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9 21:16: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之小吕(节选)
汪曾祺
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祝;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球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
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①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张士林曾经笑他:“这小子,浪漫主义!”还有,搬过来,他可以和张士林在一起,日夜都在一起。
他很佩服张士林。曾经特地为他去照了一张相,送给张士林,在背面写道:“给敬爱的士林同志!”他用的字眼是充满真实的意思的。他佩服张士林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不论是修剪,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有一次林业学校的学生来参观,由他领着给他们讲,讲得那些学生一愣一愣的,不停地拿笔记本子记。他佩服张士林说玩就玩,说看书就看书,看那么厚的,比一块城砖还厚的《果树栽培学各论》。佩服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采花粉呀,交换苗木呀……每逢张士林从场长办公室拿了介绍信,背上他的挎包,由宿舍走到火车站去,他就在心里非常羡慕。他说张士林是去当“大使”去了。小张一回来,他看见了,总是连蹦带跳地跑到路口去,一面接过小张的挎包,一面说:“荷!大使回来了!”
他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果园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这里凡是固定在果园做活的,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远看像支勃朗宁手枪。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只是他并不老使树剪子,因此没有他专用的,要用就到小仓库架子上去拿“官中”剪子。这不带劲!“官中”的玩意儿总是那么没味道,而且,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净“塞牙”,不快,费那么大劲,还剪不断。看起来倒像是你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组长大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心里发笑。有一天,从他的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把全新的苏式树剪,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由你自己使:钝了自己磨,坏了自己修,绷簧掉了——跟公家领,可别老把绷簧搞丢了。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周围的人都笑了:因为这把剪子特别轻巧,特别小。小吕这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地说:“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这算了了一桩心事。
注:①鸹鸹悠即猫头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由于小吕热爱这份工作,很快他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不但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
B.到了夜晚,小吕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数着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叫,还可能有狼,住在窝棚里对小吕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
C.小吕非常开心,路人看见他经常轻快地、兴冲冲地弹来跳去,小张一回来,他也是连蹦带跳地跑到路口去。他开心,看见他的人也开心。
D.小吕佩服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例如采花粉呀,交换苗木,推销产品,给林业学校的学生上课呀等等,他就在心里非常羡慕。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用散文化的方式,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美好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男孩初涉人生时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小说中的小吕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举例说明。(6分)
小题3:果园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请你从小吕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态度和方式谈谈你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快乐开心(在果园中兴冲冲地跳来跳去),天真浪漫或心地单纯(喜欢在窝棚里住),好学勤劳(对果园的每个角落都熟悉,叫得上每种树的名字),对比自己厉害的人衷心佩服,崇拜知识(佩服张士林)。(每点一分,例证一分,写出三点即可)
小题3:(1)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塑造出一个带有世外桃源气息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2)主人公的一切都紧紧地围绕果园展开,为主人公单纯爽朗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营造氛围。(3)打造理想环境,塑造理想人物。(每点2分,注意要有分析过程。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小题4:(参考)以快乐心态对待生活压力。淡化物质追求,满足内心的精神追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心灵回归自热。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文本的写作风格的分析和理解。B项在文本第二段,原文“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说明狼并没有带给小吕可怕的感觉,这些对小吕来说都很新奇,这正说明他还是孩子。D项无中生有,文本第三段“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采花粉呀,交换苗木呀……”并没有提到“推销产品”及“给林业学校的学生上课”。
小题2:此题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中来分析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剖析人物,还可以从这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地把握人物。
此题要求考生能概括归纳出小吕的性格特点,还要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文本第一段写出了小吕对工作的热爱和开心快乐;文本第二段写了小吕热爱自然,浪漫天真的性格;第三段写了他由衷地佩服张士林,表达了对知识的崇拜;第四五段写剪子的事情,写出了小吕好学勤奋和天真可爱。
小题3:要回答小说中果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去考虑,内容方面包括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等。
内容上,果园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形象上,主人公的活动围绕果园展开,塑造了他单纯爽朗的性格;主旨上,用理想的环境烘托了理想的人物,突出主旨。
小题4:小吕对待生活乐观快乐,亲近自然,注重精神的满足;对待工作积极上进,勤奋好学。考生可据此结合现代人对生活的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颓废沮丧等展开分析,对工作的拈轻怕重、眼高手低,重物质、轻精神等方面展开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来,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开史学界的一个争论:甘肃到底有没有“罗马军团”。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带)作战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成为史学上的一桩悬案。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此做过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称: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为“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骊罢”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
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
  2000年后,英国学者大胆推测,这支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该“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随后,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进来,并在古“骊罢”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村民,认为他们就是罗马人的“后裔”。
  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兵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团采用过。《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
  负责该项科研计划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指出,对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源流,可从历史、考古、语言、文化、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直接证据,而人体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的世代遗传性质,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读人群起源、迁徙、演化的“金钥匙”。因此,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利用DNA技术,成了解开这一问题的最大希望。
  谢小冬博士介绍说,几周前,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的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目前正在进行预备试验。
  当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谢小冬博士说,在获得甘肃“罗马军团”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还将充分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甚至风俗习惯、传说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争取全面、准确地得出结论。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古罗马军团可能流落到中国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骊罢城的名字与中国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相同,且它的出现与古罗马帝国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同。
B.英国学者大胆推测,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
C.班固《汉书》中记载,西汉军队曾在郅支城打败过采用特殊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势的奇特军队。
D.中外学者在中国古“骊罢”城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具有高鼻梁、深眼窝外国人特征的村民。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揭开“罗马军团”之谜,许多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心血,德效谦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英国学者。
B.中国古代新疆的“库车”“温宿”城都是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有此为例,“骊罢”城名称的来历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C.《汉书》关于陈汤率军攻克“重木城”的记载,为史学家探讨“罗马军团”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
D.到目前为止,罗马军团的真正去向仍是一个“谜”,谜底只能等待兰州大学的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来揭开。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郅支城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所以郅支之战的情况不能作为古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中国的证据。
B.文章引用《汉书》《后汉书》中的语句,就是为了说明郅支之战的实际情况,从而推测“罗马军团”的去向。
C.在研究“罗马军团”是否流落到中国这一问题上,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不积极态度不能不令人遗憾。
D.要揭开“罗马军团”之谜,不应该只孤立地利用DNA技术进行研究,必须从多角度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推测的结论不能反过来作为证据。
小题:A项“专门研究这一问题”文中无据。B项“不争的事实”错,这只是一种推测。D项说法太绝对。
小题:A项战役地点当时为汉朝控制范围。B项《后汉书》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大秦”。C项不积极态度错,文中无此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本题解析::从内容、结构上加以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庭长在审理撬锁盗窃案时,装出一副大公无私的神气,像前一天一样向陪审人员详细解释和交待他们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一些问题。
B.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C.“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玛丝洛娃被关到监狱后,聂赫留朵夫去探望她,并且交给她一张老照片。玛丝洛娃含情脉脉地看着照片,甚至迷迷糊糊地想象着她当年是多么幸福,于是玛丝洛娃的心头涌上了对聂赫留朵夫的谅解,只是心不再受他欺骗。
D.聂赫留朵夫走之前,西蒙松找到他,叫他成全玛丝洛娃做他的妻子。但聂赫留朵夫说:“她有你这样的保护人,我很高兴……,这事全看她怎样了。”后西蒙松吻了聂赫留朵夫说道:“那我就这样告诉她。”便走了出去。后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了,叫她自己决定自己的婚事,玛丝洛娃陷入了两难境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小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人与天地相参”,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
小题3: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是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
A项中研究清楚“天”也就清楚的了解了“人”,是强加因果,原文中无根据。C项可依据原文第四段判断,“人事”指的是社会人际之事, “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即指人体身心健康情况”,以偏概全。E项引申过度,“《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无依据。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医疗实践活动是维护“这种和谐”,首先要明确“这种”具体指什么,从文本中寻找可以看到“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此后分析医疗是调整和维护即能得出答案。《内经》中的“天人合一”是参照依据,文章分析要细致入微。
小题3:本题考查文本的梳理探究能力。
现代的理念与古代文献暗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从《内经》中的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启迪意义很大,要弘扬其中精髓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便可。本题难度不大,大多考生都可以把握,分数高低主导在表达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