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物理学中的许多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直接发现或间接证实的,下列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
A.赫兹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B.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发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奥斯持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恒量。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A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发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B错。C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恒量。D错。
本题难度:简单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实验和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比较,在实验器材上
①用小桶和砂子代替跨过滑轮的钩码,其目的是______
②在实验器材上主要增加了______(填实验仪器)
③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器材上应注意______
(2)下面是按实验要求装置好器材后,进行的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备用砝码,使小车与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桶与砂子的总质量.
②挂上小桶,放进砂子,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放开小车,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③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桶里砂子的质量,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
④保持砂桶里砂子的质量不变,在小车里加砝码,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
上述实验中,漏掉一个重要的实验步骤是______.

参考答案:(1)①用小桶和砂子代替跨过滑轮的钩码,因为砂子可以少量增加,微量调节对小车施加的外力.
②由于需测量砂子的质量,在实验器材上主要增加了天平.
③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使得砂和砂桶的重力等于细绳的拉力,需使得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在实验时,需平衡摩擦力,使得绳子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所以在实验步骤中漏掉了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不带滑轮一端轮一端垫一小木板移动小木板,使小车在长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①可以少量增加砂子,微量调节对小车施加的外力;②天平;③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平衡磨擦力,将长木板不带滑轮一端轮一端垫一小木板移动小木板,使小车在长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物理学史上,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且推翻“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及建立惯性定律的物理学家分别是(?)
A.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B.亚里士多德、牛顿
C.伽利略、爱因斯坦
D.伽利略、牛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点:
分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功绩。
解答: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伽利略曾正式地提出过惯性定律:他在1553年在斜面上做球滚下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点评:不仅能正确应用物理学规律解题,更重要的是感受物理规律建立过程中,科学巨人的艰辛探索。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拉力F的图像分别为图中的直线Ⅰ和直线Ⅱ,直线Ⅰ、Ⅱ在纵轴或横轴上的截距较大,明显超出了误差范围,下面给出了关于形成这种情况原因的四种解释,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
A.实验前甲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
B.甲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C.实验前乙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
D.乙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是物理学中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
B.力也是物理学中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
C.时间的单位“小时”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
D.“千克?米每二次方秒”被定义为“牛顿”,所以“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
参考答案:A、质量是物理学中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所以A正确;
B、力的单位是牛顿,是导出单位,不是基本单位,所以B错误;
C、“小时”是时间的一个单位,但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所以C错误;
D、“千克?米每二次方秒”是由F=ma推导出来的,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为了纪念牛顿把它定义为牛顿,所以D正确.
故选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