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9 22:13: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谢土
乔忠延
①说明土地对人类的重要,其实无需任何语言,我家乡的一种民俗就可以说得清楚明白。这民俗便是:谢土。
②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祭祀。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先敬献土地爷。土地爷,是乡亲们最敬的神仙。从前,村村社社都有土地庙。凡是像样的门户,正房的当间儿墙上必有一个小巧精致的神龛,那里供奉的就是土地神。村里人不说土地神,都说土地爷。在村里,只有辈分大的、威望高的,才配享受这“爷”的称呼。
③土地的地位为什么高?看看神龛两边的对联就明晓了:“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一副通俗的对联,说透了万代相传的世理。《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岂不是“发千祥”?“生万物”、“发千祥”,岂不是最大的功德?
④乡亲们对于土地的尊崇和敬畏自然不是这么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是从生存的愿望出发的。在他们眼里,土地是活着所必需的,没有土地,就会断了吃食。没有吃食,怎么活得下去?所以,土地对农人而言,就是他的命根子。
⑤我出生在农村,见过乡亲们的劳作。那种虔诚的态度,使我觉得用“劳作”一词是对土地的亵渎。乡亲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伺候”。农人一年到头就是伺候土地。秋天收过玉米,大田坦荡开去,一览无余。你看吧,男女老少都在精心伺候土地。土地犁开不行,只虚不绵,还要耙过;耙过不行,只绵不绒,还要耱过。耱一遍再耱一遍,耱得土细如面,又绵又绒,撒一把种子进去,舒适得就像在冬阳暖照的炕头上睡大觉。把土地伺候到这个份上,虽然人累得骨头都能散了架,可这会儿才是顸受活的。受活的农人不会把笑颜挂在脸上,只是干完了农活还不离开,坐在田头,拔弄起自家的烟袋。点燃一锅旱烟,一缕乳白的烟雾就载起内心的愉快缭绕在布满皱纹的脸前。
⑥一代一代的农人,就这么将青春,将壮实,将晚年全都伺候了土地,直到耗干最后一滴心血无奈地倒下,被别人种进土地。这就是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土地供养人活着,还供养人死去。说土地是人的命根子一点也不过分。
⑦土地是命根子,那要是有人夺他土地,他非拼命不可。那一年村里发生械斗打死了人,我的老爷爷与此事毫不相干,却被关进了监牢。家里人慌乱一团,听人说要打点,就赶紧打点。打点了车马,不治事;打点了店铺,也不治事。后来把家里的五亩地打点给人家,才把老爷爷挖出监牢。老爷爷回到家,听说卖了车马,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店铺,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那五亩地,他惨叫一声,倒栽后去,倒在炕上再也不睁眼。大夫来来去去,没有一个能治他的病。后来,老爷爷的哥治好了他——眼看着弟弟就要咽气,老哥又气又急,站在炕边发了火:“你死得下去?那五亩地是你家的命,你不把它弄回来家,人非饿死不可!”这么一喊,把老爷爷喊醒豁了,他坐了起来,活了!后来,费尽周折还真把地弄了回来。
⑧乡亲们对土地的态度,从“破土”中更能体现。一块土地,或是盖房,或是修路,哪怕只是在上头盘个炉灶,只要是不让它再长花草五谷,那就是对土地的破坏。这破坏就被人们视为“破土”。破土就是罪过,破土者就是罪人。因而,动工前非举行个破土仪式不可。仪式规模视动土规模而定,若盘个炉灶,垒个猪圈,往地上撒些生米生面、倒些酒水就行;若是盖房,就是大兴土木,必须杀只鸡,将鲜红的血液洒在要开挖的土地上。更大规模的动土,如建新村‘,筑新城,杀鸡肯定不够,杀马祭祀也是常见的。临汾城有白马城的叫法,就是因为开工奠基时“刑白马而筑城”。试想,刨开金黄的厚土,牵来雪亮的白马,一刀下去,见血飞红,再将红得耀眼的鲜血洒进金黄的土地,多么惨烈!
⑨这惨烈,其实是替无言的土地设了一道无形的护栏。供人衣食的土地,难道可以随便毁坏?土地是长百草、长五谷的,盖房、修路等等,都是对土地意志的违拗!都是比流血还要可怕的残害!那血淋淋被宰的何止是鸡?何止是马?是土地,是土地在迸溅鲜血!宰杀土地,无异于宰杀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割断了命根子,那倒下的就不是土地,就不是鸡和马,而是人类自己。
⑩谢土,在我看,是人们对自己最严厉的警示。
小题1:在文末作者用了“警示”一词。请解释“警示”一词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小题2:在作者笔下,乡亲们是怎样伺候土地的?这样写用意何在?(6分)
小题3:本文题为“谢土”,但第⑧、第⑨段却写“破土”,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6分)
小题4:有读者说:“本文对愚昧落后的民俗津津乐道。”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警示”的含义:①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②若破坏土地,受害的将是人类自己。
小题1:乡亲们精心伺候土地的过程是:犁开,耙过,耱两遍,撒种,最后坐在田头欣赏自己的劳作,期待收成。(2分)这样写的用意:①突出乡亲们的勤劳质朴,②更突出了乡亲们对土地的虔诚尊崇和悉心爱护。(用意4分,每点2分)
小题1:不离题。①“破土”仪式与“谢土”仪式本质一致,都体现了对土地的尊重。②“破土”是人与土地的冲突,写人们在此情形下如何尊重土地,尤为重要。③写及“破土”的惨烈,使本文具有发人深思、批判现实的力量。④所以,写“破土”扩展并深化了内容,提升了主旨。
小题1:不认同。本文通过写乡亲们对土地虔诚的尊崇,①赞扬乡亲们勤劳淳朴,安天乐命,更赞扬他们尊崇土地,敬重自然;②还强调了一条朴素的真理——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若破坏土地,受害的将是人类自己;③并对当今社会一些人大肆破坏土地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正面说和从反面说各占2分。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加用意。
小题1:谈及①②③点理由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第④点占2分
小题1:要求从本文意旨角度说理由,每点理由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材料分析题(15分)
贾宝玉以一个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出现在腐朽的散发着霉烂臭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的封建统治者的人群中,出现在毁灭着生活的美和理想的吃人的礼教制度面前,这种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他的反抗也只能从这里开始,因而他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与这种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他反对笼罩着生活的压迫、痛苦、哀伤、牺牲的烟雾,追求贯串着愉快、欢笑、青春、幸福的基调的合理的人生——不仅是在爱情领域里,而且是在整个生活领域里。透过这种要求鲜明地反映出了人生的道路问题。它表明了封建自由的,不受任何干预而独立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历史的性质说,这明显地具有了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标志着个性的觉醒与要求个性的解放,这是贾宝玉悲剧性格中最根本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在那样一个强大的现实的压力之下,贾宝玉体现出了这种要求,绝不能解释为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下的新课题。
小题1:宝玉生活的环境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宝玉的反抗要求“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要求”?(6分)
小题3:“叛逆者”宝玉的反抗具有哪些价值?请分条列举。(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腐朽;②统治者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③礼教制度猖獗;④生活中充满压迫、痛苦、哀伤、牺牲。
小题2:①贾宝玉所处的生活环境封闭落后,不可能接触新的思想;②腐朽黑暗的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他的反抗只是从与他生活密切的东西入手;③他的反抗虽在客观上体现了进步要求,但仍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体现。(每点2分)
小题3:①表现出与当时黑暗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②体现着符合着社会进步要求;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④标志着个性的觉醒和对个性解放的要求;⑤有着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一题较为简单,只要锁住答题区间就能求得答案。文章中的第一句其信息内容比较明显,“贾宝玉以一个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出现在腐朽的散发着霉烂臭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的封建统治者的人群中,出现在毁灭着生活的美和理想的吃人的礼教制度面前,这种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抓住句中“腐朽”“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礼教制度”等关键词,得出答案并不困难。只是“生活中充满压迫、痛苦、哀伤、牺牲”这一点,比较隐含,答出这一点较为困难。
小题2:先把题目中的“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要求”这句话在文中找到,梳理一下短文可找到“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这样相关的句子,对此,就可以确立本题的答案区间,这就是这句话的上文内容,然后截取其中的关键词,稍加组织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小题3:首先从文中找到含有此相关信息的句子,如“他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与这种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这明显地具有了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标志着个性的觉醒与要求个性的解放”“是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下的新课题”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问题。
更名之事,原来是虚惊一场
肖鹰
  8月15日,石家庄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没有为石家庄市更名的规划。相关负贵人还表示,“石家庄市”一名由来已久,且那些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都以“石家庄”记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若改名,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更名之事,原来是虚惊一场。此次关于石家庄更名的风波,实际点出了如何对待城名与城市历史、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话题。“石家庄市”的市名,不仅提示着这个工业城市的乡土来源,而且见证着现代中国由“村”成“市”的历史变迁。应当说,“石家庄”承栽了城市的地源和历史的文脉,为市民标示出了明确的城市历史认同意指。如果轻易更名,就斩断了“石家庄市”的历史文脉,必将长久造成城市历史认同意指的空缺或混乱,其历史损失,是绝不能用“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来弥补的。
  退一步说,一个土气而缺少历史盛名的市名就不利于城市的经济振兴吗?我们看一下深圳市这个例子。深圳市建市前,是广东省的宝安县,此县名始于公元331年(东晋成和六年);而“深圳”地名则晚出得多,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在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中“圳”是指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因为此地渔村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大家知道,1979年中央政府决定深圳建市,宗旨就是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窗口。为什么不用更响亮的名称“宝安”而用土气的“深圳”命名这个窗口呢?“在一条深水沟上建立一个新兴的现代大都市”,恐怕是当时选择这个素朴的市名的立意所在。不攀比,不依附,自强创新,这是我们应当从“深圳市”命名中吸取的城市精神。而且,30年来的历史证明,我们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不仅使“深圳”从水沟边的小渔村腾飞为国际化大都市,而且使我国在30年间从经济穷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实际上,国际上的著名大都市的名称,很少是“出身名门”或有非凡的历史寓意的。相反,重要的历史名城的命名,似乎都表现出一种“因地制宜”的随意和朴素。作为第一个现代世界大都会,伦敦的市名是在公元43年由征服英伦三岛的罗马人定下的,其原名是Londinium.来源于当地居住者凯尔特人(Celts)的用语,意思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如果按照改名论者的主张,“伦敦”不仅也是一个土气的名字,而且还带着屈辱的殖民烙印,无疑早就应当更改了。但是,英国人不仅从无更改它的动议,而且始终以它作为首都的名称。为什么?因为“伦敦”见证了英国两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所以是英国的不可估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所以每一个城市的名称,都带着自己诞生之际的独特历史烙印,“历史名城”正因此具有历史意蕴。为了经济的目的,攀龙附凤,更改市名,搞假大空的“古董”市名,这种不尊重城市历史的做法,不仅不能真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必将严重伤害城市文化理念和形象。城市命名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用经济这笔账,是永远算不过来的。(选自《光明日报》2009.8.18)
1.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石家庄市不能更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圳”“伦敦”这两个市名各有何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改名论者想为“石家庄市”改名的原因。你认为其错误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网上“石家庄要不要改名”的讨论,有人觉得“好玩”,有人觉得“无聊”,而石家庄市政府却很认真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作出回应。你认为石家庄市政府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石家庄市”的市名,不仅提示着这个工业城市的乡土来源,而且见证着现代中国由“村”成“市”的历史变迁。
  (2)如果轻易更名,就斩断了“石家庄市”的历史文脉,必将长久造成城市历史认同意指的空缺或混乱,将造成难以弥补的历史损失。
  (3)世界各地很多城市的名称都未改动,也没有影响其发展。
2.深圳;本义是指“深水沟”,这个素朴的市名蕴涵了“不攀比,不依附,自强创新”的城市精神。
伦敦:本义是指“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这个土气且带有屈辱的殖民烙印的市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3.原因:市名太土气,缺少历史盛名,不利于城市的经济振兴。
实质:是攀龙附凤,假大空思想在作怪,是不尊重城市历史的做法,将严重伤害城市文化理念和形象。
4.石家庄政府这种对待舆论的行为值得肯定。因为相互尊重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民意,理解才能形成合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同时,这种行为也体现了政府对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对城市文化理念和形象的维护,实事求是抓城市经济建设的务实态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小题3: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2分)
小题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
小题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淡雅百合
枫林
①记得小时候,母亲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卉,每到夏季,各种鲜花争芳吐艳,满院飘香。
②我喜欢那一簇簇迎风盛开的山百合。那时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躲在花丛下捉迷藏;用那些紫色的百合种子穿成“珠珠串”,美美地戴在手上。有时在盛开的花朵上,还可以捉到漂亮的蜻蜓或者蝴蝶。花儿的馨香、翩翩起舞的蝴蝶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充盈着院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份温馨、那份快乐,幸福着我的童年。望着我们沾满花粉的手臂和笑脸,母亲总会忍俊不禁,并小心拾起那些紫褐色的种子,继续种在花圃里。因为有母亲的精心培育,我家的百合年年花繁叶茂,美丽旖旎。母亲不仅培育了美丽的百合,也把爱花、养花、惜花的情愫遗传给了我,把对花儿的痴情种进了我的灵魂,使之成为成年的我生活中唯一的嗜好。
③百合花又叫夜合花,原产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自古以来,百合的美,常是诗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一般人对它也喜爱有加,无论是栽植于庭园或瓶插于室内,它都散发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清纯高雅的气息。至于百合名称的由来,则因其根茎由许多白色的鳞片层层环抱,状似白莲,取其“万事随心”“百年好合”之意。
④我寓所周围的山上生长着许多野生的山百合,“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每年到了百合的花季,你看那红色的花瓣上,点缀着颗颗褐色的笑靥,紫色的花蕊突出于花瓣之外,俏丽的绽放于树下、林间。与庭院中种植的各色百合遥相辉映,芬芳妩媚,香馥悠长,成为我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⑤我爱百合花,尤为喜爱白色的百合花,也许是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深深打动着我。你看百合花那绿绿的叶,片片衬托着花枝上白白的花瓣,喇叭形的花朵自然舒展;花无异色,含露低垂;那洁白的百合花,像月下的霜雪,像无瑕疵的白玉,像少女的肌肤,像水洗的胭脂。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如梦似幻,超然脱俗,不染纤尘。
⑥我对百合花是一往情深的。我喜欢她不附庸风雅的品格,喜欢她“天然淡泊好精神”的本色,喜欢她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当你走近百合花丛,便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陆游“芳兰移取通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所描绘的诗意之中。
⑦百合花,尽管羸弱轻柔,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无论刮风下雨,它都能在墙角一隅淡然的伫立。它不比四君子的刚毅,但却在柔柔的妩媚中有着矜持的顽强和脱俗的清雅。它不为流俗而动,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简单,一色的白,一心的坚持,一生的自持。尽管人们培植了更多眩目的品种,但它依然无动于衷地坚持着自己,成就了永恒的白色经典,保持了永恒的纯净。
⑧每每在百合盛开的季节,采撷一束淡雅秀逸的百合花放置我的桌案上,独自欣赏着如此纯净、淡雅、清馨的花朵,自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在人与花的互相凝视中欣赏着、交流着,仿佛她就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知己。每次面对她,一切压力、忧郁和不快,都会荡然无存。她给小屋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她把我带入一个生机勃勃、如歌如诗般的境界,让我尽享熏风送暖的惬意。愿她在我的心谷里永不凋谢,让她的清香萦绕着我,与我相依相随。
⑨也许我早已被中国的花文化潜移默化却浑然不知,不然我怎么会在万种娇艳中独爱那一种?是的,“花非花,人非人,花是人,人是花”,百合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存在体,更是一种心情,一种文化,一种经典的创造。
⑩常听人说起“花语”:牡丹象征富贵,康乃馨象征温馨、祝福,玫瑰象征着爱情。我喜欢百合,希望她成为“圣洁”和“友谊”的象征。
⑾美丽的花儿,只有当她脱离大自然的田野,悄然进入人们心田的一瞬间,她才会变成一种永恒。 ?(选自散文在线“精美散文”,有删改)
小题1: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4分)
小题2:⑤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美丽、芬芳、妩媚;②清纯高雅(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矜持含蓄;③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
小题2:比喻(博喻)。(1分)作者连用四个喻体形象写出百合花的美丽,“月下的霜雪”从整体上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幽雅的特点;用“无瑕疵的白玉”描写花色的纯然无瑕;用“像少女的肌肤”写出花的柔嫩;用“像水洗的胭脂”写出花的清新妩媚。(每一个喻体的作用1分)
小题3:自然的事物,只有融入人的生活,才更有价值,更具魅力。(2分)本文分别叙写了百合花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百合的优秀品格陶冶了我的性情;百合给我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百合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万事随心”“百年好合”等象征意义。(四点中任意两点各1分,共2分)所以,百合已由一种简单的存在体,走进了人的心田,走进了文化,成了经典,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百合花的形象特点,分析时,可从作者对百合花的形象的直接描述和通过一些描写中,抓住能代表百合花形象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来即可。可分别从百合花的美感姿态、气质、精神品格等方面进行概括。
小题2:此题是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分析时,可先根据四个喻体形象及比喻词来判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句。然后再分别结合着四个喻体形象的特点,来分析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百合花形象特点。如“月下的霜雪”,以“霜雪”的白来形象的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幽雅的特点。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此题首先要从这句话的本义来分析答题,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然后,结合着文章内容,从作者童年与百合花的关系,百合花对作者的影响,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更深层的含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