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A.富贵而归故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小题5:(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铭,铭刻)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B(B均作介词,表被动;A 连词,表顺承/递进;C代词,代人/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才)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
点评: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盖”指大凡,“困厄”是指在穷困的时候,“侮”指轻视,这三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于此”译为“在这里”,“量”是估量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国士之目目:名称。
B.议者方之刘真长方:比拟。
C.会得白鹿会:恰巧。
D.属文长作表属:隶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羁人之寒起
B.为山阴诸生故其为诗
C.公以是益奇之不以模拟损才
D.遂乃放浪曲蘖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说明徐渭有才气及孤傲的一组是(?)(3分)
①然数奇,屡试屡蹶。?②好奇计,谈兵多中。
③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④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⑤其名不出于越。?⑥以疑杀其继室下狱。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是山阴县生员,他在巡抚胡宗宪幕中,曾经为胡写奏章,嘉靖皇帝看了大为高兴。此后,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徐文长之手。
B.徐文长在科举上不得意,纵情于饮酒、山水,写出高水平的诗文。他追求高雅,不和流行格调相合,对当时的所谓文坛盟主很不客气,因此他的名气不能超出越地。
C.徐文长还擅长书法,笔意奔放苍劲,正如欧阳修所说的,美女虽老风韵犹存。他还以余力作画,超逸有致。
D.到了晚年,徐文长装疯卖傻更加厉害。有时带钱到酒店,叫下层仆役一起喝酒。还用斧头砍自己的脑袋,用锥子刺自己的耳朵,结果都没有死。
小题5: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B.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C.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D.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6分,共6分)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4分)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D
小题6:(1)将士们在他面前,跪着说话,趴着走路,不敢抬头;可是,文长凭自己只是他部下一个生员却对他满不在乎。(4分)
(2)他最终 因为杀死继室的嫌疑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属:同“嘱”,叮嘱。
小题2:A、助词,的/助词,取独;B、动词,是/动词,写;C、介词,因为;D、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小题3: ①说徐渭命运不济,运气不佳。⑤指徐渭文风与世不同,所以他的名声不出越地,与其才气无关。⑥陈述他被怀疑杀死继室而下狱的事实。
小题4:“他追求高雅,不和流行格调相合”错误,“雅”应为“平素,素来”,此句应为“文长既然向来跟当时文风不相协调”。
小题5:能正确翻译,才能正确断句。文长喜欢写字,笔意雄健活泼像他的诗一样,在苍老挺拔中显出飘逸可爱,正如欧阳公说的美女老了总有余留的风韵。
小题6: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膝语蛇行:跪着说话,趴着(像蛇一样)走路。以:凭。傲之:对他满不在乎。(2)卒:最终。以:因为。下狱:被关进监。论死:判处死刑。
附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任浙江主考时,对他的才华表示惊奇,有“国士”的名称。可是他命运不济,屡次应考都是落选。
中丞胡宗宪听说他的名声,聘请他在幕府中当幕客。文长每次去面见,总是穿葛布衣,戴黑头巾,纵谈天下大事。胡公非常赏识。这时候,胡公指挥几路兵马,威势震动东南地区,将士们在他面前,跪着说话,趴着走路,不敢抬头。可是,文长凭自己只是他部下一个生员却对他满不在乎。议论的人把文长比作刘真长、杜少陵。
当时恰好捉到一头白鹿,胡公就嘱托文长写奏章。奏章送上去,嘉靖皇帝很高兴。胡公因此对文长更加赞赏。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文长的手。文长对自己才能和智谋看得很高,喜欢奇特的计谋,谈论军事多中肯,他把普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件看得合意的,可是,他终于没有遇合的机会。
文长已经在主考官那里不得意,于是就尽情地饮酒,游山玩水,走遍齐鲁燕赵等地方,看尽北方沙漠风光,他见到的山的奔腾、海的冲激、沙的飞扬、雷的震动、雨的轰鸣、树的倒下,以及幽深的山谷、繁华的都市,各种人物、游鱼飞鸟,一切令人惊奇的形态,他都一桩桩地表现在诗中。他的胸中又有一股勃发的不可磨灭的豪气,英雄找不到出路无处安身的悲愤。所以他写的诗,像在生气又像在发笑,像流水在峡谷中轰鸣,像种子从泥土中发芽,像寡妇在夜里哭泣、游子因寒冷而起身,虽然诗的格调有的显得低下,可是构思独特,有一种帝王的气概,不是那些像妇人服侍人那一类所敢仰望的。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识,气势沉雄而文法谨严,不因为模仿别人而减少才华,不因为议论而伤害了风格,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文长既然向来跟当时文风不相协调,当时叫做文坛盟主的,文长都对他们大声叱责,瞧不起他们。所以文长的名声没有超出越地,真是可悲啊!
文长喜欢写字,笔意雄健活泼像他的诗一样,在苍老挺拔中显出飘逸可爱,正如欧阳公说的美女老了总有余留的风韵。他有时用剩余精力画花鸟,都高远不俗,富于情致。
他最终因为杀死继室的嫌疑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张太史元忭竭力营救,才能够出狱。到了晚年,悲愤更深,装疯卖傻越来越厉害。有权势者登门拜访,有时拒之门外不让进来。时常拿着钱到酒店,招呼那些地位低贱的人一起喝酒。有时候自己拿斧头砸破脑袋,血流满面,头骨都砸断了,一摸就发出声响;有时候用锋利的锥子戳自己的耳朵,深达一寸多,竟然都没有死。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楚相亡璧 亡: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 让:谦让
C.始吾从若饮 若:你
D.我顾且盗而城 而:你的
小题2:下列各项加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益,反见辱君既若见录
B.以子之材能乘骐骥以驰骋兮
C.然恐秦之攻诸侯唯草木之零落兮
D.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C.因而数让之曰
D.子毋读书游说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张仪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3分)
①视吾舌尚在不?②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③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④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⑤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⑥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小题6: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的一段文字断句。(4分)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2)翻译下面的句子。(共6分,每题3分)
①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
?
②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A
小题6:(1)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4分,错、漏两处扣1分)
(2)翻译(6分)
①(张仪)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
(3分,事,侍奉;苦,使用用法;翻译要大意准确,语句通顺)
②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
(3分,“以之为”、“与之”两处省略;大意准确,语句通顺。)
本题解析:
小题1:让:责备。
点评:本题中的四个实词全都是课内实词的转移,所以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是为课外拓展打基础,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小题2:主谓之间,取独。? A.被/副词兼代第一人称“我”。B.介词,凭借/连词,?
D.代词,指代张仪/形容词词头,不译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副词、助词、介词、代词等,这是一道规范的文言虚词题。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3:A.学术:古义,学习谋略;今义,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B.使用:古义,让(秦王)重用;今义,使人或器物等为某种目的服务。C.因而:古义,因,趁机,介词,而,连词;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小题4:②④为苏秦的观点,⑥表现张仪以牙还牙的性格,①③⑤全表现张仪有远见卓识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筛选信息题,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远见卓识”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而扩大答题范围。比如本题中的⑥。所以考生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题干信息。
小题5:张仪对被打怀恨在心,“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可看出。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考生答题时要细心。
小题6:(1)考生可以凭语感、常用的句首句末词(以助词、连词为主)、相同的句式结构等来断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理解句意。(2)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莫:没有谁。事:侍奉。苦:使……受苦。②以为:以(之)为,把他当作,意译为:任命。与谋:与(之)谋。
点评:文言文的断句并非难点,这个句子选得不太好,标志性的词语不多,增加了断句难度。本题两个句子的翻译也不难,只有“苦”的使动用法稍难一点。符合高一学生的学情。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