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某同学按照正确的操作选得纸带如右。其中O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3个点该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O到A
B、C各点的距离.并记录在图中(单位c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m)。

(1)这三个数据中不符台有效数字读数要求的是?, 应记作??cm.
(2)该同学用重锤在OB段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度g=9.80m/s2,他用AC段的平均速度作为跟B点对应的物体的即时速度,则该段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而动能的增加量为??,(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重锤质量用m表示).这样验证的系统误差总是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动能的增加量,原因?。
参考答案:(1) OC (或 15.7)? 15.70
(2) 1.22cm? 1.20m?大于? V是实际速度,因为有摩擦生热,减少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
本题解析:毫米刻度尺读数以厘米为单位小数点后为2为,15.7不符合,应为15.70。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动能的增加量
。运动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生热,减少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
本题难度:简单
2、实验题 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自制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沿竖直墙面固定一根刻度尺,使刻度尺的零刻度与水平地面重合;在墙上,距离地面L的P点固定一小定滑轮,用一根轻质尼龙丝线绕过定滑轮,两端拴接质量不等的两个物体A、B.开始时,将两物体处于相等高度位置,丝线绷直;通过刻度尺,记录A、B两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然后,同时由静止释放A、B物体,较重的A物体竖直下落与地面相碰后静止,较轻的B物体仍向上运动,观察B物体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2.5h,并记录下来
①根据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可计算A、B两物体质量之比
②用天平测量两物体质量,所得A、B两物体质量之比,与上述①所得数据略有差距,试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3:1;②存在空气阻力或摩擦阻力、H或h的测量值有误差.
本题解析:A、B整体的加速度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A到达地面的速度
.此时B继续上升的高度h′=2.5h-h=1.5h.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v2=2gh′,联立解得
.用天平测量两物体质量,所得A、B两物体质量之比,与上述①所得数据略有差距,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存在空气阻力或摩擦阻力、H或h的测量值有误差.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另一端系着绳套B、C(用来连接弹簧测力计)。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
小题1:在实验中,如果只将细绳换成橡皮条,其他步骤没有改变,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改变?答:?。(选填“变”或“不变”)
小题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变
小题2:? B?
本题解析:此题涉及力学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将细绳换成橡皮条,橡皮条同样提供了拉力,只是发生了明显形变,但是不影响拉力的效果。所以对实验结果不影响。两次拉动,产生了相同的效果,所以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本题对知识的考查深入灵活,而且科学方法的考查是高考的热点。
本题难度:简单
4、实验题 (3分)某学生在用打点计算器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实验纸带如图13,取O为起始计数点,每隔相同时间T的计数点分别为A、B、C、D、E、F,每相邻两点间距离依次为S1、S2、S3、S4、S5、S6,若取每隔3T的时间计算加速度,则平均加速度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三次试验求得平均加速度,
,由此可知加速度大小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5分)如图所示,甲是游标为10个小等分刻度的游标卡尺,用来测量一物体的尺寸,由于遮挡,只能看到游标的后半部分。乙图为螺旋测微器测量图示。两尺的读数分别是:

甲?cm?乙?mm
参考答案:甲? 3.06cm ?(3分)?乙? 0.517+0.002mm?(2分)
本题解析:甲图为10分度的游标卡尺,第6个刻度对齐,读数为3cm+0.6mm=3.06cm;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5mm+1.7
0.01mm=0.517mm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