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方法,下面有四个物理量:①电场强度E=F/q②电势
③电容
④电场强度
,其中不属于比值法定义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就是指在定义某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的,即将某一物理量作为分子,另一物理量作为分母,把得到的比值定义为新的物理量的一种方法。电场强度的定义是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收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电势的定义是某点电荷的电势能跟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电容是指任一极板上的带电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压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式中等号左边的物理量不随右边的物理量改变而改变。而电场强度
是一条推导出来的公式。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第一次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爱因斯坦
C.开普勒
D.卡文迪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牛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卡文迪许的扭秤试验,不仅以实践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时也让此定律有了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解答: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

故选D.
点评:卡文迪许测出的G=6.7×10-11 Nm2/kg2,与现在的公认值6.67×10-11Nm2/kg2 极为接近;直到1969年G的测量精度还保持在卡文迪许的水平上.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将一根长L=2.75m的链条自由下垂悬挂在墙上,放开后让链条作自由落体运动,悬点O正下方有一个高h为1.8m圆筒AB,圆筒顶端A距悬点O为H=3.2m;(g=10m/s2),求
(1)从开始到链条下端刚到A点时经历的时间t1.
(2)链条通过圆筒AB点经历的时间t.

参考答案:(1)链条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出从开始到链条下端刚到A点过程的位移为H-L,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有
H-L=12gt21
代入数据解得t1=0.3s
(2)链条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出从开始到链条上端刚到B点过程的位移为L+h+H,然后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有
L+H+h=12gt22
代入数据解得t2=1s
链条通过圆筒AB点经历的时间
t=t2-t1=1-0.3=0.7s
答:(1)从开始到链条下端刚到A点时经历的时间t1为0.3s;
(2)链条通过圆筒AB点经历的时间t为0.7s.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从某一高度先后由静止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若两球被释放的时间间隔为1s,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它们在空中的运动过程中(? )
A.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
B.甲.乙两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C.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D.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小,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两物体都是作加速度相等的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在同时运动过程中速度变量相等,则速度差是一定值。这个速度差也就是相对运动速度,相对运动速度一定,则距离则越来越大,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如图所示实验是丹麦物理学家(1)?首先完成的,该实验说明了(2)?。

参考答案:(1)?奥斯特?(2)电流的磁效应 或电流周围有磁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