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9 21:54: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体是什么?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何用意?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奥斯维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方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由于是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克拉科夫,还有它附近的奥斯维辛。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维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号叫和呻吟,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吧!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一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维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月,以后再也不愿去了。由女留学生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方大姐,她对奥斯维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
  奥斯维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有改动)1.文中第3自然段作者写到了“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欧洲的独特魅力”和“愈加浓”的诗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会“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分析奥斯维辛的风是怎样的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下列对实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求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
  (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小题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的诗作,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