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心存大局,重义轻利,忠心事主,能高于人。(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⑴译:葬礼完毕,三军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讲道义。(大意正确1分,补充“三军”1分,“义”的意动用法1分)
⑵译: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人教管,考虑下来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属”1分,“以孤幼”状语后置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
⑶译: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俄”1分,“御服”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具:详细
小题1:A 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前表反问,后表判断;C项都是介词,前“到”,后“对”D项都是连词,前为承接,后为假设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附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候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绩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延,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绩为右武候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绩被俘,又逃出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绩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 ①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传而白为黑 数:多次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任用
D.吾穿井得一人穿: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闻而审,则为福矣/则移其民于河东
B.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闻之于宋君/士大夫之族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④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⑤非也,是己亥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第四段先对前面的论证进行总结,再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D.作者在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举例论证来以理服人,似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3分)
(2)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 (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本题解析:
小题1:“信”应为“确实”之义。
小题1:A均表承接,就;B介词,把;目的连词,来;C代词,这件事;代词,这;D表原因;表修饰。
小题1:④是舜的观点;⑤是子夏的观点。
小题1:D作者并未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1)关键字词:“此……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过,犯过错。(2)关键字词:闻:了解,于:从,审:考察。
【附参考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 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 (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多次讨论研究其真伪,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 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使六律五声)和八面的民谣相互协调相通,因而天下都服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脚’。”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