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9 21:39: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22分)。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世孝弟力田,以雄乡里赀 资财
B.不敢犯;犯之亦不  校:计较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待遇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遗憾

小题2: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生平未尝有人失色失言者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去岁十月初一日往樊将军穷困归丹
D.死也,皆呱呱而泣曰秦王恐破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B.戴硕为人忠厚谦让,从不说人坏话,也不曾和人闹翻过脸或恶语相向,即使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他人过失。因为他的醇厚谨慎,在二十一岁时,补官博士弟子。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A.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B.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C.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D.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兴起者,辄喜不寐(3分)
(2)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4分)
(3)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高兴得睡不着觉。(3分)
(2)儿子辈的人妄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没有做到。(4分)
(3)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不能骑马,有脚病更难以步行。(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此句可译成: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可见,遇:机遇。
小题2: A项,“与”前是介词,对,后是连词,和;B项“然”,前是副词,然而,后是复合词;C“以”,前是介词,在,后是连词,因为;D项“其“都是代词,代“他”。
小题3:可使用排除法,结合选项逐一分析。D项中“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错,原文中未能体现出来,属于无中生有。
小题4:此题要求给文言文断句,其实就是“句读”,应注意按照文言文断句的一般要求,结合诗句内容,来按照诗句意思断开。解答时要注意依照以下步骤完成:①读文段;找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等,另外,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兴”译为“施行”等,“辄”译为“就”,“寐”译为“睡觉”; (2) “意”译为“希望”,“娱”译为“使……欢乐”;“甘旨”译为“美味的食物”
【参考译文】
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钱财在乡里称雄。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朴恭谨,忠厚谦让,从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会高兴的睡不着觉。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一年回家两次,博士弟子一职得的薪俸用养家糊口。近年,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现在竟然死在外面。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不起草,只需在阶梯前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突然脚上起了疮,很痛,过了一个月稍稍有了好转,于是就回家了。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请,就离开家前往。我送他到城外,哪里能知道那竟然是永远的诀别就不再见面了呀!他到陈家洲五十天死的。这之前的十天前有他的家书一封,说是在脖子偏左的地方起了疮。我们认为父亲正值壮年,又有美好的品德,这不过是脚病的余毒而已,没放在心上。不久,他的学生看病情不能好转,才派人家报信,等到那里以后,已经不及了。父亲住在陈家洲不满两个月,可那里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动。他死后,人们都不停地哭着说:“老天真是不长眼呀!”唉!人没有不死的,可是父亲却是客死在外,过早而死,穷困而死,忧患而死,这是不肖的我一辈子的悔恨呀,到死都不能消除……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小题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之乎命:命令
B.以行与事之而已矣示:显示
C.天子位焉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受:接受
小题2:下面的句子,划线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此谓也
B.使之主祭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天受之
C.谆谆命之乎夫后之中国
D.尧天下与舜,有诸天不言,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小题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命:任命 委派。
小题1:都表顺承,“然后”,A代词/提宾标志,C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介词“把’/介词“用,凭借”。
小题1: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①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注」①“王”为秦庄襄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
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C.使使者谢安陵君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
D.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死,终不敢行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B.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C.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D.困于思虑,失言于君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毅然回国,表现了信陵君的深明大义。
B.信陵君久攻管城不下,派人给安陵君施加压力,态度强硬,但安陵君以国家大义、父子之伦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明了坚持的态度。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担心得罪信陵君而招来祸患,因此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品德。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致使秦人施计成功,信陵君被魏王猜忌,于是称病不理政务,日夜沉迷于酒色,几年之后去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3分)
(2)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3分)
(3)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3分)


参考答案:
:
13.A?
14.A
15.C.
16.
(1)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臣”1分)就放弃(“下”1分)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倍”1分)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
(2)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绑起来(1分)送(1分)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1分)安陵城下。
(3)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1分),也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1分),那么我又怎么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1分)!


本题解析:
13. A项“伐”都是“讨伐、攻打”的意思,B项“致”的意思分别是“传达”、“招致”,C项“谢”的意思分别是“道歉”、“辞别”,D项“间”的意思分别是“离间”、“从小路”
14. A项是“虽”都是连词,解释为“即使”,B项“徒”都是副词,分别解释为“仅仅、只”、“白白地”,C项“其”分别是连词“如果”和代词“他”,D项“于”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被”、“在”
15. 缩高是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的,在客观上体现了缩高的品德高尚;但不能说缩高自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品德。
参考译文: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后才领兵还魏。
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供职,秦人让他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您能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无法强迫百姓听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就委派一个小官引导魏国的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听后说:“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出面去进管城。而为父亲的攻城,作儿子的却守城,这是要被天下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我冒昧地再拜,不能接受信陵君的旨令。”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到安陵君那里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领地。现在我攻取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赶到我这里来攻打我,这样一来,魏国肯定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并亲手把太府中所藏的国法(宪章)授给了我,国法(宪章)上篇说:”子弑父亲,臣弑君王,常法不赦。‘现在缩高推辞不受您要授与他的高位,以此成全他们的父子之义,而您却说’一定要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来‘,如此便是要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并废弃太府所藏的国法啊,我纵然去死,也终归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闻听这件事后说:”信陵君这个人,性情凶暴蛮横,且刚愎自用,那些话必将给安陵国招致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于是便到使者居住的客舍,拔剑刎颈,自杀而死。信陵君获悉这一消息后,身着素服避住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道歉说:”我真个小人啊,被要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为我的罪过向您道歉吧!“
庄襄王为了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遣人携带万金前往魏国,寻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诸侯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致使天下的人只听说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庄襄王又多次派人奉送礼物给信陵君表示庆贺说:“您做了魏国国君没有啊?”魏王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就令人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第二次因别人的诋毁而被废黜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朝见魏王参与议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划线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 ②老师。 ③效法,学习。
A.(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  )焉
C.齐(  )伐我
D.良(  )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致辞。③推辞、推托。④告别,离别。
A.(  )曰:“臣之壮也……”
B.旦(  )爷娘去
C.义正(  )严
D.义不容(  )


参考答案:(1)A.①  B.②  C.①  D.②  
(2)A.③  B.④  C.①  D.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诗以赐之,颁赐甚厚。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明年,知襄州,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辞日,上戒之曰:“夫小心翼翼,君臣皆当然;若太过,则失大臣之体。”黄中顿首谢。上因谓侍臣曰:“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其母尚无恙,卒如上言。赠礼部尚书。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黄中端谨,廉白无私。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选自《宋史》)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其诵读课:督促
B.远人便之便:感到安适
C.皆称旨称:符合
D.除拟官吏除:罢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贾黄中清廉正直和处事谨慎的一组是(?)

A.俟业成,乃得食肉
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

B.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
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C.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
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D.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沧州人,幼极聪敏。因其父亲善于教子,贾黄中幼年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读了大量的书籍,七岁即能提笔写文,开口赋诗,十五岁就考中进士。
B.贾黄中对官吏品评鉴定十分得当,两次掌管科举考试,不避寒俊,唯才是举,向朝廷选拔引荐了大量能文有德之士,因其未曾对人谈及这些事,世人对此并不知晓。
C.贾黄中处理政事简便易行,将升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并把可能玷污法律亡国害人的前朝数百万珍宝如数上缴朝廷,得到皇帝的嘉赏。只是他有时行事不能当机立断。
D.皇帝对贾黄中的母亲评价甚高,认为她贤德明敏,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处事过于
小心谨慎,终日忧虑,皇帝担心他会先于其母去世,后果被皇上言中。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除:授职
小题2:A项,第一句是父亲的语言,第二句表明其“多识典故”;B项,第一句表明其孝顺;C项,第二句是皇上的行为。
小题3:“亡国”是指“前朝”,而非使国家破败
参考译文:?
贾黄中,字娲民,是沧州南皮县人。父亲贾玭,性格严厉坚毅,善于教育子女。士大夫的子弟来拜见他,他一定会谆谆教诲引导他们。贾黄中年幼时就很聪明,刚刚五岁,贾玭就每天早晨让他端正地站着,然后展开书卷比量他的身高,称这是“等身书”,并督促他诵读。六岁时考中童生,七岁能写文章,能够即兴赋诗。父亲常让他只吃蔬菜下饭,说:“等以后学业有成,才能吃肉食。”贾黄中十五岁考中了进士,授职校书郎和集贤殿校理,又提升为著作佐郎,在史馆值班。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都说他很称职。岭南地区平定以后,任命黄中做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处事公平,待人宽恕,使边远地区的人民感到安适。回朝后,上奏了几十条兴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的心意。适逢宋军攻克江南,贾黄中被选拔任宣州的知州。饥荒之年,百姓有很多人沦为盗贼,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有上千人,他又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太宗即位,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任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宋朝,贾黄中治理政务简便易行,所辖区域内治理得很好。一天,巡视府署之中,见有一间屋子锁闭得很牢固,他就命人打开屋子看一看,得到金宝几十柜,计算一下,价值几百万两白银,是南唐李氏宫中的遗物,他立即写好表章把这些金宝进献给皇上。皇上看了表章后对侍臣说:“如果不是贾黄中廉洁恭谨,那么这些前朝遗宝,就将玷污法律并且害人犯罪了。”赐给他三十万钱。贾黄中前后两次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十分恰当。贾黄中一向看重吕端的为人,恰好吕端要出京镇守襄阳,贾黄中向皇上极力推荐,于是吕端留在朝中担任枢密直学士,后任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举荐引进的,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事。宋太宗召见他的母亲王氏,让她坐下,对她说:“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您真可以和孟子的母亲相比了。”并且作了诗送给她,赏赐的财物也很丰厚。但是贾黄中太过小心谨慎,中书省的政事常拖延不解决。第二年,担任襄州知州,贾黄中上书说母亲年老,请求留在京城,改任澶州知州。辞行的那天,皇上告诫他说:“小心谨慎,君臣都应该这样;但如果太过,就失去了大臣之体。”贾黄中叩头拜谢。皇上于是对侍臣说:“我知道他的母亲有贤德,七十多岁了也不觉得老,每次与她交谈,她都很聪敏。贾黄中终日忧虑,必定在他母亲之前去世。”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他的母亲还很健康,终究如皇上的预言。皇上听说他一向贫困,另外赐钱三十万。贾黄中端正谨饬,廉洁无私。在翰林时,太宗召见,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是说:“我的职责是掌管草拟诏书之事,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我不是很清楚。”皇上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笃厚。等到他管理政务时,最终无所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