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4分)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同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有?(?)
A.同一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可以移动
B.实验中,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测力计刻度
C.实验中,先将一个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整另一测力计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取900,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
参考答案:A C D
本题解析:因为本实验验证的是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看平行四边形是否成立,因此同一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不能移动,A错;实验中,先将一个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另一个力可能不能把接点拉到O点,C错;两分力的夹角是任意的,但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D错;故选AC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实验题 (10分)图1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示意图。

(1)如图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s1=3.20 cm,s2=4.52 cm,s5=8.42 cm,s6=9.70 cm.

则①木块加速度大小a=___?m/s2,② 打下3点时的速度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根据某次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a—F图线如图2所示,图线不经过原点的原因是?;a-F图线不是一条直线主要的原因,是?。
(3)几位同学分析所得到的a-F图线不是一条直线的原因后,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3所示,滑块M放在气垫导轨上,并在滑块上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固定在另一水平台子上,分别与两台电脑相连,气垫导轨连上气泵并调成水平。多次改变钩码m的质量,由速度和力传感器可以得到多组不同的加速度a、力F的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空气阻力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很小,可以得出a∝F的结论,图线是倾斜的直线
B.力传感器测得的力F=mg/2,在实验时应确保钩码的质量m远小于滑块的质量M
C.除空气阻力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之外,动滑轮C的质量是实验最大的误差来源
D.实验中测出加速度a的值不可能大于重力加速度g。
参考答案:(1)1.30m/s2 ?0.646m/s?(2)滑板的倾角过大?小车质量与钩码质量关系M>>m?(3)A
本题解析:(1)a=(a1+a2)/2,a1=(x6-x2)/4T2,a2=(x5-x1)/4T2则a=(x6+x5-x2-x1)/8T2=1.30m/s2。打下点3时的瞬时速度为v3=v1+a2T,v1=(x1+x2)/0.2,所以v3=0.646m/s。(2)图像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过程中,滑板的倾角过大,导致还没有施加拉力时,小车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速度。本实验的要求是小车质量与钩码质量关系M>>m,由于在后几次实验中,不断增加钩码质量或者不断减小小车质量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3)该实验小车放到气垫导轨上,没有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所受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所测量的加速度可以看成是在F作用下产生的,所以A选项正确;本实验通过传感器测量的加速度是在F=mg/2作用下产生的,小车的质量为M,所以小车的加速度为a=F/M=mg/2M,所以不需要m<<M;本实验通过传感器直接测量出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所以动滑轮质量不会带来计算误差;只要钩码重力够大,就可以出现小车加速度大于g的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必需测量的有(?)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实验题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A点,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至某一确定的O点,如图5所示。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弹簧秤的拉力必须等大
B.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的位置不允许变动
C.为了减小误差,两弹簧秤的读数必须接近量程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即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的位置不允许变动,两弹簧秤的拉力不能超过量程,但是不一定大小相等,故正确选项有B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有弹力作用
B.物体只要发生了形变就有弹力作用
C.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而又发生弹性形变的两物体之间
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成正比
参考答案: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C正确.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