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9 22:50: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的暖和,树上也不见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叶之间,也许某个地方略见稀疏,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盎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他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件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时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 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的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还没有飞走,但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 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要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 飘散出的青年时代呼吸的空气,与我们今天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改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我们今天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第一段说我们“兴味盎然”,根据文意,说说“兴味盎然”的原因是什么。(3分) 2.联系全文回答: 1.?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第三段又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作者所说的“不一般”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4分) 2.?第三段中加点的几个“但”字有什么作用?(2分) 3.第五段说“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1)“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2分)(2)为什么说它“何其荒诞”?(3分) 答:(1)这种想法指的是?。 (2)因为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秋收之后农村的迷人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一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B.第二段中“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一句,以“桃色眼镜”为喻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贬抑之情。 C.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逝去的青春的无限眷恋,又有因进入成年期思想日益成熟而欢喜之情。 D.本文以“草莓”为题,“草莓”在文中既有过渡的作用,又比喻了人生的青春妙龄时光。
| E. 本文语言优美而又含蓄,许多语句化实为虚,含义深刻,韵味悠长,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参考答案: 1.(1)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 。(2)天空晶莹璀璨。 (3)秋收之后,农村的欢乐气氛感人。 2.(1)作者所说的“不一般”体现在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两个方面;这样说是为下文的抒情作必要的铺垫。(2)强调时令已经到了九月,一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1)这种想法指的是认为现在的自己和青年时没有发生任何突变。 (2)因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天真、单纯而变得成熟、理性。 4.? B、D
本题解析: 1. 2. 3. 4.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啮,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在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3分)?(?) A.莫高窟招引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 B.莫高窟艺术创作背景生动、鲜活。 C.莫高窟的雕塑衣饰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D.莫高窟有足以将人裹卷、消融的艺术洪流。 (2)下列理解不符合第一段画线句子原意的一项是(3分)?(?)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E.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壮丽无比。 B.彩塑雕像,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C.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D.魅力无穷,令人燥热、失态欲舞。
参考答案: (1)B (2)C (4)C (3)B
本题解析:(1) ACD都不是强调的对象 (2) 无(3)无(4) “莫深高测”不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胖子和瘦子 契诃夫 一、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②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是他的儿子。 二、“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三、“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从哪儿来?” 四、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愉快和惊奇。 五、“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样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六、纳法奈尔想了一想,脱下帽子。 七、“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④,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⑤,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八、纳法奈尔想了一想,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九、“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十、“我是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十一、“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了。” 十二、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 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十三、“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十四、“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十五、“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 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十六、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十七、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三个人都感到愉快和震惊。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1.(1)瘦子前后说话的语气和对胖子的称呼有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八段,纳法奈尔做了两个动作:“脱下帽子”和“躲到父亲背后”,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想了一想”之后才做的,你认为他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当胖子热情地问朋友近况时,瘦子喋喋不休,“……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表明了瘦子怎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瘦子听说胖子已做到三品文官时,脸上表情有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篇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和惊奇”,结尾说“三个人都感到愉快和震惊”,其中“两个人”“三个人”分别指谁?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本文在写作手法、人物刻画等方面匠心独运,请你选择其中一点来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语气由炫耀变为阿谀奉承。称呼由“你”变成“您”。 (2)这个人值得我尊敬吗?他大概不如我爸爸的官职高吧。 2.(1)表明瘦子春风得意、自我炫耀的心态。 (2)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反映了他惊惧、羡慕的心情。 3.“两个人”指瘦子和胖子,“三个人”指瘦子一家三口。开始时瘦子跟胖子意外相遇,两人念及当年友情,感到愉快和惊奇。而以后的发展令胖子失去了愉快,瘦子一家三口却因认识、奉承这么一个大官感到愉快和震惊。 4.(1)写作手法(提示):从对比、以小见大、讽刺等手法中任选一种即可,要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语言流畅。 (2)人物刻画:文章运用个性化的、夸张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具体分析:瘦子初见胖子时与告别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不同,展现了瘦子逢迎拍马、阿谀奉承的性格,揭示了丑陋的官场风气。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小题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归结为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政府不干预”错,原文是“尽量减少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B.“主张顺其自然”错,原文是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 D. “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错,原文是:老子并不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寂?寞?龙应台
①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②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③有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11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④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选自《目送》,有删节)
小题1:第二节用“沉静”、“深沉”形容老鹰,说说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列举作者在蛰居生活中关注自然的举动,并思考她所追求的生活境界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三、四两段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这与文章的题目“寂寞”有何关系?说说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已经将老鹰的形象人格化了,它“沉静”、“深沉”,像一个自然界的智者,作者在关注老鹰的过程中,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也附着在老鹰身上了。(答出“人格化”,或老鹰具有象征意义,都可以得2分;写出对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的阐释再给2分)
小题2:记录落日的时间和状态;?留心迷航的鸟;
守着远处山头的云;?仰视夏日夜空的金星;
注视立于树梢的老鹰。(3分,写出3个即可)。
作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追求一种释放心灵、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2分)
小题3:这段文字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后,无一例外地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与我选择留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为朋友离开后“一个诗人”觉得“我”寂寞作铺垫,也便于作者阐发关于寂寞的人生观。(2分)而“一个诗人”对“我”的问候,自然友善温柔,但更能看出他们对我内心选择的不理解,而这种心灵的隔阂其实正是我寂寞的根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老鹰当做人来写,赋予了老鹰以人所具有的“沉静”、“深沉”特点,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也附着在老鹰身上了,表明了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
点评: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小题2:本题是要求列举举动,因此,只需把作者的动作答上即可。记录落日的时间和状态;心迷航的鸟;守着远处山头的云;视夏日夜空的金星;注视立于树梢的老鹰。作者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观察自然上,可见作者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追求一种释放心灵、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
点评:分析的具体做法是:(1)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小题3:虽然文章三、四两段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但最终朋友们都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与我选择留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说,为朋友离开后“一个诗人”觉得“我”寂寞作铺垫,文章题目“寂寞”是指在别人眼里看来“我”是寂寞的,实际上内心是充实的,这也更能看出他们对我内心选择的不理解。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除了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标题暗示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如本小说就是用“玫瑰泪”引导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无论标题和主题是那种关系,只要掌握了标题和主题的关系,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抓住标题的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