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福岛核电危机引发核安全关注
核电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利用核能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据预测,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1倍。当然,核电也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3月11日日本的9.0级地震引发其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一系列事故,福岛核电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断提升。与此相伴随,对全球核电安全性的争议也不断升级。人们还清晰地记得,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那次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靠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减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而这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不过,随着核电的不断发展,核电技术的演进,也不断提高着核电的安全等级。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已有约40年的历史,采用的是早期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在遭遇特大地震紧急情况停堆后,在必须释放余热的情况下,外部电源丧失,应急电源又遭受海啸破坏,致使反应堆无法及时冷却导致事故发生。而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采取的是非能动系统,是利用自然物理现象驱动流体流动,带走核电站反应堆堆芯余热和安全壳的热量,不需要外部能源。因此,可规避福岛第一核电站类似情况,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
数字显示,AP1000堆芯融化的频率已微乎其微,每一个堆运行一年期内出现这种事故的几率为一百万分之0.508;出现大量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几率也微乎其微,每堆每运行一年出现这种严重事故的几率为一千万分之0.592,安全性比传统技术至少高出百倍。
当然,这并不是说核电站的运行已可以高枕无忧,核电安全仍需时刻警钟长鸣。特别是在特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增多趋势的今天,更需强化核电站安全设施和对极大灾难的防御能力,研究并进一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基准,推动先进核电技术的应用,才是根本之策。
此次日本福岛核电事件,是一个大灾难后核电现场应急处理和善后的集中案例,我国相关部门和核电企业,都应以此为鉴,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同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核安全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并在日常运行中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点滴实处。核电无小事,只有平时做到一万,才能防止万一的发生。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18日东京发表了自己对日本核事故的看法:“事故对今后各国建设核电站肯定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各国追求稳定的电力供应,建不建核电站说到底由各国自行决定。”(2011年3月17日人民网)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效、经济、可靠的核能必将被大规模利用,预计全世界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中将会增加1倍。
B.核电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造福民众;万一出现安全事故,也许会造成毁灭性的悲剧。
C.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全球大部分地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D.我国应吸取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教训,迅速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尽早编制核安全规划,加快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比福岛核电站采用的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先进,在面对地震、海啸时,应该不会出现类似悲剧,不用担心出现安全问题。
B.福岛核电站造成严重核泄漏,将对目前的核电站建设热形成严峻拷问。福岛的教训或许很难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却或许会成为让核电止步的“红灯”。
C.在遭遇特大地震的紧急情况下,如果外部电源和应急电源其中一个不被破坏,反应堆能及时冷却,则完全可规避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事故的发生。
D.抗震和抗海啸技术发达的日本,与灾难的直接交手体现了人类对付地质灾害的较高水平。但日本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种损失可以看成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只能无可奈何。 3.据统计,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能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在欧洲,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核能,而美国和亚洲不少国家都调整能源政策,扩大核电比重。结合本文内容,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核电目前和未来都将被世界各国大力发展.
B.发展核电是一把优势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剑,既有现实的利益,更有潜在的危险。
C.历史和现实的惨剧告诉我们,发展核电的国家在充分利用能源的同时,要把保障核电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对人类的安全、健康高度负责。
D.着眼长远,人类有必要努力开发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发电方式,减少对核电的需求。
参考答案:1.C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它的功能都是通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动态形式所产生的作用而实现的。作用一般都是相互的。当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要受到对方对它的反作用。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在执行政策时,应从实际出发
C.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D.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负效应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B两项原文没有提及,C项说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文指出的是政策的功能而不是政策的产生过程,原文中说当两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受到反作用,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反作用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所以D项的推测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阅读大漠
于文胜
沙漠,是一部天书。每一粒沙,都是一个字符。
我向往沙漠,又惧怕沙漠。
向往沙漠,是因为那一行从漠峰上走过的驼队,驼颈上传出的铃声。惧怕沙漠,是因为漫天飞舞的沙粒,让人看不清世界,读不懂人生。
我最终还是勇敢地走进了沙漠。沿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漠的黑色之路,我去努力破译沙漠这部天书——
在第一页上,我读到了“生命”。你看,大河逝去的地方,绿色还在零散地生长。这绿色被糙裂的树干支撑着,迎着漠风,迎着烈日,倔强地把生命延续。它们把根深扎进沙里,哪怕一点点水的湿润,都要让叶子泛出绿色。就是没有一点生命的乳汁了,就是让漠风剥得只剩下躯干,它们也要傲然挺立千年;就是被烈日利剑般的光束砍断身躯,它们也躺下不朽千年。在它们身上,生命永远不会被泯灭,生命永远都延续。它们不为脚下有一片沃土而恳求上苍的恩赐,不为披一身新绿而祈求天降大雨,不为漠风的肆虐而弯下腰杆,更不为终究要倒下化为泥土而企盼时间倒流……就是化为灰土,它们也舞在沙漠上、舞在狂风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啊——生命顽强到了极点,价值体现到了极限……这才是百岁、千岁、万岁的生命啊!
在第二页上,我读到了“勇敢”。你看,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条柏油路,勇敢地伸进沙漠,
穿漠谷,越漠峰,一直伸向天边,一直穿出大漠。这是怎样一种力量的驱使,才能有这般无畏的勇气呢?
沙漠时刻想把它吞没,而它的两边却筑起芦草编织的垄墙;烈日时刻想把它烤化,而它
的两旁却生长出灌木,拉起一道绿色长廊;狂
风时刻想把它吓退,而它的身边却耸起一座座
房屋,房屋里飘出饭香,屋旁的抽水机正隆隆作响……
从沙漠的北边走到南边,这一页我读了一千里,从日出读到日落,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村庄;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亲人;沙漠的那边,有我们肥壮的牛羊……
任何沙漠,都阻挡不住亲人的拥抱,再狂的漠风,都刮不散兄弟的思念,任凭烈日怎样下刀,都割不断家人的亲情!?
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这种力量,使勇敢者更加坚强,使坚强者更加勇敢。
无畏催生勇气,亲情激发力量!
在第三页上,我读到了“追求”。你看,沙丘下那一座座井架,输油管像
巨龙跃过沙梁。
沙漠是荒凉的,从来都没有人敢对沙漠有所企图;沙漠是死寂的,任何生命的火花也只能在它上空一闪而过;然而,沙漠又是富有的,只有敢于探索和勇于追求的人,才能闻到它的气息。
我尤为敬佩那些敢于在这浩瀚大漠中勇于追求的人。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高高竖起的是钢铁的井架,而伸向天空的却是理想的大厦;向下钻进的是圆圆的钢管,而伸进泥土的是探索的双手;管道
里流淌的是追求者的热血,炼
炉里沸腾的是梦想的实现……
别说贫瘠里没有财富,别说黄沙变不成黄金,别说瀚海没有彼岸,别说通天的路太遥远——勇于探索,不断追求,身后就是掌声一片。
欲上九天揽月——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月球;欲下五洋捉鳖——潜艇在大洋中游弋;望长城内外——戈壁崛起新城,沙漠喷出火焰……
这,是追求的脚步;这,是追求的回报。
读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犹豫和徘徊?放飞理想,放飞希望,加快追求的脚步吧!
大漠,是一部天书。大漠,是一部有心人才可以读懂的书。大漠,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去吧,勇敢地走进大漠,阅读大漠!
(《人民日报)20~0年7月26日)
小题1:文章以“沙漠,是一部天书”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在描写大漠中的“柏油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2)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小题4:文章在结尾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综观全文简要作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点明题旨,确定行文线索,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小题2:拟人、排比、比路喻人,含蓄地表达了对沙漠公路的建设者、养护者的敬意。
小题3:(1)各民族职工团结奋斗,共同创造了大漠公路修建和养护的奇迹。
(2)石油工人挑战生命极限,开发了大漠油田,既为别人树立了美好榜样,也为祖国创造了滚滚的财富。
小题4:大漠的财富开发中心充满挑战,更充满了机遇;希望有志者勇敢地投入沙漠开发并建功立业。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2:修辞每一个1分,共3分;作用3分。
小题3:每小题3分,共6分。
小题4:每点3分,共6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以来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