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1:13: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4分)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① 睡态:香梦沉酣、? ② 环境:? ③??、红香满身 性格:? ④??、随性适意
参考答案:①落花为枕 ②憨态可掬(娇憨可爱、睡语酒令)③蜂围蝶绕 ④豪放旷达(豪兴宛在)
本题解析: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4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异国秋思 庐?隐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在那一天午饭后,波便提议到附近吉祥寺去看秋景。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经过这一带森林,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副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是使她们乐游忘倦。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唉!这仅仅是九年后的今天。呀,这短短的九年中,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命运要我喝干自己的血汁,如同喝玫瑰酒一般……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我们便向前面野草漫径的小路上走去,忽然听见一阵悲恻的唏嘘声,我仿佛看见张着灰色翅翼的秋神,正躲在那厚密枝叶背后。立时那些枝叶都悉悉索索地颤抖起来。草底下的秋虫,发出连续的唧唧声, 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凄冷;不敢向前去,找到路旁一张长木凳坐下。我用滞呆的眼光,向那一片阴阴森森的丛林里睁视,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潺湲碧水了。水上绉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不知不觉叹道: “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市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当然是无人想起的。不过,我们却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渴望得些好消息呢!况且我们又是神经过敏的,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唉,破碎紊乱的祖国呵!北海的风光不能粉饰你的寒伧!今雨轩的灯红酒绿,不能安慰忧患的人生,深深眷念祖国的我们,这一颗因热望而颤抖的心,最后是被秋风吹冷了。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分点概括。(6分) 答: 小题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吉祥寺的秋景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3: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把本文的题目译为“Autumn in a Foreign Land”(异国之秋),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妥当吗?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景中含情,物境、人事均融贯于作者的情绪之中,折射出她那无法消逝的悲愁。 B.作者开篇描写秋天、毛豆叶子、小野菊等,景色苍凉而凄冷,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文题相照应。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着欢乐、骄傲与希望的人生暮春的游玩图景,与作者历尽苦海、心痴百结的人生初秋形成鲜明对比,倾注了作者难以排遣的辛酸与叹息。 D.作者用词富有文采,讲求修饰。特别是双音节词(如凉劲、弥漫等)和四字结构(如树木葱茏、菊茂蟹肥等)的使用,驾轻就熟,信手可拈,准确而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 E.作者触景生情,感时生悲,在注重传达心情意绪与韵味同时, 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运用对比映照,随物赋形,在有限的画面中引出无限的诗情。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异国他乡漂泊的孤独与悲凉;②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③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辛酸与叹息;④对美好年华远逝的感伤与无奈。 小题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2分)作者将现实中的秋霞想象成一位踏云赤足的仙女,形象地传达出吉祥寺的幽妙意趣;由眼前的彩霞想到飞鸦、征鸿,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无法寄托的愁情和深深的眷恋。 小题3: 观点一:张教授的翻译不妥。(1分)(1)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传情。本文无论是郊外、公园,还是茶馆、长凳上作者所见秋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2分)(2) “思”是本文的文眼,无论是对年华的追忆还是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莫不围绕着“思”字展开。(1分)(3)题目“异国秋思”有突出文章主旨、统领全文的作用。(2分) 观点二:张教授的翻译很妥帖。(1分)(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秋景,全文先后细致描写了郊外、公园、茶馆和长凳上所见秋景,全文紧扣一个“秋”字;(2分)(2)“秋”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1分)(3)题目“异国之秋”,“秋”作为中国传统意象,内蕴丰富,更能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2分) 小题4:AE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理解的考查,要想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还须知人论世,了解一下作品的写作背景:此文记述了作者庐隐和丈夫1930年东渡日本东京后的次秋游,对异国秋景作了细致描写,引发眷恋祖国的思乡之情,忧国忧民,表现了海外赤子一片爱国之心。本题分值6分,能答出3个方面即可。 小题2:此题是对景物描写手法的考查。写景当然是为了抒情而做到情景交融,再一个目的是由此及彼,由实入虚,由眼前异国之景而触景生情,联想到故国之景,进而抒发思念之情。 小题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赞同和反对都可以。 张教授翻译的题目和原文的题目上,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思”字,有则直观,情感外化;无则含蓄,耐人寻味。 小题4:A、“时空变化”错,应该是“游踪或空间”E、“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筒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在巴金的《家》中,把屠格涅夫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的是谁?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2)简析“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参考答案:(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 A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B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C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2)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胞或者简单有害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我的记忆不如他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经记忆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这种记忆量不大,记忆时间短,而且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选《参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2.对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很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量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参考答案:1.B 2.C 3.D 4.A
本题解析:1. A.应是能变化,只是变化小。C.是指“惰性大”的结果。D不属于题目要求的范围。 2. A.主要职能是吞噬。B.粘住的应是有害物质。D.应是麻疹或猩红热。 3. A.条件与结果颠倒了。B.缺少“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条件。C.“突变能力很强”表述不当,这并不是指能力。 4.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 邓安明 近日,电视剧《步步惊心》在各大卫视播出后,迅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近年随着《寻秦记》、《宫》等穿越题材的影视剧的“亮相”,让人不得不发出深思。 毋庸置疑,历史不是“面团”,不能任人揉捏,不可随意编造,不能滥施斧柯。穿秦、穿清,都是心猿意马,既给观众带不了教益,也无端给“文化因子”注入了添加剂。 在纷繁复杂的年代,当我们面对各种利益和物质的诱惑时,是否还能给历史和文化留一份敬重呢?君不见,某编导为赚取票房,将“红色经典”和“古典名著”进行恶作剧地改编,不负责任地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伪造历史、调侃历史,收到的只能是观众的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恶搞是当下的“文化病象”,“曲笔”创造出来的产物必会误人子弟。在“文化病象”的背后,折射出作者的浮躁心态和文化理念的错位,折射出一些文化人的物质欲望,以及对历史责任感的缺失。在这里,有的人大肆“炒作”自己,有的人“剑走偏锋”,有的人则不惜任何手段买卖所谓的“文化”。 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而不是脱离实际,无谓地在吸引观众和读者眼球上“出彩”。秦文化、唐文化、汉文化……凡是种种,都是先哲经过生活抽离出来的文化精品,具有时代特点,经过历史的检验。曹雪芹、蒲松龄、鲁迅、茅盾、沈从文……他们都是呕心沥血,甘做微木,在寂寞中写就影响世人的鸿篇巨制。 文化不能带动GDP,但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矫正价值取向。古老的华夏民族需要文化的兴盛,更需要常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义,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创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使“软实力”不软,“硬功夫”更硬。 诚然,作为文化的主人,通透历史脉象,关注社会民生,了解当下社情,是提升文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益事。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王树增的《长征》,方方的《武昌城》,刘益善的《染血的牛笛》,刘醒龙的《天行者》,阿来的《尘埃落定》,党益民的《一路格桑花》,钟正林的《鹰无泪》等等,都有如上特点,是反对脱离时代和矫揉造作的作品。 倘若我们清心寡欲,坚守学术操守和文化道德,无妨多走出房门,在浮华的当下多接“地气”,多搞调查与研究,深入挖掘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方式。只有如此,“文化花园”才会花团锦簇,“文化花蕾”才会竞相绽放,才能在时代的呼唤中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收获自信与和谐,实现创新与增殖,积极助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小题1:为什么作者呼吁“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6分) ? 小题2:作为文化的主人,让文化“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的正确做法有哪些?(6分) ?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矫正价值取向;②古老的华夏名族需要文化的兴盛;③我们需要常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义;④需要创造优质的文化“品牌”;⑤使“软实力”不软,“硬功夫”更硬;⑥提升文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2:①通透历史脉象,关注社会民生,了解当下社情;②清心寡欲,坚守学术操守和文化道德;③多接“地气”,多搞调查与研究;④深入挖掘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⑤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⑥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方式。 小题3:首先从批评当下播放的穿越题材的影视剧“不负责”切入,引出话题;接着分析当下“文化病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然后得出“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的论点;最后提出“肩负历史责任”的正确做法。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原文“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而不是脱离实际,无谓地在吸引观众和读者眼球上‘出彩’。……文化不能带动GDP,但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矫正价值取向。古老的华夏民族需要文化的兴盛,更需要常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义,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创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使“软实力”不软,“硬功夫”更硬。……通透历史脉象,关注社会民生,了解当下社情,是提升文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益事”中可归纳出答案的要点。 小题2:“倘若我们清心寡欲,坚守学术操守和文化道德,无妨多走出房门,在浮华的当下多接“地气”,多搞调查与研究,深入挖掘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方式。只有如此,“文化花园”才会花团锦簇,“文化花蕾”才会竞相绽放,才能在时代的呼唤中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收获自信与和谐,实现创新与增殖,积极助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本题的答题区间。 小题3: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写作思路行文,所以解答本题要按这个思路来组织答案。 点评:本文选材有两个优点:一、话题与社会联系紧密,直接切入了当代社会崇尚穿越的弊病,提倡严肃、高雅的文学和历史观,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二、这是一篇规范的议文,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做法,这种结构给学生写作文以很好的示范。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