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C项,“消除了小老板的惊惧和误解”欠妥,由下文的“小老板弓着身,一路小跑”可以看出;D项,“细腻”有误,应是简笔勾勒。)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C
小题2:①“希望”:指治好“我”的病。(2分)
②“希望”:指“我”能通过写文章走出人生的困境,找到未来的出路。(2分)
小题3:要点一:第一次写“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却“急着说她自己”,表现了“我”十岁时生活轻松、快乐,当时的母亲年轻、好胜、可爱。(2分)
要点二:第二次写“作文得了第一”的事,是在“我”二十岁双腿残废后,母亲已经“有了白发”,母亲主动提出此事是想鼓励我振作起来,帮我寻一条生活的出路。(2分)
要点三:两次描写形成了对比,既写出了母亲的变化,也表现出母爱渐趋无私与深沉。(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是母爱的象征,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见证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付出。
②合欢树是作者的象征。它曾经弱不禁风,因承受着母爱而生机勃勃。
③合欢树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合欢树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思念永远。
④合欢树象征着母子间的亲情,树的成长见证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
⑤“合欢”二字婉转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无法和母亲共享成功的快乐,无法回报为自己辛勤操劳而致早亡的母亲。
(每点2分 )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写小冲突是为了突出母子的感情融洽,为后来思念母亲做铺垫。C. “作者选取了每个人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不准确,只是作者本身的转折点。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个希望,“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是希望治好我的病。第二个希望,母亲四处帮我借书,是想让我精神上有所成长,又不停地找偏方给我治病,是想在身体上让我健康,所以总的来说是指找到我的人生之路。
点评: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要根据前后文加以理解。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世”,要是能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风,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其实对本题的解答,并不全是一般答题模式的解答,更多的是对史铁生的了解程度。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时,先要明确这两次提到“我”小时候作文比赛得第一的事到底在文章的什么位置,然后看母亲对这又有什么样的反应。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4:试题分析:合欢树是本文的题目,也是贯穿文章的灵魂。合欢树是作者的象征,是母爱,是母子间的亲情,还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秋月明
杜成明
在中国人的心里,月是中秋的背景,也是中国最动人最纯真的面容。因为中秋,月才更加晶莹和圣洁;因为有月,中秋才更加温馨和丰润;盈盈的月光,不仅让古代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更让他们“居高声自远,月下独轻吟。”一章章精美无比的诗句,千秋传诵。月的中秋,在古老的描述里,被人们提炼得那么精彩,那么精致,那么精妙绝伦。
节气,代表着季节的一种顺序。而中秋,不仅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激情,也点燃了我们最宽广的梦想。风俗中长大的月亮,在诗意的夜晚,依然透出几分固有的清纯和庄重。中秋起源于古人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天报拜土地神的遗俗。①这些像经文一样饱含着诗意的故事,在岁月的轮回里把人世最美的眷恋交给延伸的遥远,在广袤的天际间撒下反复的浅吟,渐生低眉地怀想。
中秋,是思念的日子。因为中秋,月亮才有了永世的歌谣。《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中秋之夜祭月拜月的情景。鲜活细腻的触角从宫廷,达官显贵,逐步沿袭于民间,经久不衰。中秋祭月早于周朝。民间拜月始于魏晋。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日渐盛行。到宋代,正式定为中秋节。②沿着千年的屐痕,我们分明能找到中秋恒久的背景: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像一只远古纯净的琥珀,散发着纯朴古典的韵味,在执手相亲的人间,享受着安谧祥和的栖歇。
正是这样,那一扇扇开启的窗子,那一双双用手慢慢拂过的供品,无语而又忠实地衬托出一帘青幽地祈福。有着月亮一样质地的中秋月饼,更让人们在心灵低回的呢喃里,见证着过往的岁月和一个个时令上的仲秋。月光朗照的小院,那些和月亮一同升起的香火,似乎隐含着某种恬美的旧梦和我们来不及诉说的期许。八月风轻,我们抬眼望去,头顶是幽蓝的天幕,上面横着几盏稀疏的星斗。我们站在中秋的月下,正是这一轮月亮,曾经照亮过无数的古人,也同样照亮现在的我们。那清澈的眸波,沉浸在岁月的微茫里,一次又一次洗过记忆的碎片,越过我们的村庄,穿过我们的家园。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明月升起,紫气东来。有意味的中秋之月,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开始。在一片夜色温柔的旷地,我们还能依稀看见那一扇扇开启的窗子,那一颗颗虔诚的心灵,那一抹抹孩子一样开心的微笑。几多的痴怨怀想,几多的春悲秋恨,只是一滴月的残露,圆也罢,缺也罢,都是人世清澈的心灵和忧郁的花朵;都是人们对丰满自足的向往;都是人们渴望亲情,渴望团圆,渴望康乐的寄托。
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写在纸上的月亮,以温柔绮丽的姿态引导着我们的心灵,向深邃的夜空,向无限遥远的终极伸展着我们不能停止的渴望。挂在天上的月亮,以苍穹的湛蓝擦拭我们飞翔的翅膀,以无穷的奥秘辉映我们的梦想。在天上,在心上,我们渴望奔月,渴望人类与宇宙对称的深远和辽阔。月亮是我们的梦,梦就这样召唤着我们,召唤着我们穿越时空,踏月追风。
穿越浩瀚的银河,被月亮镶嵌的梦,具备了无限的属性。自然之子天真而崇高的想象力是对我们神五、神六的理想设计。当我们通过超越自身而实现人类对月的最好抵达。华夏人几千年的美好向往,终于与多少代人的热烈渴望有了一个完美的对称。身融月中,我们纳百川之琼桨,含高天之雨露,亦俗亦雅,亦奔亦放,亦幻亦真。今夜,水边的洞箫如花开放;今夜,就让我们返回月亮的身旁。这种宇宙里显现的最美好的背景,这种人类揽月的壮举,注定是中国最壮阔,最坚实的中秋背景。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
小题1:指出文中划线句子①中的“这些”一词指代的内容,解释文中划线句子②中“屐痕”一词的含义。(4分)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中秋)点燃了我们最宽广的梦想”中的“梦想”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3:文章结尾引入了“神五、神六”,又说:“这种人类揽月的壮举,注定是中国最壮阔,最坚实的中秋背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7分)
小题4:结合全文不你自己的知识积累,探究“在中国人心里,月是中秋的背景”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些”之古人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天报拜土地神的遗俗。(2分)“屐痕”指中秋节历经千年的演变过程(阶段)。(2分)
小题2:梦想的内容,具体是:思念、团圆、不能停止的渴望(追求,飞天的梦)。(美格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小题3:(1)结构上:呼应了前文“月是中秋的背景”中秋恒久的背景“等语句,使结构完整。(3分)(2)内容上:丰富了中秋月的内涵,拓展了文章的内容。(2分)(3)主旨上:表达了对中秋之月的喜爱,对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升华了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小题4:“在这个人的心里,月是中秋的背景”,月与中秋密不可分。这是因为:(1)国人对月的崇拜。(2)国人对“月”的多种联想和想象。(3)赋予月丰富内涵和寄托。月圆则团圆,月缺则分离等等。(4)月的清辉和圆缺,和儒家平和的精神和道家“无常”的思想暗合。(每点2分。答到3点,可得满分。答案不限于此,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事实与解释
李德顺
给你一种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打着科学或哲学的旗号,加以似是而非的解释,借以诱人上当受骗,这正是众多骗术的常见伎俩。我们要想识而破之,不入其圈套,就要保持头脑清醒,特别要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哲学层次上的素养。
首先,应当注意“事实”究竟是什么,这里大有讲究。比如魔术师在台上,可以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人分成几段,移来移去。这里的事实是什么?是一个活人真的被肢解了吗?当然不是。——魔术师是绝不会承认这一点的。成功的魔术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使观众产生了一个人被肢解了的视觉心理印象”这个事实,并不是真正杀人并使他复活那个事实。“心理事实”也是事实,但“此事实非彼事实”,不可混淆。相反,假如有人用魔术师同样的办法,却宣布说:“我有神通,能够把一个人肢解,然后再让他复原。”那么这人一定是个骗子。因为他标榜的是虚幻和假象,不是事实。然而,许多受骗者却分不清这里的两种事实,从而导致真假不辨。比如,有人通过某种表演,宣称“把水变成了油”,你不去考察水分子是否变成了油分子,只看有燃烧发生,就信以为真,那就是没有抓住真正的事实。因为“眼见(心理)之实”并不一定是“自在之实”。
其次,是要抓住“解释”,弄清它的根据。解释不等于事实,一种“解释”同它所解释的那个“事实”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解释可以多种多样,怎见得就是你说的那个原因和道理?因为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即使事实本身确凿无疑,面对一个同样的事实,人们之间也会有彼此不同的解释,在科学上有时也是如此。既然这样,那么在各种各样可能的解释
中,我何以要相信你的解释?也就是说,弄清一个解释体系同它所解释的基本事实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非常重要。否则“听风就是雨”,见到一点事实就轻信一套解释,就很容易落入圈套。比如,骗子们常常先给你一个看来无可否认或无法验证的“事实”,比如他那一套“在别人那里或别处如何如何有效”之类,然后向你灌输一套他编造出来的“解释”,其实不过是用以转移注意力,让人忘记从事实本身去找证据。特别是当人们对具体的事例(“事实”)缺少足够知识,很需要解释而自己又不能解释的时候,这种手法就很容易奏效。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受骗者虽然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在看和听,但实际上却是用人家给你的思路在思考了——也就是说,受骗者的感官还是自己的,而头脑却被换掉了。欺诈的妙用,常在于此。与之相反,正派人的正派做法,是对自己的“解释”高度负责,绝不夸大其词,随意乱说。科学是诚实的,真正的科学家是诚实的人,他们从不靠吹嘘,也不爱搞“炒作”,总是老老实实地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并且总是界限明确,认真负责,留有余地。有时即使解释得不够完善,那也主要是发展水平问题,而绝不是有意欺骗。在科学的解释中,至少对“解释与事实的联系”是认真负责的,解释的根据都是采自发展着的实践,有据可查,并且都经受过并将继续经受严格的检验。“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就是一般说来,没有什么比依据科学和实践的解释更可靠。所以,我们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免遭诈骗的危害。
(选自2012年9月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与“事实”有关的内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所指的“两种事实”分别指的是“视觉心理印象”的“眼见之实”和真正的事实的“自在之实”。
B.骗子宣称“能够把一个人肢解,然后再让他复原”或“把水变成了油”,这是虚幻和假象,不是事实。
C.同一个“事实”的解释其实并不止一种,但每一种“解释”与它所解释的“事实”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D.骗子所呈现的“事实”如果看来无可否认或无法验证,那么他对此事实的解释则一定是他编造出来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先从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入手,点明这种哲学层次上的素养在识破骗子伎俩方面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魔术师舞台上的表演为例,阐释“事实”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出“心理事实”也是事实,但“此事实非彼事实”。
C.第三段阐述解释与事实的关系,把骗子的“解释”与科学家的解释对比,指出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免遭诈骗带来的危害。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并且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述对待事实要依据科学和实践的解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真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我们就能保持头脑清醒,对骗子的伎俩识而破之,从而不入骗子的圈套。
B.之所以掉进骗子设的圈套,是对事实缺少足够知识,很需要解释自己又不能解释,不能从事实本身找证据,从而上当。
C.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用实践和技术来解释,因而这种解释也是正确的。
D.遇事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才是我们对待“解释”的正确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并不是每一种解释与对应的事实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小题2:并不是每一种解释与对应的事实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小题3:A项表述绝对化,与原文文意明显不符。B项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因而这种解释也是正确的”属无中生有,原文无此表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