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A.问宿卫之臣于左右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 B.帝悦而止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 C.朕委卿以大任者告以逆谋 D.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乃生异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2)①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
②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
本题解析:
小题1:视:比照,与……比
小题1:把,介词。A.向,介词/到,介词。B.表承接或修饰,连词。/却,表转折,连词。D.你的,代词/于是,连词。
小题1:①仅陈述拜住世袭祖先官职,难见其贤。⑤是皇帝所为。⑥是间接表现,非直接表现。
小题1:得到元帝奖赏的是张养浩
小题1:(1)3分,每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平章王毅/右丞高昉”中间可断可不断。
(2)①“左右”1分;“咸”1分,大意1分。②“困”1分,“充满”1分, “岁”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母亲独自教育和抚养他。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
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先祖木华黎跟随太祖开拓疆土,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儿过去的罪恶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并推倒了他的墓碑。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 )?
2.张良出,要项伯(?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令将军与臣有郤(? )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参考答案:1.距 拒 把守 内 纳 接纳
2.要 邀 邀请
3.倍 背 违背
4.蚤 早 与
5.郤 隙 隔阂,嫌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鲍宏传
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事梁①,官至治书侍御史。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迁镇南府谘议、尚书水部郎,转通直散骑侍郎。江陵既平,归于周②。明帝③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④,谋伐齐⑤也。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少御正,赐爵平遥县伯,邑六百户,加上仪同。高祖⑥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期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转邛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迥,后复与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为金氏。访及群下,宏对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姓刘氏,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赐义臣姓为杨氏。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时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选自《隋书·鲍宏列传》)
注解:①梁: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朝(502—557)。②周:南北朝时,北朝的北周(557—581)。③明帝:北周的第二代皇帝宇文毓。④陈:南北朝时,南朝的陈朝(557—589)。⑤齐,北朝的北齐。⑥高祖:隋文帝杨坚,北周的外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宏七岁而孤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B.①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逼送成都,竟不屈节②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D.①后复与突厥战死②此迫也,臣请进,与之同命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不能直接表现鲍宏“才”与“谋”的一项是(?)
①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
②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
③我强齐弱,势不相侔。
④逼送成都,竟不屈节。
⑤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
⑥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宏文才不凡。十二岁时,就很会写文章。他曾经写了一首应和湘东王绎的诗,让绎赞赏不已。他先后撰写的十卷文集都在世上广为流传。
B.鲍宏有外交能力。他和杜子晖出使陈朝后,陈朝就出兵长江以北进攻北齐。
C.鲍宏很有智谋。他不仅把握了我强齐弱的形势,看到了两国皇帝的高下,还通过分析以前作战失利的原因,提出了“出其不虞”的进攻方案。
D.鲍宏善于收揽人心。皇上准备赐尉义臣姓金,向群下询问时,鲍宏以项伯、秦真父为例建议皇上赐他姓杨,从而使尉义臣对他心怀感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谋伐齐也。(4分)
译文:
(2)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3分)
译文:
(3)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小题:(1)又多次升迁就做了伯下大夫,后来他和杜子晖出使到陈朝,协商攻打北齐。(对“迁”、“聘”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2分)(2)北齐的皇帝亲近小人,政令刑法日渐紊乱,皇上您仁慈宽厚,法令严明。(对“昵近”、“至尊”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3)王谦失败后,鲍宏驾乘传车进入京城,隋文帝杨坚(或高祖皇帝)嘉奖他,把一条金带送给了他。(对 “传”和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C(C、①副词,“始终”;②副词,“竟然”。A、都是连词,表承接,“就”; B、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D、都是介词,“和”“跟”)
小题:B(①明帝的礼遇,属间接表现;④表现其气节;⑤属间接表现)
小题:D.(“鲍宏善于收揽人心”在文中看不出,他建议皇上赐尉义臣姓杨也并不是为自己收揽人心)
小题:(1)(对“迁”、“聘”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2分)(2)(对“昵近”、“至尊”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3)(对 “传”和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
译文
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事梁,官至治书侍御史。
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迁镇南府谘议、尚书水部郎,转通直散骑侍郎。江陵既平,归于周。
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谋伐齐也。
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少御正,赐爵平遥县伯,邑六百户,加上仪同。高祖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期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转邛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迥,后复与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为金氏。访及群下,宏对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姓刘氏,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赐义臣姓为杨氏。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时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王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也。父秀,早卒。玄谟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太尉彦云之风。”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与语异之。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确磝,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以此倍失人心。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萧斌将斩之,沈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斌乃止。
及南郡王义宣与江州刺史臧质反,朝廷假玄谟辅国将军,拜豫州刺史,与柳元景南讨。军屯梁山,夹岸筑偃月垒,水陆待之。义宣遣刘谌之就臧质,陈军城南,玄谟留老弱守城,悉精兵接战,贼遂大溃。中军司马刘冲之白孝武,言:“玄谟在梁山,与义宣通谋。”上意不能明,使有司奏玄谟多取宝货,虚张战簿,与徐州刺史垣护之并免官。
民间讹言玄谟欲反,时柳元景当权,元景弟僧景为新城太守,以元景之势,制令南阳、顺阳、上庸、新城诸郡并发兵讨玄谟。玄谟令内外晏然,以解众惑,驰启孝武,具陈本末。帝知其虚,驰遣主书吴喜公抚慰之。
玄谟寻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加都督。时北土饥馑,乃散私谷十万斛、牛千头以振之。转领军将军。孝武崩,与柳元景等俱受顾命,以外监事委玄谟。时朝政多门,玄谟以严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加都督。少帝既诛颜师伯、柳元景等,狂悖益甚,以领军征玄谟。子侄咸劝称疾,玄谟曰:“吾受先帝厚恩,岂可畏祸苟免。”遂行。及至,屡表谏诤。
明帝即位,礼遇甚优。时四方反叛,以玄谟为大统,领水军南讨,以脚疾,听乘舆出入。顷之,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玄谟性严克少恩,而将军宗越御下更苛酷,军士谓之语曰:“宁作五年徒,不逢王玄谟。玄谟犹自可,宗越更杀我。”年八十一薨,谥曰庄公。
(《宋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辟:征召
B.麾下散亡略尽略:差不多
C.朝廷假玄谟辅国将军假:凭借
D.以脚疾,听乘舆出入听:听凭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出王玄谟“生性严苛”的一项是(?)
①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②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
③与徐州刺史垣护之并免官?④玄谟以严直不容?
⑤吾受先帝厚恩,岂可畏祸苟免?⑥宁作五年徒,不逢王玄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刘裕率师北伐,在青州见到王玄谟,与之谈论天下大事,王玄谟受到刘裕的赞赏,被辟为从事史,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B.王玄谟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后,随辅国将军萧斌率军北攻。他率宋军主力围攻滑台,但围攻很长时间未能攻下,又不听部下劝告,丧失攻城良机。
C.王玄谟被调任为平北将军时,北方发生了饥荒,王玄谟就散发自己的十万斛谷物、千头牛来赈灾。
D.少帝在位,大杀宗室大臣以巩固地位,又征王玄谟回朝任领军。当时,王玄谟的脚有毛病,不能行走,亲属都劝他不要入朝,但王玄谟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以此倍失人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宣遣刘谌之就臧质,陈军城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玄谟令内外晏然,以解众惑,驰启孝武,具陈本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授予)
小题2:B(①是说王玄谟的士兵多且装备精良?③是说王玄谟仕途坎坷⑤表现了他知恩图报。)
小题3:D(当时王玄谟的晚辈劝他假装有病,他患脚疾是在后来明帝时。)
小题4:(1)将士大多和他不一条心,有怨气。再加上他还追求钱财,因此大失人心。(离怨1分;营:追求1分;倍:倍加1分)
(2)刘义宣派遣刘谌之到臧质那儿去,(与臧质合兵)在城的南面排列军队。
(就:到1分;陈:同“阵”,布阵1分,状后句1分)
(3)王玄谟下令内外保持安定,以消除众人的猜疑,快速报告孝武帝,详细陈述事情的原委。
(晏然:保持安定1分,惑:猜疑1分;驰:快速1分;末:事情的原委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王玄谟字彦德,是太原祁县人。武帝到徐州,征召他担任从事史,武帝和王玄谟谈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等到南朝宋军大举向北进攻时,任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受辅国将军萧斌的节制。王玄谟向确磝城进发,守卫确磝城的将军逃跑了,于是王玄谟率领宋军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但围城长达十多天未能攻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大军号称百万,战鼓的声音震天动地。王玄谟的军队也很强大,武器装备精良,但是王玄谟固执己见,杀了很多人。当初围城的时候,城内有很多茅草屋,众人请求用带火的箭烧掉茅草屋,王玄谟没有答应,将士大多和他不一条心,有怨气。再加上他还追求钱财,因此大失人心。等到拓跋焘率领大军到来,王玄谟的军队就急速撤退,王玄谟率领的士兵逃散死亡得差不多全军覆没。萧斌要斩杀王玄谟,沈庆之极力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有百万大军,岂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况且杀戮大将而削弱自己的力量,不是上策。”萧斌才停止。
等到南郡王刘义宣与江洲刺史臧质反叛的时候,朝廷授予王玄谟辅国将军一职,与柳元景一起向南征讨。军队驻扎在梁山,夹岸修筑半月形的营垒,水陆两方面与叛军对峙。刘义宣派遣刘谌之到臧质那儿去,(与臧质合兵)在城的南面排列军队,王玄谟留下年老体弱的守卫城池,派出全部的精兵作战,于是叛军大败。中军司马刘冲之对孝武帝说:“王玄谟在梁山的时候,和刘义宣私通谋反。”孝武帝不明了实际情况,王玄谟与徐州刺史垣护之同被免去了官职。
民间谣传王玄谟想要谋反,当时柳元景执掌大权,柳元景的弟弟柳僧景是新城太守,凭借柳元景的势力,控制着南阳、顺阳、上庸、新城各个郡一起发兵讨伐王玄谟。王玄谟下令内外保持安定,以消除众人的猜疑,快速报告孝武帝,详细陈述事情的原委。孝武帝赶快派遣主书吴喜公复位王玄谟。
王玄谟不久调任为平北将军。当时北方发生了饥荒,王玄谟就散发自己的十万斛谷物、千头牛来赈灾。转任领军将军。孝武帝死了,王玄谟与柳元景等一起接受皇帝临终的托付,并把外监事之职委派给王玄谟。当时朝廷政出多门,王玄谟因为严肃正直不被容纳,调任为青、冀二州的刺史,加封都督。少帝(刘孝帝子刘子业)诛杀彦师伯、柳元景等人后,越发狂妄悖理,以领军之职征召王玄谟。晚辈们都劝王玄谟装病不去,王玄谟说:“我受先帝大恩,怎么能因为害怕祸患而苟且偷生。”于是就去了。到了朝廷以后,多次上表直言规劝。
宋明帝即位后,对王玄谟礼遇非常优厚。当时全国各地发生叛乱,朝廷让王玄谟担任了大统一职,率领水军向南征讨,王玄谟因为脚有毛病,被允许乘车进出朝廷。过了不久,王玄谟担任了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统领着护军。王玄谟生性严厉,对人缺少恩惠,而将军宗越治理属下更苛刻残暴,军士们为此说:“宁愿做五年的奴隶,也不愿意碰着王玄谟。碰着王玄谟还可以,宗越更会杀了我。”王玄谟死时81岁,赠谥号为庄公。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