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只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一般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的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找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人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慌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 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这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是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要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关回壁炉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小题1:“言语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讲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文中对法国夫妇的简短的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千钧一发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3分)
小题3:既然“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没有再次到这户农家搜查?(4分)
小题4: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代湖南人才的兴盛,和湖南民风有关。湖南民风仍以强悍著称,由此可见,湖南人自古以来就以“强悍、负气”著称。这种民风造就了湖南人“单线条”的思维方式:只要是他认准的“理”,就会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不顾客观形势强弱与否,便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湖南人的强悍,使得“湘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近代湖南人从军风气特盛,有“无湘不成军”之谚。这种强悍的作风,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形势,反而容易取得成功。
湖南人的负气,以主观意志为原则,不屑更改。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近代以来湖南人两极分化的奇特现象。
但是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光有强悍负气是不够的。强悍只是对待问题的无畏态度,负气走极端只是一种决断能力,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那么强悍只能逞一时之勇,负气也迹近无赖。湖南人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历史成就一番“事业”,占居一席之地,除了强悍负气之外,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自宋代以来,湖南人就以勤奋著称。勤奋,本是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人口激增,可耕地逐渐减少,不勤奋就意味着忍饥挨饿,但综观湖南自近代以来的国民生计,不似江浙沿海有那么多的经商机会,人民除务农而外,别无他途,就更养成了湖南人的勤劳作风。
近代湖南人,是经历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移民的结果。新来的移民具有强烈的开拓心和进取精神;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湖湘文化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气质,闪耀着夺目的光采。但和海派文化比较起来,湖湘文化具有更多的传统色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她具有更多的内向特征。湖湘文化的本质,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明。
小题1:对“湖南人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历史成就一番‘事业’,占居一席之地”中的“事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湖南人从军风气特盛,“无湘不成军”之谚表明湖南人有治军拓疆之功业。
B.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单线条”的思维方式表明湖南人有强国的功业。
C.勤于耕作,发展农业经济,湖南人有以农立国固国之功业。
D.湖湘文化具有厚积薄发的内敛特质,湖南人有承传、弘扬传统文化之功业。
小题2:下列不属于近代湖南人才的兴盛原因的一项是( )
A.强悍的民风和勤劳的作风。
B.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C.厚积薄发的内向特征。
D.强烈的开拓心和进取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湖南人“单线条”的思维方式使得湖南人具有不屈的韧性与毅力。
B.近代湖南人口激增,可耕地逐渐减少,导致湖南人动摇务农信心,致力经商。
C.新来的移民具有强烈的开拓心和进取精神,将增强湖南的发展后劲。
D.湖湘文化厚积薄发的特质,使得湖湘文化的创新不会脱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4、阅读题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木匠的儿子
程世伟
马木匠的儿子怕血。这使他有办法催儿子弹钢琴了。那天,马木匠边磨刨刃边催儿子弹琴,连叫三声,儿子仍不动。小家伙正用铅笔往木板上画着什么。马木匠喊第四声时,他的拇指被锋利的刨刃碰出了血。马木匠用嘴去吮,两唇立刻染成红色。儿子放下手中的笔,愣愣地瞅,然后乖乖地弹钢琴去了。这下马木匠省了不少事,不然他有可能喊第五声第六声……最后把儿子揪到钢琴前,再替他打开琴盖,拿出应弹的谱子……总之要费好多事。马木匠发现自儿子学钢琴以来头一次这样自觉。他想,如果儿子见到血就去弹琴,那真是妙极了,要比打孩子的办法强得多。儿子挨打后自然会弹琴,但效果不佳,一边呜咽,一边按键,常把谱子搞错。马木匠决定用流血的办法督促儿子弹钢琴。
马木匠不想让儿子再干木匠了,尽管这门手艺已在他家传了四代。马木匠用全部积蓄给儿子买了一架钢琴。马木匠是在一位教授家做木凳时听说钢琴是贵族乐器的,他决定让儿子学钢琴。
马木匠慢慢拿出刨刃走到儿子身边。儿子正专心做一把木枪。他从儿子手中夺过木枪,将刨刃立在左臂上,说:“从现在起,让你弹琴,你就要认真去练。不然,这东西就要割爸爸的肉。”儿子不懂老子的话,只管去抢那木枪。马木匠见儿子仍不动地方,真的在刨刃上用了力,鲜红的血立刻涌出皮肤。开始儿子只是傻傻地看,接着杀猪般地叫着奔向钢琴。马木匠用湿毛巾擦去臂上的血,站在儿子身后欣赏儿子弹琴。琴键上两只小手不停地跑动,时而腾出一只手抹去面颊上的眼泪。马木匠拍拍儿子的肩,说:“以后让你弹,你马上就弹,不要……”儿子突然转过身,握着拳吼道:“不弹!不弹!永远不弹了!”
这是马木匠完全没有料到的事,愤怒的火焰直冲到马木匠的喉头。他转身抄起一根桌腿粗的方木,狠狠朝钢琴砸去。儿子真正地吓傻了,蜷曲着身子躲在墙角发抖。马木匠没有打儿子,却连续向钢琴猛劈,直至孩子妈跑进来。钢琴表面木板均已零碎了,孩子妈心疼地坐地大哭。
钢琴不能再学下去了。马木匠承认自己做了一个钢琴梦。待冷静下来一算,三年来仅学费一项就花掉2000元人民币。
马木匠决定卖掉砸坏的钢琴,价格多少无妨,免得看见它生气。星期六晚上,马木匠就领来了买主,但给的价钱实在可怜,尽管马木匠连说,里面的机器没坏。买主却只给1000元,多一分不给。
第二天下班,马木匠连澡都没来得及洗便坐着买主开来的汽车回家拉琴了。老马推开家门,一个奇迹出现了:一架完好无损的钢琴立在那里。马木匠惊呆了,买琴人惊呆了,只有木匠妻在一边微微地笑。她告诉丈夫,钢琴是儿子修复的……马木匠弯下腰用那双粗糙的手仔细摸着钢琴,最后走到儿子身边,抱起他的头,猛烈地亲起来。买琴人在一边问:“他是你儿子?”马木匠骄傲地说:“是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只有十岁。”
1.木匠的儿子在学钢琴问题上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转变过程?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生动传神,请你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匠的儿子修好了被砸坏的钢琴,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两处伏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像部丰富的百科全书,他们对儿女的爱深刻而又厚重,比如本文中的马木匠为了能够让他的儿子学习贵族乐器,竟不惜伤害自己,你觉得马木匠的这种父爱应该如何评价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