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9 22:28: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化经典(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小题2: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本题解析:
小题1: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2: 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太息以掩兮,哀民生之多艰。(泪水)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字)
C.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越过)
D.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则其大舟也无力——负:承载。
B.而后乃今风——培:凭借。
C.适百里者,宿舂粮——宿:预先。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奋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也?”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寻为窦建德所攻寻:不久
C.陷于建德陷:拘捕
D.绩雪涕致辞雪:擦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岂不胜数千里长城也?
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C.附属籍于宗正
齐人勿附于秦
D.礼成,释服而散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B.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 镇 抚 边 境/惟 远 筑 长 城 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C.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 /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D.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 /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李绩青史留名的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3分)
⑵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3分)
⑶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心存大局,重义轻利,忠心事主,能高于人。(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⑴译:葬礼完毕,三军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讲道义。(大意正确1分,补充“三军”1分,“义”的意动用法1分)
⑵译: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人教管,考虑下来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属”1分,“以孤幼”状语后置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
⑶译: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俄”1分,“御服”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具:详细
小题1:A 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前表反问,后表判断;C项都是介词,前“到”,后“对”D项都是连词,前为承接,后为假设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附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候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绩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延,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绩为右武候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绩被俘,又逃出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绩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 ①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而白为黑 数:多次
B.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C.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任用
D.吾穿井得一人穿: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闻而审,为福矣/移其民于河东
B.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君臣固守窥周室
C.闻于宋君/士大夫
D.宋之丁氏家无井,出溉汲/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④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⑤非也,是己亥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第四段先对前面的论证进行总结,再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D.作者在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举例论证来以理服人,似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3分)
(2)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 (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本题解析:
小题1:“信”应为“确实”之义。
小题1:A均表承接,就;B介词,把;目的连词,来;C代词,这件事;代词,这;D表原因;表修饰。
小题1:④是舜的观点;⑤是子夏的观点。
小题1:D作者并未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1)关键字词:“此……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过,犯过错。(2)关键字词:闻:了解,于:从,审:考察。
【附参考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 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 (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多次讨论研究其真伪,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 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使六律五声)和八面的民谣相互协调相通,因而天下都服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脚’。”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