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灯影书香
佚名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有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的广阔,毫无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还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得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劳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出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鹕”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努力之意。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得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主张“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返璞归真。
这种情绪,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它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其迫切,尤其使人心灼。
法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记》,我觉得是意味深长的。
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或者换言之,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于是,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
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闷感会突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每当夜幕徐徐隆临,这种朦胧的情绪便会吞没一切。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因为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唐朝诗人贾岛的《渡桑干》便绝妙地表达了这种思绪:
容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的感情,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人生哲学意义。
爱因斯坦一生(从早年到暮年)中便时时深感人生的孤寂和“无家可归”的苦闷。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50岁的爱因斯坦叶露了这种莫可名状的情绪:“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从来就没有全心全意地属于一块土地或一个国家,属于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家庭。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距离并且需要回到自己内心,这种感觉正在与日俱增。有时候,这种孤寂感是很痛苦的。”
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内心深处,居然有这以深沉的非理性主义的情绪,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它说明人们寻找归宿和家园之感是何等地迫切,何等地热烈,何等地痛苦!它也说明通往家园的归路是多么不容易寻找得到!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选自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现代人的生活,并说“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4分)
(1)为什么会有“一缕乡愁猛地袭来”?(限18字以内)(2分)
(2)第1段画线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限12字以内)(2分)
小题2:文中两处引用古诗。(4分)
(1)引用“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一诗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15字)(2分)
(2)引用诗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作用(2分)
小题3:为什么说“法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记》,我觉得是意味深长的”?(4分)
小题4: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白煮豆腐。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着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子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那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白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象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亮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声,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的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的了,以后便没有消息了。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于,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一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却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了,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使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了学校去之外,常家里坐着。妻子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橱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露着天真的微笑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那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1.补写已经略去的简短结尾(补写的文字必须能够照应全文内容,不超过20个字)
?
2.作者描写了三个场景,渲染出了各自不同的氛围。请概括表述这三个场景,并说明其氛
围特点(前者不超过10个字,后者不超过5个字)
场景一:??氛围特点:?
场景二:??氛围特点:?
场景三:??氛围特点:?
3.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以“冬天”命题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出两点)
?
?
?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就“线索”而言,文章结构上“单线”“复线”之分,本文属于单线结构。
B.文中类似于《荷塘月色》中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的感慨,只是并不渗透于全篇。
C.作者长于运用比喻描摹事物,例如用“新砑的银子”比喻月色就很新鲜别致。
D.构思细密,材料的取舍、层段的呼应都深具匠心,只是三个场景之间缺乏过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