准区位后对语段进行逐句分析即可。尽量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这也是一道语段概括类题目,审清题干,首先是“作者如何评价熊十力“没规矩”的言行”,然后是“选取事例分析“。
小题3:这是一道手法题,“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真实主要体现在记述真人真事,适当引用作者的话语,细节的描写也能增强真实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小题4:这是一道全文的探究试题,探究试题试题一定要明确题干要求,本题的要求是““狂放与疯癫”对他的学问有何影响”,那就应找到哪些“疯癫“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对他“学问”的影响是什么?答题时事件可以概括,影响一般要用原文中的词语。“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他不过把普通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人性‘仁守’了一生,并培养了极为优秀的弟子弘扬这种道德自我、个体本位和文化自觉”“他说得对,因为他是以生命灌注诸子”“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结合文中这些语句可以找到“疯癫”的行为对学问的影响。通过上面的两个题目的分析,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目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相比较要难,河北的高考两种文体平均分的差距在5分以上,所以一般都要选择“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题,实际上实用类文本阅读实际上就是以概括材料内容为主,难度当然很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②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作具体的天气预报。
  ③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④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1.第①段中加粗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的加粗的“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为什么说“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从哪些事例中说明了某些系统或方程具有混沌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即使知道了,它的“物理方程的解”也会出现混沌性质,不可能有正确的解释。(意对即可)
2.人们很难准确地作出比五天更长远的天气预报。
3.因为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4.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
5.(1)轮赌盘的旋转方式(物理方程的解);(2)五天后的天气预报,(3)制约大脑的方程(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4)绕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
  ②现在小结如下: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去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有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1.“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的“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幽默的语气说明宇宙坍缩的时间远在人类灭绝之后,不必为此恐慌。
2.宇宙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
3.风趣地说明宇宙的未来按现在密度可以预言,但现有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实际上宇宙的未来又难以下定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