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9 22:13: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共25分) 看灵魂 林贤治 (1)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2)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顿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荡的美丽。列维坦站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3)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到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4)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罢?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5)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6)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急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飚风似地,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而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7)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因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思。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思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是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中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作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而先后战胜了无尽的苦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呵!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美的灵魂! (8)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9)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别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10)深邃的灵魂比峡谷还深。多少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望不见他那黑暗的底部,然而却又同时感受到从谷底升腾起来的温暖的雾气。他真诚。真诚是艺术的灵魂。卡夫卡只是因为真诚而变得极度虚怯,所有纷纭怪诞的梦。其实是缘于一种单纯。他是一棵孤独的树。西方有许多这样孤独的树。自我眷注使他们彼此远离,唯荒原的风,吹来复吹去,逐个地抚 慰他们,成为他们共同的艰难的呼吸。 (11)美丽的是灵魂,不是风景。 (选自林贤治《旷代的忧伤》,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大自然虽然一直在那里,但必须由人在闲居或静处时对其做出主动选择才成其为风景。 B.作为人类,首先应该崇尚人类自身,而不是大自然,因为人类的灵魂无比丰富、美丽。 C.斯巴达克思、玻利瓦尔、康帕内拉、葛兰西都是受人文思想影响的有伟美灵魂的英雄。 D.作者审视了大量文学家、哲学家、反抗者、艺术家的灵魂,意在阐发灵魂比风景美丽。
| E. 本文运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赞美了灵魂的伟大与美丽,行文简洁,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5分) ①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3分) ②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2分) 小题3:灵魂美在何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并分条作答。(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美丽的是灵魂,不是风景。”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10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6)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7)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8)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 (9)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0)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足。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 人世:?▲▲▲? 小题2:本文题为“淡竹”。第(3)—(4)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杳、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4分) 答:?▲▲▲? 小题3:文章的第(l3)段.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纵观全文。作为“植物中的另类”,“清瘦且憔悴’的淡竹有哪些特点?就这些特点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6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题3分) 粗犷与细腻 ①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②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③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④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⑤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⑥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⑦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⑧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小题1:从齐白石画册一些只画好一半的作品中,本文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选出回答正确的一项( )? A.在人们的想象中,泼墨画比工笔画容易画。 B.在画家的心目中,泼墨画比工笔画难画得多。 C.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 D.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
小题2:选出对第⑤段的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立在近处的须眉可辨的老人属画中的工笔。
B.在戏剧中,既有过场戏,又有精工的片段,这与绘画中既有意笔、又有工笔的道理是相通的。
C.在杜甫的小诗中,前两句细腻,后两句粗犷,可见后两句的作用是衬托前两句的。
D.处于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艺术门类、并且经历也大不相同的艺术家却可以掌握相同的艺术法则。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说明运用既概括而又细腻的表现方法能够到达怎样的艺术效果。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毛发DNA破解猛犸灭绝之谜
利用—项革命性的灭绝生物基因检测技术,10头5万年前死去的猛犸的DNA已经被排序。
猛犸遗骸的DNA序列十分详细,以致有望使人们了解到猛犸灭绝的原因。利用—项提取DNA的新技术,研究人员对一缕缕毛发而不是骨头的碎片进行了分析。
这些猛犸的毛发保存完好,因而提供了迄今为止有关灭绝动物的最精确DNA排序。研究中采用的猛犸已有5万年历史,其毛发使科学家们获得了线粒体DNA的最古老的完整序列。
此前已经对3头猛犸进行了DNA排序,其中两头采用的是骨头的碎片,第三头采用的是肌肉纤维的样本。
与骨头和肌肉样本相比,利用“合成测序法”(SBS)对毛发进行评估的结果要更加详细。研究人员说,重要的是,SBS提取技术所要求的古老物质的量较小,因而对保留的标本的损害也较少。
猛犸在大约600万年里遍布大陆,于大约1万年前消失——少量体形较小的猛犸在西伯利亚边远的岛屿上幸存到2000多年前——它的消失迄今仍是一个谜。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希望获得有关猛犸灭绝的见解。最初的和未发表的分析表明,猛犸缺乏基因的多样性。这也许促成了猛犸的衰亡。
哥本哈根大学的蒂尔伯特是这项有关DNA测序研究的负责人。这篇研究报告2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对更多猛犸遗骸的抽样,估算猛犸种群头数和生活习性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考察猛犸与其它动物的亲缘关系有多么近、其种群结构与规模等。”
“我们发现的有趣情况之一是,(提取样本的猛犸)生存的时间跨度为4万年,而且全都十分相似。这不是—个十分多样性的种群。”
使研究小组感到吃惊的是,甚至对在室温下保存了200年的一个样本,采用合成测序法也获得了结果。这个样本是从有史以来发现的第—头猛犸——亚当斯猛犸身上提取的,它于1799年发现,1804—1806年发掘,距今有3.6万年历史。
这一测序法使科学家们得以从仅仅0.2克物质,即大约20缕毛发中就获得了详细的结果。这项技术正在取得快速的发展,因而研究人员认为,他们不久就能从单独一根毛发中获得相同的结果。
人们曾以为,没有发根的毛发提供精确测序结果的可能性很小。但研究结果表明,它是线粒体DNA的一个丰富来源。研究人员说,这种基因物质受到角蛋白保护。
从这些样本中获得的线粒体DNA数量是以前从猛犸身上提取量的5到26倍。此外,已经损坏或被污染的序列所占比例为0.24%到0.9%,而骨头样本则为1.7%。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舒斯特说,他们将研究更多的已经灭绝的动物。他说:“我们打算利用毛发和含有角蛋白的另外—些身体部位,比如指甲和犄角,以揭开这些古老动物的谜底。”(摘自2007年9月30日《参考消息》)
1.对猛犸的有关研究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猛犸大约1万年前消失,少量体形较小的猛犸幸存到2000多年前。
B.猛犸基因的多样性,也许促成了猛犸的衰亡。
C.通过对更多猛犸遗骸的抽样,估算猛犸种群头数和生活习性是可能的。
D.研究发现,猛犸是—个十分多样性的种群。
?2.对“合成测序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合成测序法”对毛发进行评估,与利用骨头和肌肉样本相比,其结果要好得多。
B.“合成测序法”提取技术对保留的标本的损害较少。
C.采用“合成测序法”对保存了200年的一个样本进行分析,也获得了结果。
D.利用“合成测序法”,科学家们从单独一根毛发中获得了从前大约20缕毛发中才能获得的相同的结果。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猛犸遗骸的DNA序列十分详细,因而使人们了解到猛犸灭绝的原因。
B.科学家们对有5万年历史猛犸的毛发进行分析,获得了线粒体DNA的最古老的完整序列。
C.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发根的毛发是线粒体DNA的一个丰富来源。
D.从毛发样本中比从猛犸身上获得的线粒体DNA数量大大增加,而已经损坏或被污染的序列所占比例却比骨头样本相对减少。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i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生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